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
A.遗传和变异 B.自然选择 C.生存斗争 D.过度繁殖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因此决定生物进化方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记住所学的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2017八下·民勤期末)一只雌蛙能产卵4000﹣5000个,卵受精后只有少数能发育为成体,按照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这种现象属于(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发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但是,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要想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因此,按照达尔文的观点,一只雌蛙能产卵4000-5000个,属于过度繁殖,卵受精后只有少数能发育为成体,是生存斗争的结果。
故答案为:D
【分析】自然选择就是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其进化过程: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过度繁殖就是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生存斗争是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但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遗传和变异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3.(2017八下·老河口期末)青霉素刚制造出来时,能杀死多种致病细菌,是人们治病的良药.但由于人们滥用青霉素,使得有些细菌不再受青霉素影响了.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细菌的适应能力特别强
B.青霉素的药效很不稳定
C.能抵抗青霉素的细菌存活下来,且大量繁殖
D.青霉素使细菌发生变异,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青霉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青霉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细菌大多是能抵抗青霉素的细菌.使得有些细菌不再受青霉素影响了.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细菌抗药性的形成,解答时可以从自然选择和抗药性形成的过程方面来切入.
4.(2017八下·武清期中)昆虫的种类多样,牛有奶牛和耕牛之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分别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C.是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D.分别是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人工选择
【解析】【解答】解: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而昆虫的生活环境多种多样,因此自然选择形成了昆虫种类的多样性.
奶牛和耕牛,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的结果.
故选:B.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选择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人工选择.
5.(2017八下·灌阳期中)在“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活动中,取红、绿、蓝、黄四种颜色的小纸片各25张,放在一块黄布上,实验者先背对黄布,然后转身快速拿取.经过若干次后,最后剩下的小纸片数量最多的应该是( )
A.红色的 B.绿色的 C.蓝色的 D.黄色的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解:本实验中,黄色的纸片与背景颜色黄布一致,在模拟的取食过程中,与背景颜色不一致的红色、绿色、蓝色等纸片首先被取食,而与背景颜色一致的黄色的纸片不易被“捕食者”发现,这样,经过几代选择后,剩余个体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一致了,即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黄色.该实验说明,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环境对生物进行的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D.
【分析】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本题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动物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6.(2017八上·邓州期末)桦树林中出现了一些云彬的幼苗,云彬长大后,其高度超过桦树,桦树因不耐阴而逐渐死亡,桦树林最终被云彬取代,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
B.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C.云彬的进化程度比桦树高
D.云彬的结构比桦树复杂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因此,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云杉生长迅速,高度超过桦树,能接受更多的光照生存下来,是适者生存;桦树林在云杉下面,接受的阳光很少,制造的有机物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而逐渐死亡。是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是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故答案为:B
【分析】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进化的过程: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② 生存斗争: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 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③④ 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他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他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7.(2016八上·道县期中)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思想是( )
A.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B.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C.自然界的生物要为争夺食物和配偶而斗争
D.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达尔文发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即过度繁殖;繁殖过度引起生存斗争;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有的对生物的生存有利,有的对生物的生存不利;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因此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思想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故选:A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8.(2017八下·抚宁期末)人工选择所以能培育出新品种来,自然选择所以能形成新的物种,它们共同的选择基础是( )
A.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C.生物都在进行生存竞争
D.人和自然的选择力量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而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喜好,进行选择。
A、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又由于生物生存的空间与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就会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故过度繁殖是选择的原因。
B、正是由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使得生物在繁殖中出现了不同的变异个体(适应周围环境与不适应周围环境),为选择提供了选择的资料,选择的基础。
C、生物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生存竞争是实现选择的手段。
D、在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中,人和自然的选择力量是进行选择的动力。
故选:B
9.(2016·东营模拟)虫媒花与某些能传粉的昆虫表现出惊人的相互适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解释应是( )
A.定向变异的结果 B.种间互助的结果
C.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种内斗争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才是定向的.故说法错误.
B、虫媒花与某些能传粉的昆虫的相互适应不属于种间互助.故说法错误.
C、只有拥有适应于昆虫传粉结构的花才能得到更多的受精机会,才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否则没有受精机会,得不到繁衍.而只有适应花的结构的昆虫才可以采到花蜜得以生存与繁衍,这就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故说法正确.
D、虫媒花与某些能传粉的昆虫属于种间的斗争,而不属于种内斗争.故说法错误.
