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情在咏诵中升华
——《乡愁》教学实录及评析
作者:张文静 许更生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张文静/执教 许更生/评析
【实录展播】
师:我们班寄宿的同学不少,我想问问你们成了寄宿生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十五六位同学举手)
寄宿生1:刚寄宿时,我想哭,天天盼着周末。现在好多了,不过一到周末我就归心似箭。
寄宿生2:每天看着那些学生放学背着书包回家,我常常觉得他们真幸福。现在一周回去一趟觉得妈妈那烦人的唠叨都很亲切。
师:同学们,要是你们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月,你们会想家吗?
生:会。
师:哪位同学也来说说想家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1:我曾经参加一次为期几天的军训,地点在郊外,条件很艰苦,许多同学想家想得都哭了,我虽忍了下来,但那滋味很不好受。
生2:那次活动我也参加了,刚开始觉得挺好玩的,后来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就想起在家的种种好,就盼着早点回家。
师:同学们的感受很真切,的确,想家的感受很不是滋味。老师也有离家的经历,先前离家求学,现在又工作在外。家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心头的牵挂。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愈浓烈。不过,庆幸的是,现在交通便利,想家了我们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台湾有一位诗人离开家乡几十年,不能踏上日思夜想的故土,不能与亲人团聚,他想啊……他说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这浓浓的思乡之情系着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走近了我们……
师:先请大家把查找的资料拿出来,请一位同学简要地把你所了解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生1: 上世纪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70年代创作《乡愁》,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生2:我补充一点,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是我们福建永春。
生3:在查找资料中我也了解了一些背景资料,知道194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从大陆全面溃退,撤到台湾,与中央政府抗衡对峙,造成海峡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离的状态。在上世纪70年代,余光中根本看不到两岸有交流的可能,对于一位热恋着祖国的诗人,他的乡愁可想而知。
生4:我阅读了《余光中诗集》,知道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师:很好,这些资料对于我们理解《乡愁》这首诗的感情很有帮助。
师:诗的语言精练、含蓄,想象的空间非常大,要想从诗中品出“味道”,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 。这节课我们就尝试着用朗读来理解这首诗。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乡愁世界,去听听他心底的呼唤,去感受他那 “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请同学们按自已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诗人的感情。(生自由朗读)
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好吗?
师:在读前你能否告诉我们,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1:这是一种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那么,你认为怎么朗读才能读出这种感情呢?
生1:我认为要用深沉低缓的语调来朗读。(生朗读全诗)
师:她读得怎么样 谁来评价—下?
生2: 我觉得她读得比较有感情,但应该读得再慢一点,声音再低一点。
师:下面我们听听别人是怎样读这首诗的?想想他哪里读得好,值得我们借鉴?(点击课件,伴随着音乐、画面,播放朗读,学生们进入情境)
生3:我听的时候想哭。朗读者把诗人那浓浓的“愁”读出来了,让人感到这股“愁”就萦绕在我们周围。
师:说得好!可见好的朗读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生4:我听的时候仿佛感觉到诗人近在咫尺,那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给我印象非常深刻。
师:看来,朗读者已经带你飞翔到诗中,真高兴你有这么高的悟性。
生5:这个“愁”很重要,这首诗要把这个 “愁”字读出来,他用的语调深沉、舒缓。这种语调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愁绪。
生6:我刚刚很注意听他的节奏。
师:很好,只要处理好停顿,诗歌节奏自然鲜明,也更富有韵律美,你能给我们示范一下这首诗的节奏该如何划分吗?
生6:小时候 蛐 蛐乡愁 蛐是一枚 蛐小小的 蛐邮票 蛐 蛐我 蛐在这头 蛐 蛐母亲 蛐在那头……
生7:作者对家乡、对母亲、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是借助船票、邮票、坟墓、海峡来表达的,所以这些词要重读。
师:说得很对,你看看还有哪些词也特别有表现力,能充分寄托诗人的愁绪?
生8:我认为是“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师:这些词看起来都是形容面积小程度轻,但正是它们反衬了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生9:这样说来,诗中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也要重读,我觉得他是在强调空间的分隔。
师:你试着把第一节中刚才说的这几个词重读一下。
生9:乡愁 蛐是一枚 蛐小小的 蛐邮票 蛐 蛐我 蛐在这头 蛐 蛐母亲 蛐在那头
生10:“小小的”、“这头”、“那头”这样重读,听起来很生硬。
师:说得好,这些词是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该怎么处理呢 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诗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生11:刚才听朗读录音时,我的脑海中就浮现了一幅图。我想如果朗读的时候能在脑海中浮现诗中的画面,那一定能准确把握诗的感情。
师:你讲到了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入情入境。
师:大家归纳得非常好,下面请你们按刚才说的这些朗读方法再朗读一遍。(学生自由读)
师:大家对自已的朗读满意吗?(有的同学说满意,有的在摇头)
师:不急,等会儿回过头来再给自已一个评价。同学们刚才已经意识到,想象对朗读很重要,曾经有位作家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不会想象他就没办法来理解诗歌。”现在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飞进诗人的乡愁世界,去寻找那一幅幅优美哀伤的画面。
全班组成四人学习小组。每一小组分别选择一幅画面,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述诗中的情景。(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流)
师:好,请同学们停止讨论,下面听一些同学分别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生1:我选择第二幅画面: 亲爱的爱人,你还好吗?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我紧紧地握着手中的船票,站在船弦上,想起了初恋时的山盟海誓,想起了相聚时的柔情蜜意,想起了分别时你婆娑的泪眼,那一声“等你平安归来”一直萦绕在耳畔……也不知哪位诗人为何要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此刻我深深地体验到原来生离比死别更痛苦。
师:这体验很独特。妻子是与他相守一生共白头的爱人。此时的诗人觉得能与妻子长相厮守就是最大的幸福。
师:你认为诗人此时是怎样的感情?
