背记要点与突破练习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2021--2022学年(下)期末复习全能冲刺(解析版+原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背记要点与突破练习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2021--2022学年(下)期末复习全能冲刺(解析版+原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30 22:07:5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背记要点与突破练习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
----2021--2022学年(下)八年级历史期末复习全能冲刺(部编版)
(一)背记要点
中国现代史概述
一.中国现代史: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
二、历史分期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56—1966)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4)徘徊时期(1976年—1978年)
(5)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8—至今)
三、总体特征
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两大转变: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
②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四大制度:①社会主义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一国两制”
四个时期:①过渡时期;②探索时期; ③“文化大革命”时期;④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四、中国现代史考点网络
五、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趋势
(1)政治上: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2)经济上: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3年)→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底)→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徘徊时期(1976~1978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8年至今)。
(3)对外关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中美建交,外交事业取得重大成就;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4)科技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重要考点解析
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第一届政协的意义?《共同纲领》的作用?
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重要准备工作;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作用: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时间?意义?
标志:开国大典
时间:1949年10月1日
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考点二:巩固新中国
1、巩固新生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措施?
政治上:西藏和平解放
军事上:抗美援朝
经济上:土地改革
2、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意义?
时间:1951年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3、抗美援朝的目的?起止时间?司令员?参战部队?重要战役、英雄人物、被誉为? 意义?抗美援朝精神?
目的:保家卫国
起止时间:1950—1953年
司令员:彭德怀
参战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
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
英雄人物:邱少云、黄继光
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意义: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土地改革起止时间?根本原因?颁布文件(法律依据)?内容?意义(政治、经济)?
时间:1950—1952年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把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意义:政治上: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政权。
经济上: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5、土地改革后土地所有权变化: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前后土地私有制没有改变。
考点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
1、“一五”计划起止时间?基本任务?主要成就?意义?
起止时间:1953—1957年
基本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
主要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新中国工业化起点(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
标志:一五计划的完成。
3、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时间、通过哪次会议制定、性质、意义?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时间:1954年
会议:第一届全国人大
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三大改造的起止时间?内容?
起止时间:1953年—1956年
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农业和手工业改造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式、政策?
农业的改造形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的改造形式: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式: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政策:赎买政策。
6、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
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标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变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8、中共八大时间、内容、意义?
时间:1956年
内容: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
意义: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9、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失误(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时间?危害(结果)?教训(启示)?
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开始时间:1958年。
危害: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教训:经济建设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0、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就?建设成就体现出的共同精神?
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两弹元勋”邓稼先、“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成就: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精神
11、文化大革命冤案?影响(危害)?教训(启示)?
冤案: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危害:是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启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二)突破练习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这个词语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民解放军”、“人民英雄纪念碑”到“人民币”,乃至我们六盘水市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这表明我国
A.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B.祖国大陆全部获得解放
C.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已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2.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构成状况,这说明了
A.开国大典的意义 B.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3.某次重大庆祝活动中,藏族群众代表边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国家而言,它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族群众而言,它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这次活动纪念的是
A.设置宣政院 B.设置驻藏大臣
C.西藏和平解放 D.青藏公路建设通车
4.20世纪50年代,影片《英雄儿女》主题曲歌词:“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歌词中的“人民战士”和“虎豹”分别指的是
A.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 B.八路军、日军
C.红军、联合国军 D.人民志愿军、联合国军
5.学者金冲及认为:“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奥秘在于中共在乡村中领导广大贫苦农民,把几千年没能解决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根铲除。”此处强调的是
A.土地私有的必要性 B.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C.作战指挥的正确性 D.政策宣传的合法性
6.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只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 1949年增长26.9%。据此可知土地改革
A.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B.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C.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7.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两者的共同作用是
A.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D.实现了土地公有的目标
8.下图是1952年和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导致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9.《人民日报》在某篇文章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0.下面的组图为1956年1月拍摄的照片。它反映了当时我国进行的