故选:C.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0.(2015八上·临清期末)2015年4月14日《楚天都市报》报道:湖北爆发致命超级细菌,导致一名3岁男童死亡.超级细菌是指多数抗生素耐药的细菌,能让抗生素失效造成人体严重感染.下列关于超级细菌的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超级细菌对多数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是抗生素不断选择的结果
B.细菌中原来就存在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个体
C.抗生素的选择和细菌的变异都是定向的
D.新品种抗生素的使用会影响超级细菌的进化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耐药的变异),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适者生存),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就形成了抗药性强细菌.因此,超级细菌对多数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是抗生素不断选择的结果,A正确;
B、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也就是细菌中原来就存在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个体,B正确;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抗生素的选择是定向的,细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D、新品种抗生素的使用会影响超级细菌的进化,D正确.
故选:C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响了,就出现了现在一种新的耐药性细菌.
11.(2017八下·郾城期末)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抗疟药物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在演讲中表示:“疟原虫对青蒿素一旦产生耐药性,就需要再花更多的时间研究新药,我为青蒿素的前景感到担心.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你认为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是( )
A.使用青蒿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疟原虫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
B.疟原虫对青蒿素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疟原虫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C.青蒿素对疟原虫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疟原虫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D.疟原虫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很强的个体,而且寿命比较长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青蒿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疟原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疟原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疟原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再使用青蒿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疟原虫杀死,而抗药性强的疟原虫活下来.这样经过青蒿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疟原虫已不再受青蒿素的影响了,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的疟原虫.所以,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是青蒿素对疟原虫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疟原虫都是抗药能力强的,而不是抗药性很强的个体寿命比较长.
故选:C.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12.(2017·通辽)以下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选项,不正确的是( )
A.各种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了获得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C.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永远都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D.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选择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AB、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即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AB正确
C、生物中普遍存在变异现象,变异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由于生物生活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适应当时环境的变异未必适应将来变化了的环境,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自然选择留下来的变异永远都是有利于生物生存的说法是错误的.C错误.
D、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3.(2017·太原)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的是( )
A.自然界的生物为了生存都要进行激烈的生存斗争
B.生物体的器官越用越发达,而且这种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
C.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可能产生各种变异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A、自然界的生物为了生存都要进行激烈的生存斗争,正确;
B、根据自然选择的相关知识,生物体的器官存在个性差异,并不是因为经常使用变得发达,错误.
C、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可能产生各种变异,正确;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正确;
故选:B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14.(2017·东营)长期使用克霉唑乳膏治疗足癣,药效会逐渐下降,原因是( )
A.药物的使用量过少或药效不稳定
B.药物使病原体慢慢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少数抗药性强的病原体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D.病原体经过长期努力适应了有该药物的环境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病原体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克霉唑乳膏时,把抗药性弱的病原体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病原体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病原体,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克霉唑乳膏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病原体杀死,抗药性强的病原体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病原体是抗药性强的病原体.
故选:C.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5.(2017·泰安)下表为某国家两个品种松鼠的具体信息.分析表中信息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种类/特征 红松鼠 灰松鼠
体重 通常较轻 通常较重
在这个国家生存的时间 数千年 仅100多年
分布情况 国家北部常绿森林 国家大部分森林
种群的大小 小,还在减小 大,还在增大
食物 松果 很多植物
每年产仔最大数目 8 12
A.灰松鼠的体重通常比红松鼠重,是因为灰松鼠的食物种类多
B.灰松鼠种群增大,可能是因为灰松鼠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C.灰松鼠种群增大,可能是因为灰松鼠的生殖能力强、食物种类多
D.灰松鼠种群增大,红松鼠种群减小,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A、灰松鼠的体重通常比红松鼠重,据表中“食物”一栏可见:原因是灰松鼠的食物种类多,A不符合题意;
B、据表中信息不能看出灰松鼠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B符合题意;
C、灰松鼠种群增大,据表中信息可见:可能是因为灰松鼠的生殖能力强、食物种类多,C不符合题意;
D、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灰松鼠种群增大,红松鼠种群减小,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二、判断题
16.(2017八上·平川期中)达尔文认为引起生物生存斗争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繁殖。(判断对错)
【答案】(1)正确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即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可见过度繁殖是导致生存斗争的原因。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度繁殖是前提,生存斗争是动力,遗传变异是基础,适者生存是结果。
17.(2017八下·灌阳期中)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永远都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判断对错)
【答案】(1)错误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生物中普遍存在变异现象,变异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由于生物生活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适应当时环境的变异未必适应将来变化了的环境,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自然选择留下来的变异永远都是有利于生物生存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生物起着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的进化方向.
