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语言精致起来
——《乡愁》教学片段
作者:柳咏梅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学生们平时的说话、课上的发言,甚至语文试卷上的答案,往往比较苍白,不够精致,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评点学生发言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下面是笔者教学《乡愁》的片段,从中可以看到笔者在对学生语言的潜移默化的引导方面所做的探索。
师:刚刚我们寻找出了《乡愁》这首诗的不少规律,从字面到手法,再到内在的情感。下面我们来小结这首诗歌的美点。每人说一点就行了。
生1:这首诗美在使用的文字都很简单,但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师:你的语言能否精致一点,语文味浓一点呢?试试看,把这一句重新表达一下。
生1:语言朴素。
师:语言朴实无华,但意蕴丰厚深刻。这样表达是否比你的更精致一点,更有语文味了?
生2:这首诗美在作者选用了四个东西来表现感情。
师:“东西”?看看我们可以用怎样的词来替换“东西”。课后练习三有提示的。
生2:是四个物象。
师:诗歌中用以表达、寄托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叫作物象。读诗歌,要能通过解读物象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3:这首诗美在每一节的最后两句都有“……这头……那头”,运用反复的手法表达感情。
师:很好。点出了修辞的手法——反复。“表达感情”,太空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生3:表达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师:对。这样的表达就比较完美了。
师:反复的手法在诗歌中还有其他作用。我们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齐读。)
师:读出了回环往复,读出了一唱三叹,读出了诗歌内在的旋律和音乐的节奏。这也是这首诗的一个美点——具有音乐的旋律美。
生4:这首诗美在每一节有一个具体的物象,前面都有“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样的词,更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这些词从结构形式看,叫什么词?
生(齐):叠词。
师:叠词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生思考交流。)
师:这几个叠词读起来给人一种小巧、精致的感觉。让我们有一种沉醉其中的暖暖的绵柔之情。用这样的小巧精致的词语来表现大大的、宽宽的、高高的、深深的乡愁。这样的手法可以用什么词来说呢?
生(齐):以小见大。
师:“表现了”是一般的说法。结合具体内容看,在这儿能否用一个语文的术语来替代“表现”这个词呢?
生(齐):衬托。
师:衬托手法,这样不仅仅说出了内容,连作者使用的艺术手法我们都把握了。
生5:这首诗美在逐层递进。乡愁在时间上、距离上是逐层推进的,乡愁由小而大,从一开始与母亲的分别到后来的生离死别,第三节写的是生与死的距离,最后一节写的是台湾与大陆的距离,那么是不是说实现统一的难度已经超过了生与死的距离呢?
(生说到这儿,全班嘘声一片。)
师:你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美点——随着时间、距离的变化,乡愁也越来越浓。关于最后一节,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说法。我们看“浅浅的”,即便是阻隔了大陆与台湾的那道台湾海峡,在作者眼里也只是“浅浅的”。我们从这个词的选用是否可以读懂作者的一种心境呢?
生6:“浅浅的”,表达了作者对台湾回归、祖国统一这样的未来前景的向往和美好祝愿。
生7: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祖国大陆就在你面前你却不能回去。作者的个人情感与民族情感水乳交融,激起了华夏儿女内心的波澜,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产生了共鸣。同时也使主题更加深刻。
师:非常好!这首诗美在抒发浓厚的情感。先写亲情、爱情、生死情,最后写民族情。由个人的、私我的、小我的情感升华到大我的、民族的情感。情感越来越深,越来越浓,逐层推进,最后实现主题的升华。
生8:这首诗美在作者把乡愁比作这四种物象。比较独特。
师:运用了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生8:比喻。
师:情感是抽象的,看不到摸不着的,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得乡愁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亲切可感。这是诗歌常用的手法,把抽象的情感借用具体形象表达出来。有时用比喻,有时用借代,还有的通篇用象征手法。
作者借这四种物象传达他的乡愁,把乡愁寄托在具体的物象中。从艺术表现手法看,这叫——
生(齐):托物言志。
师:言志?
生(齐):托物抒情。
师:这首诗美在写出了两头的距离。邮票,船票,写出了空间的距离;坟墓,揭示了生死的距离,这些都是个人的、与家人的距离。最后,写出了特殊的距离——海峡两岸的距离。一个“浅浅的”让我们感受到这样的距离不是难以跨越的。只要我们共同努力,阻隔同胞的距离再长也会被我们缩小甚至消除。
师: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美点。大家想想看,最大的美点是什么?
(生思考交流。师巡视。)
师:正如很多同学所认为的,这首诗最大的美点也许不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物象的选择、比喻的独特、旋律的优美,而是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作者深挚的情感。思念母亲,想念新娘,追怀母亲,这些都是我们常人会有的情感,我们很容易理解。而最后一段的“大陆在那头”一下子就把这种纯粹的思乡之情提升到丰富的家国之爱了。正因为这样,所有炎黄子孙都被这种情感打动,激起了我们华夏民族所有儿女心底最温柔又最有力的共鸣。
让我们齐读诗歌,再一次体会这份浓烈的乡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