A.土地改革运动 B.全行业公私合营
C.人民公社运动 D.农业合作化运动
11.毛泽东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获得解放,这就为大大发展工业和农业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这段话体现出三大改造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是
A.使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B.使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
C.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发展
D.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1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他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泥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抗灾防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被人民称为“党的好干部”,他是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雷锋 D.孔繁森
13.下边是一份建国后的旧报纸,该版面报道了湖北省麻城县早稻“丰收”盛况。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是
A.三大改造运动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开始
14.当时的报纸上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形象地反映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你认为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是
①中共八大的召开 ②由于朝鲜战争的影响
③急于求成 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15.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河南林县人民经过几年苦战,开凿太行山,引漳河水入境,修建了“人造天河”红旗渠,彻底告别“水缺贵如油"的历史,创造了人间奇迹。这体现了林县人民
A.防风治沙的决心 B.助人为乐的品格
C.国际主义的视野 D.艰苦奋斗的精神
16.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中共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B.出现了物价飞涨的局面
C.迅速改变了经济落后的面貌 D.到1968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17. “文化大革命”中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批斗,最后被迫害致死,以下认识正确的有
①“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动乱和灾难②这是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③避免了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④这是“右”倾错误长期发展的结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材料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将数千年来的封建压迫,100多年来的帝国主义侵略,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一齐被中国人民葬入坟墓,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过去了,从此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民族复兴的新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时代”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局势和西藏人民迫切渴望解放的愿望,中国共产党最终确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式并于1951年5月23日在北京签订了《十七条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按照协议,进藏部队先后进驻西藏各个国防重镇,结束了西藏边境线上长期有边无防的历史。根据中央“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中共西藏工委和驻藏部队实行生产自给,解决军需民用,大力兴建公路、机场、水利、工厂、农场等,先后组织13批1000多人次到内地参观访问,增进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这些举措大大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西藏内部的团结,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共同发展进步创造了基本前提。
——摘编自黄慧《历史抉择奠定发展进步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材料三
(3)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人文追求。上面歌词中“跨过鸭绿江”的是哪一支英勇之师?他们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4)这只英勇之师展示的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有哪些?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我们最近在华东及中南一些乡村的调查材料来看……乡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农、贫农及一部分雇农耕种的,但他们只对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权,对大部分土地则没有所有权。这种情况,仍然是很严重的。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1950年6月3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正式颁布土地改革法令。该法令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就是我们要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这个基本理由与基本目的可以驳倒一切反对土地改革、对土地改革怀疑以及为地主阶级辩护等所根据的各种理由。
材料三 土地改革后,农民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
——摘自八年级下册历史书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方面的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中颁布土地改革的法令在哪些地区施行?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施行的目的和法律依据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土地改革的完成距今多少年?它的完成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二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现状?(2分)
(2)为改变上述现状,我国政府作出了什么决定?这一决定中发展的重点是什么?(4分)
(3)这个决定的结果如何?(2分)
材料三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4)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主要重工业部门分布在哪里?试举两例说明。(2分)
(5)“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说明了什么?(2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 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连环画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故事。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
材料三
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
(3)材料三中的图片与材料二反映的是同一重大历史事件,请你写出这一事件的名称。这一历史事件的完成有什么意义?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其召开具有怎样的意义?(2分)
材料二 观察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
(2)材料二两幅图反映的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两次重大失误,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4分)
(3)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人物,请列举一例,并说明你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可贵品质?(2分)
(4)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是什么?(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背记要点与突破练习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
----2021--2022学年(下)八年级历史期末复习全能冲刺(部编版)
(一)背记要点
中国现代史概述
一.中国现代史: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
二、历史分期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56—1966)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4)徘徊时期(1976年—1978年)
(5)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8—至今)
三、总体特征
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两大转变: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
②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四大制度:①社会主义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一国两制”
四个时期:①过渡时期;②探索时期; ③“文化大革命”时期;④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四、中国现代史考点网络
五、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趋势
(1)政治上: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2)经济上: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3年)→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底)→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徘徊时期(1976~1978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8年至今)。
(3)对外关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中美建交,外交事业取得重大成就;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4)科技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重要考点解析
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第一届政协的意义?《共同纲领》的作用?