18.(2017八下·卢龙期中)恐龙的灭绝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判断对错)
【答案】(1)正确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即生存竞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哪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当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恐龙由于缺乏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导致恐龙的灭绝.因此恐龙的灭绝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恐龙曾经作为地球上的“霸主”达1亿多年,但是,它们却在距今6500万年前突然神秘的绝灭了.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19.(2017八下·龙海期中)有些动物如箭毒蛙,它们在绿色的森林中格外绚丽夺目,很容易被其他生物发现,但仍然存活至今,这种现象不能用自然选择来解释.(判断对错)
【答案】(1)错误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警戒色的形成是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动物的警戒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箭毒蛙色彩绚丽夺目,对敌害是一种警戒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它的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0.(2017七上·鄂州期末)某种蛾类幼虫的体表长有毒毛,并有鲜艳多彩的斑纹,很容易被食虫鸟发现,这不利于它的生存.(判断对错)
【答案】(1)错误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适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食虫鸟吞食长有毒毛的蛾类幼虫时,就会被蛰,疼痛难忍.这种蛾类幼虫有鲜艳多彩的斑纹,对食虫鸟是一种警戒色,食虫鸟不会再吞食这种幼虫,这是昆虫对环境的适应,有利于它的避敌和生存,故题干说法错误.
【分析】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警戒色的形成是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动物的警戒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
三、综合题
21.(2017八上·邓州期末)下图为长颈鹿的进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表示长颈鹿的群体中存在着 和 的差异,而且这这种差异是可以遗传的。
(2)图②表示的是青草缺乏时,颈长的可以吃到 ,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 ,而颈短的则被 。
(3)在生存斗争中,颈长的个体被保留下来,说明这样的个体是与环境的变化相 的。
【答案】(1)颈长;颈短
(2)高处的树叶;繁衍后代;淘汰
(3)适应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古代的长颈鹿的前肢和颈,有的长,有的短,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些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因此图甲表示:长颈鹿的祖先存在着变异,有的颈长,有的颈短,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2)图乙、丙表示:在缺乏青草的时期,颈长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是适者生存;而颈短的个体不易吃到足够的食物,就被淘汰,这就是不适者被淘汰。
(3)从进化过程看,颈长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由此可知颈长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故答案为:(1)颈长; 颈短(2) 高处的树叶;繁衍后代;淘汰(3)适应
【分析】自然选择就是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其进化过程: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过度繁殖就是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生存斗争是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但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遗传和变异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22.(2017八下·佛坪期末)将若干只家蝇按一定的雌雄比例分成A、B两组.A组家蝇用一定浓度的DDT处理,B组家蝇不用DDT处理.喂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比较,发现A组家蝇的后代比B组家蝇的后代抗药性强.(实验证明:家蝇中原来就存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
(1)该实验中的变量是 .
(2)A组家蝇抗药能力强的原因是:A组使用DDT处理,使 的家蝇被淘汰, 的家蝇存活下来并将这种有利变异给后代;而B组没有使用DDT处理, 和 的家蝇都存活下来.
(3)在实验中,家蝇群体中个体抗药性的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的方向是 .
(4)A,B两组分别只用一对家蝇做实验,可行吗?为什么? .
【答案】(1)DDT的有无
(2)没有抗药性;有抗药性;没有抗药性;有抗药性
(3)不定向的
(4)不可行、实验材料不能太少,以避免偶然性带来的误差太大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A组家蝇用一定浓度的DDT处理,B组家蝇不用DDT处理”,因此该实验中的变量是DDT的有无.(2)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机制是这样的:害虫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变异,这些变异中包含具有抗药性的变异,药物对害虫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具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不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样,一代代选择并积累下去,就产生了害虫抗药性.所以,A组家蝇抗药能力强的原因是:A组使用DDT处理,使没有抗药性的家蝇被淘汰,有抗药性的家蝇存活下来并将这种有利变异给后代;而B组没有使用DDT处理,没有抗药性和 有抗药性的家蝇都存活下来.(3)在实验中,家蝇群体中个体抗药性的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4)一对家蝇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采集的家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因此A、B两组分别只用一对家蝇做实验,不可行、实验材料不能太少,以避免偶然性带来的误差太大.