生1:分离的哀伤。
生2:我觉得诗人用“新娘”一词而不用“妻子”,一定有他的道理。女人做新娘时一定很漂亮,诗人站在船头想新娘,此时的情感中应该也会有丝丝的温馨。
师:你体会得很深。你能为你的画面配诗吗?(生朗读第二节)
师:非常好,我们掌声鼓励一下。(掌声)
生3:我选择第一个画面:“生活还适应吗?学习还顺利吗?过节还回来吗?……”一声声的期盼、一声声的叮咛,满载着母亲的牵挂飞到了我的身边,我不禁热泪盈眶,这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小小的邮票也请你带着我最诚挚的爱,快快飞到母亲的身边吧。
师:多么诚挚的心愿啊!远方的妈妈一定会感受到你那拳拳赤子之心。请你为我们朗读这一小节好吗?(一生朗读第一节)
生4:我觉得“小小的”这个词没读好,应该再深情些。
师:对,“小”字重叠强调了邮票虽“小”,但对母亲的感情却很深。大家试着读读“小小的”与“小的”,感觉一下有没有不一样的味道?(生再试读)
生5:我选择第三个画面:“母亲,你的儿子看你来了!”我撕心裂肺地喊着。跪拜在母亲的坟前,我双手捧起掩埋母亲的泥土。你一定在怪儿子的不孝吧,您有生之年我不能尽孝,而今……“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矮矮的坟墓竟活生生地将我们分隔开了,母亲,让我再次叫一声——母亲。
师:老师都被感动了,你能顺着你的情感朗读这节诗吗?(生5朗读第三节)
生6:我认为语速可以再慢些,读出撕心裂肺的伤痛之情!
师(点头表示认同):你能再读一读吗?(生6朗读第三节)(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你的悟性真高。这节中的颤音的处理很到位。
师:矮矮的坟墓永远地阻隔了生者与死者、儿子与母亲,母亲再也听不到儿子的呼唤,再也无法感受儿子深切的思念,这是一种凄凄的别情啊!让我们齐读这一节,要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把这种伤痛的情感读出来。
生7:我选择第四个画面:海风呼啸,掀动着我的衣裳,我伫立在海边,目光的尽头是海峡那头——大陆,我多想能趟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海风啊,你吹得再猛烈些吧,我要随着你到我日思夜想的大陆;海浪啊,请你用尽你全部的力量把我带到我亲爱的祖国吧!
师:你欣赏得非常出色,想象奇特。此时的海风、海浪都能读懂诗人那诚挚的心。老师发自内心地佩服你,因为你超越了你自己。那么你认为这一段要怎样读呢?
生7:我想此时的诗人正站在海峡的另一边,心中有无限的惆怅,要读出这种怅然之情。
生8:怅然只是不愉快,我觉得是痛苦,因为海峡“浅浅的”却不能逾越。
师:可望见却不可以达到,真是可望而——
生(齐):不可及。
生9:诗人痛苦是因为他心中的期盼,所以感情中还有期盼的成分。
师:对,诗人在写作这首诗时还看不到两岸有交流的可能,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深深的忧愁中还有热切的盼望。这深深的忧愁、热切的盼望正是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读到“大陆”这个地方要停顿长一些时间,然后才缓缓地道出"在那头",你能试着朗读这一节吗?(生9朗读第四节)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一描述了诗歌的画面,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与诗人的心是相互沟通的,读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怀。老师也来想象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情景: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二十年的情怀呀,在我的心中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我的心中有一首诗在流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师生齐读)
师:下面给大家点时间,试着当堂背诵下来。(生自由背诵)
师:诗人余光中说:“一首诗是要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吸引人。”下面请几位同学给我们来朗诵一下,如果你在课前准备了其他诗歌,不妨也来展示一下。(背景音乐响起)
(生1、2朗诵《乡愁》
生3余光中《乡愁四韵》
生4冰心《纸船》
生5席慕蓉《乡愁》)
师:这一首首诗承载着同学满是“乡愁”的思绪,我实在不忍心打断。老师也准备了余光中的《浪子回头》,献给大家。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儿,都不能忘记了我们的故乡。(伴随着音乐,在朗诵中结束本课)
【精点评析】
余光中的《乡愁》是一篇常教常新的课文,其内涵是爱国思乡。
教师从寄宿生的切身生活感受入手导入新课,这样的“感同身受”有利于全诗感情基调的把握,更容易引发共鸣。而且,这样开宗明义地点出思乡之情,也是着眼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来创设情景。
全课以朗读为主是深得短诗教学之三味的。“歌之咏之”是对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特点的准确总结。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味出诗歌的情感内容,进而领悟诗歌的主题。这堂课主要通过师生的美读加速实现感染熏陶,从而更快地“进入角色”,更好地去整体感知、领悟诗人的心声,培养审美情趣。联系当前的教学实际,本课的闪光点还有:
1.课前布置学生完成的作者背景材料查阅,指向明确,而不是随意让学生上网冲浪,事倍功半。
2.利用多媒体进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触,更易于入境入情的理解把握,但又不是仅仅停留在悦耳悦目的视听欣赏层面上,或者进行泛泛的讨论,而是引领学生“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突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独特的、极富特征的意象,欣赏诗歌的意境。整个过程紧紧抓住语言——画面的转换,发挥想象与联想,以绘画语言使之个性化地再现。这也合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形象思维特点。整个操作的落脚点还在语言,这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
3.课末的拓展迁移性朗读,深化了理解和记忆,而且适量有度。
(张文静 福建莆田市文献中学;351100 许更生 福建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3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