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重要准备工作;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作用: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时间?意义?
标志:开国大典
时间:1949年10月1日
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考点二:巩固新中国
1、巩固新生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措施?
政治上:西藏和平解放
军事上:抗美援朝
经济上:土地改革
2、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意义?
时间:1951年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3、抗美援朝的目的?起止时间?司令员?参战部队?重要战役、英雄人物、被誉为? 意义?抗美援朝精神?
目的:保家卫国
起止时间:1950—1953年
司令员:彭德怀
参战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
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
英雄人物:邱少云、黄继光
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意义: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土地改革起止时间?根本原因?颁布文件(法律依据)?内容?意义(政治、经济)?
时间:1950—1952年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把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意义:政治上: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政权。
经济上: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5、土地改革后土地所有权变化: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前后土地私有制没有改变。
考点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
1、“一五”计划起止时间?基本任务?主要成就?意义?
起止时间:1953—1957年
基本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
主要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新中国工业化起点(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
标志:一五计划的完成。
3、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时间、通过哪次会议制定、性质、意义?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时间:1954年
会议:第一届全国人大
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三大改造的起止时间?内容?
起止时间:1953年—1956年
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农业和手工业改造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式、政策?
农业的改造形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的改造形式: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式: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政策:赎买政策。
6、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
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标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变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8、中共八大时间、内容、意义?
时间:1956年
内容: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
意义: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9、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失误(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时间?危害(结果)?教训(启示)?
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开始时间:1958年。
危害: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教训:经济建设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0、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就?建设成就体现出的共同精神?
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两弹元勋”邓稼先、“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成就: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精神
11、文化大革命冤案?影响(危害)?教训(启示)?
冤案: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危害:是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启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二)突破练习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这个词语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民解放军”、“人民英雄纪念碑”到“人民币”,乃至我们六盘水市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这表明我国
A.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B.祖国大陆全部获得解放
C.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已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人民解放军”“人民币”“人民路”“人民广场”可知,反映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真正成为独自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A正确;祖国大陆全部获得解放是在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后,B错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C错误;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是在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D错误。综上故选A。
2.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构成状况,这说明了
A.开国大典的意义 B.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图表“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构成状况”可知,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选举的主席和副主席,以共产党为主体,与其他民主党派共同组成,反映出新中国实行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初步形成,B正确;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开国大典前召开,排除A;1954年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的,排除D。故选B。
3.某次重大庆祝活动中,藏族群众代表边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国家而言,它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族群众而言,它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这次活动纪念的是
A.设置宣政院 B.设置驻藏大臣
C.西藏和平解放 D.青藏公路建设通车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故C正确;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置的,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故排除A项;驻藏大臣是在清朝时期设置的,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故排除B项;青藏公路建设通车有利于西藏的经济文化发展,故排除D项。故选C。
4.20世纪50年代,影片《英雄儿女》主题曲歌词:“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歌词中的“人民战士”和“虎豹”分别指的是
A.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 B.八路军、日军
C.红军、联合国军 D.人民志愿军、联合国军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可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击侵略朝鲜的联合国军的抗美援朝战争,D项符合题意;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是解放战争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八路军和日军是抗日战争时期,B项不符合题意;红军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军队名称,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5.学者金冲及认为:“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奥秘在于中共在乡村中领导广大贫苦农民,把几千年没能解决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根铲除。”此处强调的是
A.土地私有的必要性 B.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C.作战指挥的正确性 D.政策宣传的合法性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奥秘在于中共在乡村中领导广大贫苦农民,把几千年没能解决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根铲除。”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军参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和物力的保证,B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B。
6.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只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 1949年增长26.9%。据此可知土地改革
A.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B.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C.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只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可知,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A排除;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表述与史实不符,B排除;土地改革没有直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排除。故选择C。
7.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两者的共同作用是
A.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D.实现了土地公有的目标
【答案】C