故答案为:(1)DDT的有无(2)没有抗药性;有抗药性;没有抗药性;有抗药性(3)不定向的(4)不可行、实验材料不能太少,以避免偶然性带来的误差太大
【分析】(1)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3)家蝇中存在有抗药性的个体和没有抗药性的个体,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这种变异是不定向的.家蝇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23.(2017八上·文山期末)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下表。请结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完成下列问题。
(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色和浅色,这是 的结果。
(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 的结果。
(3)由于真菌感染而使这片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变化结果是图中的 (填字母代号)。
(4)通过上述事实说明,桦尺蛾的变异方向是 的,而选择是 的。(选填“定向”或“不定向”)
【答案】(1)变异
(2)自然选择
(3)D
(4)不定向;定向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的。
(2)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达尔文认为保护色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由于真菌感染而使某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而蛾类的颜色有褐色、灰色、白色的不同.其中灰色、白色与环境树干颜色一致,是适应环境者而生存,而褐色与环境树干颜色不同,是不适者被淘汰.最终活下来的蛾类多是与环境颜色一致的灰色、白色的而褐色的较少。故D正确。(4)通过上述事实说明,桦尺蛾的变异方向是不定向的,而选择是定向的。
故答案为:(1)变异;(2)自然选择;(3)D;(4)不定向;定向
【分析】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进化的过程: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② 生存斗争: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 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③④ 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他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他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24.(2017八下·埇桥期末)对某一害虫成灾区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处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从实验结果看,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 的结果.
(2)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 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3)在这里, 是选择因素,内在因素是害虫本身就存在着 变异类型.
【答案】(1)自然选择
(2))害虫与农药
(3)杀虫剂;抗药性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1)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从实验结果看,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从而产生了抗药性的害虫;在这个过程中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害虫与农药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3)害虫存在抗药性变异,杀虫剂对这种抗药性进行了选择.
故答案为:(1)自然选择;(2)害虫与农药;(3)杀虫剂;抗药性.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5.(2017八下·西城期末)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是猎豹,那么跑得第二快的动物是谁呢?这块银牌属于北美大平原上的一种食草动物——叉角羚。据测算,它们跑起来最快可达88公里/时,还能以56公里/时以上的速度一口气跑上四分钟。如此惊人的奔跑能力,比狼、灰熊和美洲狮等当地食肉动物超出太多,几乎“没有意义”。此外,特殊的身体结构也让它们付出了耐寒能力差、不擅长跳越障碍等代价。那么,叉角羚到底为何会演化成这个样子呢?
古生物学家估计,在北美洲曾经生存过高速食肉动物。后来,人们发现了北美猎豹的遗骸和化石。根据化石分析,它有许多与现生猎豹相似的身体特征——短脸、修长躯干、长而瘦的四肢、结构轻巧的肢骨,而且捕猎方式很可能和现生猎豹一样——通过短距离冲刺追上猎物。有关它的最后化石记录大约在1.3万年前,也就是上一次冰河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根据少量遗骸所保留的DNA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北美猎豹在亲缘关系上更接近于美洲狮,与猎豹较远。
据记载,距今1.5-1万年前,全球有6℃升温,可能导致植物大量死亡。在北美洲,大量食草动物灭绝,北美猎豹等多种食肉动物随之消失。残存下来的少量叉角羚,后又繁殖起来,从此“失去对手”。
一些美国科学家正在筹划“更新世野生动物复兴计划”,意图在美国的一些大型野生牧场中引入大象、骆驼、野马、狮子等冰河期北美大型动物的近亲,甚至在部分保护区里“重建完整的北美史前生态”。其中就包括引入非洲猎豹,以扮演叉角羚的“天敌”。
(1)研究古生物的最主要材料和证据是 ,它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在研究北美猎豹的过程中,还用到了 的方法,这是现阶段研究生物亲缘关系最准确的方法。
(2)叉角羚的祖先并不像现在一样是高速动物,按照达尔文的 学说,对叉角羚进化历程的解释是:叉角羚的后代奔跑速度有的快,有的慢,这种个体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 。在生存斗争中,奔跑速度慢的个体容易被 ,保留下来的往往是 的个体,而这样的优良性状会 给后代,经过上百万年的进化,终于造就了叉角羚的“飞毛腿”。
(3)请结合本题阅读材料,谈一谈你对“更新世野生动物复兴计划”的看法。
【答案】(1)化石;DNA检测(分子生物学)
(2)自然选择;变异;淘汰(捕食);奔跑速度快;遗传
(3)这项计划有利于保护动物,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该计划会导致现有生态环境与平衡遭到破坏)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学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1)研究古生物的最主要材料和证据是化石,它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在研究北美猎豹的过程中,还用到了DNA检测的方法,这是现阶段研究生物亲缘关系最准确的方法。(2)叉角羚的祖先并不像现在一样是高速动物,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叉角羚进化历程的解释是:叉角羚的后代奔跑速度有的快,有的慢,这种个体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在生存斗争中,奔跑速度慢的个体容易被捕食,保留下来的往往是奔跑速度快的个体,而这样的优良性状会遗传给后代,经过上百万年的进化,终于造就了叉角羚的“飞毛腿”。(3)这项计划有利于保护动物,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 / 12017-2018学年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
A.遗传和变异 B.自然选择 C.生存斗争 D.过度繁殖
2.(2017八下·民勤期末)一只雌蛙能产卵4000﹣5000个,卵受精后只有少数能发育为成体,按照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这种现象属于(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
3.(2017八下·老河口期末)青霉素刚制造出来时,能杀死多种致病细菌,是人们治病的良药.但由于人们滥用青霉素,使得有些细菌不再受青霉素影响了.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细菌的适应能力特别强
B.青霉素的药效很不稳定
C.能抵抗青霉素的细菌存活下来,且大量繁殖
