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爱莲说》强化练习
一、字词书写
1.给字注音:甚蕃( )淤泥( )濯( )清涟( )
二、填空题
2.根据《爱莲说》课文理解填空。
(1)作者从________、风度气质、________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________”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2)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分别说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化身,并借此再次表明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3)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________和________,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翻译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晋陶渊明独爱菊________
②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
③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
④香远益清________
⑤亭亭净植________
⑥宜乎众矣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课内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字茂叔,号濂溪,_______(朝代)哲学家。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 ) ②濯清涟而不妖( )
③陶后鲜有闻( ) ④宜乎众矣( )
7.本文题为“爱莲说”,却从菊和牡丹写起,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8.从文中“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两句话,可以看出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9.作者“独爱”莲花,认为莲才是花中的君子。请结合文中对莲的具体描写体会莲都具有哪些君子的品性?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自李唐来( ) ②香远益清( )
③亵玩焉( ) ④同予者( )
11.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两处。
水 陆 草 木 之 花, 可 爱 者 甚 蕃。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3.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理由。(50字左右)
14.选出对《爱莲说》一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文,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点明中心“莲,花中君子者也”。
B.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的高尚品质。
C.文末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感彩强烈,句式同中变化有致,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D.作者结尾没有按照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五、对比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乙】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啁啾①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②,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乌也。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呜,小撼之小呜,大撼之即大鸣,手下,呜乃已。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轂③,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呼!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④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戴名世《鸟说》)
【注释】①啁啾:拟声词,形容鸟鸣之声。②掬:捧。③轂(kòu):初生的小鸟儿。④奚:为什么。
1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宜乎众矣________ (2)不蔓不枝__________
(3)去地不五六尺______ (4)小不能盈掬________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何陋之有(《陋室铭》)
B.濯清涟而不妖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C.主人戏以手撼其巢 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
D.见巢坠于地 当求之于上流(《河中石兽》)
1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18.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从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了君子___________的品质;【乙】文借鸟喻人,提醒我们人才的发展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选文,回答各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蕃 (2)陶后鲜有
(3)偕数友 (4)实为花中仙子也
20.翻译下面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余以为妙绝
21.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甚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
22.【甲】【乙】两文是如何赞美荷花的?
23.【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fán ní zhuó lián
【详解】
“甚藩”中的“藩”读作fán,注意不要读成fān或pān;“淤泥”中的“泥”读作í,注意不要读成nì;“濯”读音zhuó,注意不要读成zhào;“清涟”中的“涟”读作lián。
2. 生长环境; 体形香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正衬; 反衬
3. 仅,只; 沾染; 洗涤; 更(更加); 竖立; 当然
4.①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②(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5. 周敦颐 北宋
6. 多 洗涤 少
应当
7.用菊来正衬,用牡丹反衬,突出莲高洁质朴、不随流俗的特点。
8.反映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功名利禄的世风。
9.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品性;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豁达、正直不苟的品性;从“香远益清”要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美名远播的品性;从“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的清高风度。
【解析】
5.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根据积累,选文是北宋学者周敦颐的作品,选自《周敦颐集》,是一篇议论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6.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为:可以喜爱的有很多,非常多。蕃: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②句意为: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濯:洗涤;
③句意为: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鲜:少;
④句意为:人应当是很多了。宜:应当。
7.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写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理解写作手法即可。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意思是“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本文描写“菊”和“牡丹”是为了衬托莲花高洁坚贞的高尚情操,结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突出了莲花高洁质朴、不随流俗的特点。
8.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答题时一是注意句子的意思,“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的意思是“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意思 是“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可见这里作者有一种鄙弃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9.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从莲花不被环境污染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品性;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意思是“(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从莲花中间贯通可以看出莲像君子一样有豁达的品行,从莲花笔直可以看出其正直不苟的品性;从“香远益清”,意思是“香气传播越远就更加清香”,说明传得越远,香气越清香,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美名远播的品性;从“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意思是“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从莲花亭亭玉立的样子可以看出莲花像君子一样具有清高的风度,象征着君子高洁傲岸的情操。据此可以作答。
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越远就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10. 自:介词,从。 益:更,更加。 亵,轻慢,不庄重。 予,我
1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2.(1)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13.示例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示例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要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4.A
【解析】
10.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从李氏唐朝以来。自:从。
②句意: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益:更加。
③句意:玩弄它啊。亵:轻慢,不庄重。
④句意:像我一样的。予:我。
11.