【详解】考查点:土地改革。解题思路: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使农民获得土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使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故C符合题意;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不符,排除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与《中国土地法大纲》不符,排除B;实现了土地公有的目标与《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都不符,排除D。故选C。
8.下图是1952年和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导致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1952年和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1957年的我国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都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A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BC;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6年,排除D。故选A。
9.《人民日报》在某篇文章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故D符合题意;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会代表主要是各民主党派和少数地方代表,故A不符合题意;中共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党内会议,故B不符合题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属于党内会议,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下面的组图为1956年1月拍摄的照片。它反映了当时我国进行的
A.土地改革运动 B.全行业公私合营
C.人民公社运动 D.农业合作化运动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3—1956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是实行公私合营,“天津盛锡福帽厂挂牌仪式”反映的还是公私合营。1956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达到高潮,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故B符合题意;土地改革运动 、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图片信息不符,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毛泽东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获得解放,这就为大大发展工业和农业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这段话体现出三大改造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是
A.使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B.使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
C.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发展
D.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必然使生产力大大获得解放,这就为大大发展工业和农业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可见这段话体现出三大改造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是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C正确;A只对应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B只对应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而且也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但不是题干强调的三大改造对经济发展的意义,D排除。故选C。
1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他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泥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抗灾防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被人民称为“党的好干部”,他是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雷锋 D.孔繁森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焦裕禄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故B符合题意;进喜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玉门解放后成为一名新中国石油工人,因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而家喻户晓,人称“铁人”。故A不符合题意;雷锋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故C不符合题意;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下边是一份建国后的旧报纸,该版面报道了湖北省麻城县早稻“丰收”盛况。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是
A.三大改造运动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开始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早稻亩产三万多斤”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一种浮夸风,结合所学可知,大跃进发生在1958年,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的失误,主要标志是瞎指挥、高指标、浮夸风和共产风,故B符合题意;三大改造运动、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文化大革命”开始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4.当时的报纸上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形象地反映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你认为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是
①中共八大的召开 ②由于朝鲜战争的影响
③急于求成 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中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结合课本所学,“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现象,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改变工业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③④符合题意,C正确;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是正确,①错误;朝鲜战争发生在1950——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②错误;ABD排除;故选C。
15.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河南林县人民经过几年苦战,开凿太行山,引漳河水入境,修建了“人造天河”红旗渠,彻底告别“水缺贵如油"的历史,创造了人间奇迹。这体现了林县人民
A.防风治沙的决心 B.助人为乐的品格
C.国际主义的视野 D.艰苦奋斗的精神
【答案】D
【详解】本题通过林县人民开凿太行山,修筑红旗渠的事件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A材料中并未涉及防风固沙相关信息故排除;
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助人为乐,故排除;
C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人民通过艰苦奋斗的精神取得的成就无法体现国际主义的视野,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16.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中共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B.出现了物价飞涨的局面
C.迅速改变了经济落后的面貌 D.到1968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出现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局面,为克服困难,中共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 “文化大革命”中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批斗,最后被迫害致死,以下认识正确的有
①“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动乱和灾难②这是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③避免了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④这是“右”倾错误长期发展的结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中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批斗,最后被迫害致死,这场动乱和灾难,造成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这是左倾错误长期发展的结果,故A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避免了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是左倾观点,故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材料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将数千年来的封建压迫,100多年来的帝国主义侵略,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一齐被中国人民葬入坟墓,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过去了,从此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民族复兴的新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时代”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局势和西藏人民迫切渴望解放的愿望,中国共产党最终确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式并于1951年5月23日在北京签订了《十七条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按照协议,进藏部队先后进驻西藏各个国防重镇,结束了西藏边境线上长期有边无防的历史。根据中央“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中共西藏工委和驻藏部队实行生产自给,解决军需民用,大力兴建公路、机场、水利、工厂、农场等,先后组织13批1000多人次到内地参观访问,增进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这些举措大大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西藏内部的团结,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共同发展进步创造了基本前提。
——摘编自黄慧《历史抉择奠定发展进步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材料三
(3)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人文追求。上面歌词中“跨过鸭绿江”的是哪一支英勇之师?他们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4)这只英勇之师展示的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有哪些?