D.青霉素使细菌发生变异,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4.(2017八下·武清期中)昆虫的种类多样,牛有奶牛和耕牛之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分别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C.是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D.分别是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5.(2017八下·灌阳期中)在“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活动中,取红、绿、蓝、黄四种颜色的小纸片各25张,放在一块黄布上,实验者先背对黄布,然后转身快速拿取.经过若干次后,最后剩下的小纸片数量最多的应该是( )
A.红色的 B.绿色的 C.蓝色的 D.黄色的
6.(2017八上·邓州期末)桦树林中出现了一些云彬的幼苗,云彬长大后,其高度超过桦树,桦树因不耐阴而逐渐死亡,桦树林最终被云彬取代,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
B.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C.云彬的进化程度比桦树高
D.云彬的结构比桦树复杂
7.(2016八上·道县期中)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思想是( )
A.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B.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C.自然界的生物要为争夺食物和配偶而斗争
D.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8.(2017八下·抚宁期末)人工选择所以能培育出新品种来,自然选择所以能形成新的物种,它们共同的选择基础是( )
A.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C.生物都在进行生存竞争
D.人和自然的选择力量
9.(2016·东营模拟)虫媒花与某些能传粉的昆虫表现出惊人的相互适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解释应是( )
A.定向变异的结果 B.种间互助的结果
C.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种内斗争的结果
10.(2015八上·临清期末)2015年4月14日《楚天都市报》报道:湖北爆发致命超级细菌,导致一名3岁男童死亡.超级细菌是指多数抗生素耐药的细菌,能让抗生素失效造成人体严重感染.下列关于超级细菌的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超级细菌对多数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是抗生素不断选择的结果
B.细菌中原来就存在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个体
C.抗生素的选择和细菌的变异都是定向的
D.新品种抗生素的使用会影响超级细菌的进化
11.(2017八下·郾城期末)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抗疟药物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在演讲中表示:“疟原虫对青蒿素一旦产生耐药性,就需要再花更多的时间研究新药,我为青蒿素的前景感到担心.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你认为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是( )
A.使用青蒿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疟原虫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
B.疟原虫对青蒿素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疟原虫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C.青蒿素对疟原虫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疟原虫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D.疟原虫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很强的个体,而且寿命比较长
12.(2017·通辽)以下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选项,不正确的是( )
A.各种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了获得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C.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永远都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D.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选择的结果
13.(2017·太原)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的是( )
A.自然界的生物为了生存都要进行激烈的生存斗争
B.生物体的器官越用越发达,而且这种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
C.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可能产生各种变异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4.(2017·东营)长期使用克霉唑乳膏治疗足癣,药效会逐渐下降,原因是( )
A.药物的使用量过少或药效不稳定
B.药物使病原体慢慢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少数抗药性强的病原体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D.病原体经过长期努力适应了有该药物的环境
15.(2017·泰安)下表为某国家两个品种松鼠的具体信息.分析表中信息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种类/特征 红松鼠 灰松鼠
体重 通常较轻 通常较重
在这个国家生存的时间 数千年 仅100多年
分布情况 国家北部常绿森林 国家大部分森林
种群的大小 小,还在减小 大,还在增大
食物 松果 很多植物
每年产仔最大数目 8 12
A.灰松鼠的体重通常比红松鼠重,是因为灰松鼠的食物种类多
B.灰松鼠种群增大,可能是因为灰松鼠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C.灰松鼠种群增大,可能是因为灰松鼠的生殖能力强、食物种类多
D.灰松鼠种群增大,红松鼠种群减小,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二、判断题
16.(2017八上·平川期中)达尔文认为引起生物生存斗争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繁殖。(判断对错)
17.(2017八下·灌阳期中)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永远都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判断对错)
18.(2017八下·卢龙期中)恐龙的灭绝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判断对错)
19.(2017八下·龙海期中)有些动物如箭毒蛙,它们在绿色的森林中格外绚丽夺目,很容易被其他生物发现,但仍然存活至今,这种现象不能用自然选择来解释.(判断对错)
20.(2017七上·鄂州期末)某种蛾类幼虫的体表长有毒毛,并有鲜艳多彩的斑纹,很容易被食虫鸟发现,这不利于它的生存.(判断对错)
三、综合题
21.(2017八上·邓州期末)下图为长颈鹿的进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表示长颈鹿的群体中存在着 和 的差异,而且这这种差异是可以遗传的。
(2)图②表示的是青草缺乏时,颈长的可以吃到 ,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 ,而颈短的则被 。
(3)在生存斗争中,颈长的个体被保留下来,说明这样的个体是与环境的变化相 的。
22.(2017八下·佛坪期末)将若干只家蝇按一定的雌雄比例分成A、B两组.A组家蝇用一定浓度的DDT处理,B组家蝇不用DDT处理.喂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比较,发现A组家蝇的后代比B组家蝇的后代抗药性强.(实验证明:家蝇中原来就存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
(1)该实验中的变量是 .
