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读、品、写”话“乡愁”
——《乡愁》教学设计
作者:张广武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课前播放《月之故乡》音乐,营造氛围,带学生融入情境。)
师:哪位同学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生答。)月与故乡的链接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是古典思乡怀人诗文的典型意象。但你们知道一枚邮票、一张船票也可以成为这样的意象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被称为“乡愁诗人”的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一、听,初味诗歌
1.板书课题。
2.教师范读。
(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深沉语调、舒缓的语速、深挚的感情。)
二、读,感受诗味
第一节稍平淡,用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要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是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停顿时间要稍微长一点。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学生读后,教师播放著名播音员的朗读录音,以加深印象。
三、品,咀嚼诗意
1.请学生用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字概括读该诗的感受。例如“愁”、“情”、“爱”等。
2.联系作者余光中的人生经历,学习各小节所体现的不同情感。
3.有评论认为,最可人的是第一段,最迷人的是第二段,最感人的是第三段,最惊人的是第四段。请学生就这段评论小组讨论一下,派小组代表发言如何看待这段评论。
提示:
“可人”在于有母亲可依可恋;“迷人”在于有新娘可思可愁,那愁是绮丽的;“感人”在于丧母之痛乃切肤之痛,有所谓“未丧母者来细看,既丧母者来痛苦”之说;“惊人”在于最后一段将全篇升华,愁系祖国,着笔惊人。没有国魂、民族魂的人是做不出来的。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4.谈谈诗歌的第四节与前三节的关系。
第四节的意象是比前三节意象大得多、深沉厚重得多的“海峡”,与“我”所联系的对象也由具体的人变成了抽象的“大陆”。因此前三节与其说是一种叙述,不如说是一种蓄势。人事与亲情这一主题在这个已经升华的空间里再现并受到强化。而“母亲”、“新娘”等意象所蕴含的依恋、眷慕、缱绻难伸之情在这里都形成一种抒情内涵的深度与厚度,所有的意象累积成“乡愁”的全部内涵,让人玩味不已。
闻一多说过:“诗人的天赋是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乡愁诗人”的情结内涵是:“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在内整个中国的眷恋。”古典诗词里,个人忧愁有晏殊的士大夫之闲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有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忧国忧民之愁有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哀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女中俊杰李清照身历赵宋王朝的南迁后发出的国破家亡的悲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有那亡国的后主李煜满含血泪地吟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余光中这一首《乡愁》的最后一节,正是贯穿了个人忧愁和忧国忧民之愁,由前面三节的“小我”情感向“大我”情绪的过渡,表达出千万台湾同胞远离大陆偏居孤岛的心境,是一种无根者的哀痛,反映出炎黄子孙希望团聚渴望统一的心声。
5.品诗歌的形式。
提示:
师从梁实秋、喜爱臧克家的余光中,创作风格深受新月派的影响,其诗作中往往透着逼人的美:意象美、情感美、结构美和音乐美。
意象美: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的意象美与丰富的意象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情感美:诗中集合了作为一个灵魂有深度的人所经历的最美、最崇高的感情——对母亲的亲情、对妻子的爱情、对祖国的深情,不论是小的个人之情,还是广泛的民众之情,都是古往今来不论文人雅士还是普通百姓经历的最美好最深刻的感情,能够引起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结构美: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充分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
音乐美: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与叠词的运用,在诗的音乐性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这首诗在语音层面的另一特点是轻声的大量使用。诗中不断出现“时候”、“母亲”、“这头”、“那头”、“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轻声词。整首诗共88个字,轻声音节就有20个,接近全诗的1蛐4。轻声是一种既轻又短的调子,它更多地用于口语。《乡愁》大量地运用轻声,客观上造成了一种委婉诉说、低回感伤的效果。
这首诗里,语言反常化的手法之一是重复。一首诗,只有当声音的组合出现重复时,才能使人们走出对日常用语的熟视无睹,才能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熟悉事物的不同寻常。《乡愁》的语言非常通俗、朴素,都是日常生活的普通语,但我们之所以认同它为诗的语言,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在语音层面、词汇层面、语义层面所运用的大量重复。88个字的一首小诗里容纳了大量单音节字、双音节词、叠音词、句的重复使用:“我”字和“是”字分别重复了4次,“在”字重复了8次;“母亲”一词重复了2次,“乡愁”一词重复了4次;“一枚小小的”、“一张窄窄的”、“一座矮矮的”、“一湾浅浅的”以及“在这头”和“在那头”作为短语的重复,也有很高的频率。甚至整首诗的结构就是由字数相同、句式相同、结构相同的四个语法段落的不断重复搭建而成的。语音音律的重复,语义单元的叠加和语法形式的同构都集中唤起人们对日常普通用语所指的超越。这些存在于各个层次的重复,使得生活中的日常用语变得新奇陌生,异乎寻常,使得意念中含混游移的一系列意象变得鲜明可感,使得人世间种种的凄伤与无奈让人难以为怀,也使得已经存在了多年的“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现状显得如此荒诞和不可忍受。强烈的感情在诗人刻意的重复中一再积聚延宕,直至无可阻遏地喷薄而出。
6.比较阅读海外诗人的同题材诗作,如余光中的《当我死时》、《乡愁四韵》等,席慕蓉《乡愁》等等。
四、写,抒发诗情
这首诗中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如“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母亲依依的挥手”。
结语:
余光中自称“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课下请学生读一读他的其他诗文,如《乡愁》所在的诗歌集《白玉苦瓜》,还有《敲打乐》、《天狼星》等,再有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左手的掌纹》,余光中收入高中语文课本的另一名篇《听听那冷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