【答案】(1)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围绕题意,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2)满足了西藏人民迫切渴望解放的愿望,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维护了祖国的安全,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答出一点或意思相近即可)
(3)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国际主义精神(答出任意两点或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材料一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根据“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过去了”得出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根据“从此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得出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
(2)根据“西藏人民迫切渴望解放的愿望”“大大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概括得出满足了西藏人民迫切渴望解放的愿望,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根据“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西藏内部的团结,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共同发展进步创造了基本前提”,概括得出得出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维护了祖国的安全,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
(3)根据所学可知,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有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忠诚、国际主义精神等。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我们最近在华东及中南一些乡村的调查材料来看……乡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农、贫农及一部分雇农耕种的,但他们只对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权,对大部分土地则没有所有权。这种情况,仍然是很严重的。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1950年6月3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正式颁布土地改革法令。该法令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就是我们要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这个基本理由与基本目的可以驳倒一切反对土地改革、对土地改革怀疑以及为地主阶级辩护等所根据的各种理由。
材料三 土地改革后,农民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
——摘自八年级下册历史书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方面的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中颁布土地改革的法令在哪些地区施行?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施行的目的和法律依据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土地改革的完成距今多少年?它的完成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答案】(1)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新解放区。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3)69年。
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解析】
(1)根据材料“乡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农、贫农及一部分雇农耕种的,但他们只对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权,对大部分土地则没有所有权。这种情况,仍然是很严重的。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方面存在着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的问题。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决定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根据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就是我们要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可知,土地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使在1952年完成。今年是2021年。2021-1952=69.这次土地改革完成距今有69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二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现状?(2分)
(2)为改变上述现状,我国政府作出了什么决定?这一决定中发展的重点是什么?(4分)
(3)这个决定的结果如何?(2分)
材料三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4)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主要重工业部门分布在哪里?试举两例说明。(2分)
(5)“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说明了什么?(2分)
【答案】(1)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2)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3)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
(4)东北。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答出任意两项即可)
(5)说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的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详解】
(1)依据材料一“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的信息以及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现状是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上述现状,我国政府作出的决定是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一决定中发展的重点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
(4)依据材料三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主要重工业部门分布在东北;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说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的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 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连环画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故事。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
材料三
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
(3)材料三中的图片与材料二反映的是同一重大历史事件,请你写出这一事件的名称。这一历史事件的完成有什么意义?
【答案】(1)土地改革。
(2)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3)事件:三大改造。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这是1950年到1952年的土地改革。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可知,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图片可知,这是1953年到1956年的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意义重大,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其召开具有怎样的意义?(2分)
材料二 观察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
(2)材料二两幅图反映的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两次重大失误,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4分)
(3)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人物,请列举一例,并说明你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可贵品质?(2分)
(4)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1)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王进喜,艰苦创业精神(或雷锋、焦裕禄,为人民服务)。
(4)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详解】
(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2)依据材料二两幅图片,据图一“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描述不切实际,夸大其词。是“大跃进”是浮夸风的表现;图二“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大家围在一起的吃饭,可知反映人民公社化时期的现象。结合课本所学,“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两次重大失误。
(3)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人物,艰苦创业的石油工人王进喜被誉为“铁人”,为人民服务的雷锋是“解放军好战士”,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他们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模范人物。体现了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创业精神。
(4)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空前的经济困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