(2)A组家蝇抗药能力强的原因是:A组使用DDT处理,使 的家蝇被淘汰, 的家蝇存活下来并将这种有利变异给后代;而B组没有使用DDT处理, 和 的家蝇都存活下来.
(3)在实验中,家蝇群体中个体抗药性的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的方向是 .
(4)A,B两组分别只用一对家蝇做实验,可行吗?为什么? .
23.(2017八上·文山期末)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下表。请结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完成下列问题。
(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色和浅色,这是 的结果。
(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 的结果。
(3)由于真菌感染而使这片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变化结果是图中的 (填字母代号)。
(4)通过上述事实说明,桦尺蛾的变异方向是 的,而选择是 的。(选填“定向”或“不定向”)
24.(2017八下·埇桥期末)对某一害虫成灾区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处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从实验结果看,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 的结果.
(2)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 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3)在这里, 是选择因素,内在因素是害虫本身就存在着 变异类型.
25.(2017八下·西城期末)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是猎豹,那么跑得第二快的动物是谁呢?这块银牌属于北美大平原上的一种食草动物——叉角羚。据测算,它们跑起来最快可达88公里/时,还能以56公里/时以上的速度一口气跑上四分钟。如此惊人的奔跑能力,比狼、灰熊和美洲狮等当地食肉动物超出太多,几乎“没有意义”。此外,特殊的身体结构也让它们付出了耐寒能力差、不擅长跳越障碍等代价。那么,叉角羚到底为何会演化成这个样子呢?
古生物学家估计,在北美洲曾经生存过高速食肉动物。后来,人们发现了北美猎豹的遗骸和化石。根据化石分析,它有许多与现生猎豹相似的身体特征——短脸、修长躯干、长而瘦的四肢、结构轻巧的肢骨,而且捕猎方式很可能和现生猎豹一样——通过短距离冲刺追上猎物。有关它的最后化石记录大约在1.3万年前,也就是上一次冰河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根据少量遗骸所保留的DNA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北美猎豹在亲缘关系上更接近于美洲狮,与猎豹较远。
据记载,距今1.5-1万年前,全球有6℃升温,可能导致植物大量死亡。在北美洲,大量食草动物灭绝,北美猎豹等多种食肉动物随之消失。残存下来的少量叉角羚,后又繁殖起来,从此“失去对手”。
一些美国科学家正在筹划“更新世野生动物复兴计划”,意图在美国的一些大型野生牧场中引入大象、骆驼、野马、狮子等冰河期北美大型动物的近亲,甚至在部分保护区里“重建完整的北美史前生态”。其中就包括引入非洲猎豹,以扮演叉角羚的“天敌”。
(1)研究古生物的最主要材料和证据是 ,它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在研究北美猎豹的过程中,还用到了 的方法,这是现阶段研究生物亲缘关系最准确的方法。
(2)叉角羚的祖先并不像现在一样是高速动物,按照达尔文的 学说,对叉角羚进化历程的解释是:叉角羚的后代奔跑速度有的快,有的慢,这种个体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 。在生存斗争中,奔跑速度慢的个体容易被 ,保留下来的往往是 的个体,而这样的优良性状会 给后代,经过上百万年的进化,终于造就了叉角羚的“飞毛腿”。
(3)请结合本题阅读材料,谈一谈你对“更新世野生动物复兴计划”的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因此决定生物进化方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记住所学的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发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但是,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要想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因此,按照达尔文的观点,一只雌蛙能产卵4000-5000个,属于过度繁殖,卵受精后只有少数能发育为成体,是生存斗争的结果。
故答案为:D
【分析】自然选择就是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其进化过程: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过度繁殖就是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生存斗争是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但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遗传和变异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3.【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青霉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青霉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细菌大多是能抵抗青霉素的细菌.使得有些细菌不再受青霉素影响了.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细菌抗药性的形成,解答时可以从自然选择和抗药性形成的过程方面来切入.
4.【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人工选择
【解析】【解答】解: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而昆虫的生活环境多种多样,因此自然选择形成了昆虫种类的多样性.
奶牛和耕牛,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的结果.
故选:B.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选择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人工选择.
5.【答案】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解:本实验中,黄色的纸片与背景颜色黄布一致,在模拟的取食过程中,与背景颜色不一致的红色、绿色、蓝色等纸片首先被取食,而与背景颜色一致的黄色的纸片不易被“捕食者”发现,这样,经过几代选择后,剩余个体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一致了,即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黄色.该实验说明,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环境对生物进行的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D.
【分析】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本题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动物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6.【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因此,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云杉生长迅速,高度超过桦树,能接受更多的光照生存下来,是适者生存;桦树林在云杉下面,接受的阳光很少,制造的有机物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而逐渐死亡。是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是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故答案为:B
【分析】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进化的过程: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② 生存斗争: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 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③④ 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他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他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7.【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达尔文发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即过度繁殖;繁殖过度引起生存斗争;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有的对生物的生存有利,有的对生物的生存不利;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因此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思想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故选:A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8.【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而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喜好,进行选择。
A、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又由于生物生存的空间与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就会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故过度繁殖是选择的原因。
B、正是由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使得生物在繁殖中出现了不同的变异个体(适应周围环境与不适应周围环境),为选择提供了选择的资料,选择的基础。
C、生物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生存竞争是实现选择的手段。
D、在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中,人和自然的选择力量是进行选择的动力。
故选:B
9.【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才是定向的.故说法错误.
B、虫媒花与某些能传粉的昆虫的相互适应不属于种间互助.故说法错误.
C、只有拥有适应于昆虫传粉结构的花才能得到更多的受精机会,才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否则没有受精机会,得不到繁衍.而只有适应花的结构的昆虫才可以采到花蜜得以生存与繁衍,这就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故说法正确.
D、虫媒花与某些能传粉的昆虫属于种间的斗争,而不属于种内斗争.故说法错误.
故选:C.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0.【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耐药的变异),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适者生存),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就形成了抗药性强细菌.因此,超级细菌对多数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是抗生素不断选择的结果,A正确;
B、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也就是细菌中原来就存在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个体,B正确;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抗生素的选择是定向的,细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D、新品种抗生素的使用会影响超级细菌的进化,D正确.
故选:C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响了,就出现了现在一种新的耐药性细菌.
11.【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青蒿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疟原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疟原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疟原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再使用青蒿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疟原虫杀死,而抗药性强的疟原虫活下来.这样经过青蒿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疟原虫已不再受青蒿素的影响了,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的疟原虫.所以,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是青蒿素对疟原虫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疟原虫都是抗药能力强的,而不是抗药性很强的个体寿命比较长.
故选:C.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12.【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AB、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即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AB正确
C、生物中普遍存在变异现象,变异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由于生物生活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适应当时环境的变异未必适应将来变化了的环境,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自然选择留下来的变异永远都是有利于生物生存的说法是错误的.C错误.
D、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3.【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A、自然界的生物为了生存都要进行激烈的生存斗争,正确;
B、根据自然选择的相关知识,生物体的器官存在个性差异,并不是因为经常使用变得发达,错误.
C、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可能产生各种变异,正确;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正确;
故选:B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14.【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病原体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克霉唑乳膏时,把抗药性弱的病原体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病原体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病原体,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克霉唑乳膏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病原体杀死,抗药性强的病原体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病原体是抗药性强的病原体.
故选:C.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5.【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A、灰松鼠的体重通常比红松鼠重,据表中“食物”一栏可见:原因是灰松鼠的食物种类多,A不符合题意;
B、据表中信息不能看出灰松鼠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B符合题意;
C、灰松鼠种群增大,据表中信息可见:可能是因为灰松鼠的生殖能力强、食物种类多,C不符合题意;
D、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灰松鼠种群增大,红松鼠种群减小,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16.【答案】(1)正确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即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可见过度繁殖是导致生存斗争的原因。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度繁殖是前提,生存斗争是动力,遗传变异是基础,适者生存是结果。
17.【答案】(1)错误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生物中普遍存在变异现象,变异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由于生物生活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适应当时环境的变异未必适应将来变化了的环境,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自然选择留下来的变异永远都是有利于生物生存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生物起着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的进化方向.
18.【答案】(1)正确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即生存竞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哪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当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恐龙由于缺乏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导致恐龙的灭绝.因此恐龙的灭绝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恐龙曾经作为地球上的“霸主”达1亿多年,但是,它们却在距今6500万年前突然神秘的绝灭了.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19.【答案】(1)错误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警戒色的形成是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动物的警戒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箭毒蛙色彩绚丽夺目,对敌害是一种警戒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它的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0.【答案】(1)错误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适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食虫鸟吞食长有毒毛的蛾类幼虫时,就会被蛰,疼痛难忍.这种蛾类幼虫有鲜艳多彩的斑纹,对食虫鸟是一种警戒色,食虫鸟不会再吞食这种幼虫,这是昆虫对环境的适应,有利于它的避敌和生存,故题干说法错误.
【分析】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警戒色的形成是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动物的警戒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
21.【答案】(1)颈长;颈短
(2)高处的树叶;繁衍后代;淘汰
(3)适应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古代的长颈鹿的前肢和颈,有的长,有的短,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些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因此图甲表示:长颈鹿的祖先存在着变异,有的颈长,有的颈短,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2)图乙、丙表示:在缺乏青草的时期,颈长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是适者生存;而颈短的个体不易吃到足够的食物,就被淘汰,这就是不适者被淘汰。
(3)从进化过程看,颈长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由此可知颈长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故答案为:(1)颈长; 颈短(2) 高处的树叶;繁衍后代;淘汰(3)适应
【分析】自然选择就是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其进化过程: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过度繁殖就是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生存斗争是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但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遗传和变异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22.【答案】(1)DDT的有无
(2)没有抗药性;有抗药性;没有抗药性;有抗药性
(3)不定向的
(4)不可行、实验材料不能太少,以避免偶然性带来的误差太大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A组家蝇用一定浓度的DDT处理,B组家蝇不用DDT处理”,因此该实验中的变量是DDT的有无.(2)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机制是这样的:害虫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变异,这些变异中包含具有抗药性的变异,药物对害虫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具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不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样,一代代选择并积累下去,就产生了害虫抗药性.所以,A组家蝇抗药能力强的原因是:A组使用DDT处理,使没有抗药性的家蝇被淘汰,有抗药性的家蝇存活下来并将这种有利变异给后代;而B组没有使用DDT处理,没有抗药性和 有抗药性的家蝇都存活下来.(3)在实验中,家蝇群体中个体抗药性的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4)一对家蝇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采集的家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因此A、B两组分别只用一对家蝇做实验,不可行、实验材料不能太少,以避免偶然性带来的误差太大.
故答案为:(1)DDT的有无(2)没有抗药性;有抗药性;没有抗药性;有抗药性(3)不定向的(4)不可行、实验材料不能太少,以避免偶然性带来的误差太大
【分析】(1)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3)家蝇中存在有抗药性的个体和没有抗药性的个体,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这种变异是不定向的.家蝇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23.【答案】(1)变异
(2)自然选择
(3)D
(4)不定向;定向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的。
(2)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达尔文认为保护色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由于真菌感染而使某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而蛾类的颜色有褐色、灰色、白色的不同.其中灰色、白色与环境树干颜色一致,是适应环境者而生存,而褐色与环境树干颜色不同,是不适者被淘汰.最终活下来的蛾类多是与环境颜色一致的灰色、白色的而褐色的较少。故D正确。(4)通过上述事实说明,桦尺蛾的变异方向是不定向的,而选择是定向的。
故答案为:(1)变异;(2)自然选择;(3)D;(4)不定向;定向
【分析】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进化的过程: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② 生存斗争: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 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③④ 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他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他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24.【答案】(1)自然选择
(2))害虫与农药
(3)杀虫剂;抗药性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1)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从实验结果看,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从而产生了抗药性的害虫;在这个过程中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害虫与农药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3)害虫存在抗药性变异,杀虫剂对这种抗药性进行了选择.
故答案为:(1)自然选择;(2)害虫与农药;(3)杀虫剂;抗药性.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5.【答案】(1)化石;DNA检测(分子生物学)
(2)自然选择;变异;淘汰(捕食);奔跑速度快;遗传
(3)这项计划有利于保护动物,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该计划会导致现有生态环境与平衡遭到破坏)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学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1)研究古生物的最主要材料和证据是化石,它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在研究北美猎豹的过程中,还用到了DNA检测的方法,这是现阶段研究生物亲缘关系最准确的方法。(2)叉角羚的祖先并不像现在一样是高速动物,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叉角羚进化历程的解释是:叉角羚的后代奔跑速度有的快,有的慢,这种个体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在生存斗争中,奔跑速度慢的个体容易被捕食,保留下来的往往是奔跑速度快的个体,而这样的优良性状会遗传给后代,经过上百万年的进化,终于造就了叉角羚的“飞毛腿”。(3)这项计划有利于保护动物,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