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意“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和句子结构可分析得出:“水陆草木之花”在句子中作主语,中心语是“花”,其它成分为定语,根据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要停顿的规律可确定,第一处停顿划在“花”的前面;“可爱者甚蕃”是一个主谓短语,根据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的原则可确定,第一处停顿划在“者”的后面。因此断句为: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2.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1)独:只,仅仅。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染:沾染(污秽)。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2)鲜:少。闻:听到。
13.
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讨论“环境与人的关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倒:我赞同周敦颐的观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隐喻了做人要心地纯净,不受外界世俗的影响。生活中,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文章借“莲,花中君子者也”,表明自己把莲花看作了君子的象征,表达自己要做一个像莲一样的君子的意愿。不仅是表达自己对莲花的喜爱,更是托物言志,而不是“借景抒情”;故选A。
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15. 应当 横生藤蔓 距离 满
16.C
17.(1)(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能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它啊。
(2)每次得到食物,就栖息在屋上,不马上下来。
18. 正直不阿(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适合自己的环境
【解析】
15.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1)句意:应当有很多人了。宜:应当。
(2)句意:不横生藤蔓不长枝节。蔓:横生藤蔓。
(3)句意:距离地面不过五六尺。去:距离。
(4)句意:小的不能满一捧。盈:满。
16.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现象。
A.之: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以:都解释为:介词,用;
D.于:介词,在/介词,到;
故选C。
17.
本题考查翻译重点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亭亭:挺直的样子;植:竖立;可:只能;亵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2)重点词:每:每次;得:得到;食:食物;辄:就;息:栖息;即:马上。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和个性化理解文本。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完成。
结合甲文内容,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可知,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和鄙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意思是: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藤蔓不长枝节。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乙文借小鸟的遭遇言世路之凶险,寓深意于文字之外,结合句子“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可知,文章告诉我们环境的重要性。鸟儿正是因为选择了离人类不远的地方筑巢,最终导致死亡的结局,告诉人们要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
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藤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有很多人了!
【乙】我读书的房屋,它旁边有一棵桂树。桂树上每天有关关叫声,靠近一看,是两只鸟在枝干之间做巢,距离地面不过五六尺,人的手可以碰到它。巢像小杯子一样大小,精密完整而牢固,用细草缠结而成。鸟是一雌一雄,小的不能满一捧,毛色明亮而洁净,美好洁白可爱,不知道是什么鸟。
雏鸟将要出壳了,雌鸟用翅膀盖着它,雄鸟去捕食。每次得到食物,就栖息在屋上,不马上下来。房屋的主人戏弄地用手摇它的巢,它们就向下看着鸣叫,轻摇它轻叫,重摇它就大叫,手拿下来,鸣叫就停。
后来有一天,我从外面来,见鸟巢掉在地上,找两只鸟和雏鸟,没有了。问它们的去向,是屋主的童仆抓走了。
唉!因为这鸟的羽毛洁白而且鸣叫声音好听,为什么不到深山里去寻找茂林栖息呢,托付身体到不合适的地方,才会被奴仆屈辱而死。那人生上的路就很宽吗?
19.(1)多 (2)少(3)共同、一起(4)的确、确实
20.(1)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走近她玩弄她。(2)我认为奇妙极了。
21.B
22.[甲]文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文赞荷为“花中仙子”。
23.甲文: 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俗之人的鄙弃和厌恶。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快乐过去的回忆以及向往美好的心情。
【解析】
19.
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1)句意: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
(2)句意: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鲜:少;
(3)句意:我和几个好友。偕:共同、一起;
(4)句意:真是花中的仙子啊。实:的确、确实。
20.
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
(1)可:只能;亵玩:靠近赏玩;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词;
(2)以为:认为;妙绝:好到极点。
21.
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A.“晋”是时间状语,“陶渊明”是主语,因此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晋/陶渊明/独爱菊;
C.“荷花”为句子的主语,因此正确的断句应是:荷花/为雨所洗;
D.“余”是句子的主语,“忆”为谓语,“年少时”做句子的宾语,因此正确的断句应为:余/忆/年少时;
故选B。
22.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由甲文中“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莲为“花之君子”,作者侧重表现莲花内在的高洁品质;由乙文中“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可以看出,赞荷为“花中仙子”,作者侧重表现荷花外在的美好形象。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3.
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
甲文“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是作者对莲的生长环境、外形和香气描写;联系“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作者意在赞美莲花坚贞的品格,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志趣高洁和内心洒脱;结合乙文“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可知:通过对雨中荷花的飘摇之态与雨后荷花的仙子之姿,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甲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乙文)我回忆年轻的时候,居住在西湖边。每当到了夏天,便到湖边欣赏荷花,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有一天,我和几个好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当我看得)兴致正浓时,忽然(天上)有大雨倾盆(似的)降下来,湖中荷花全部显现出飘动摇摆的姿态。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起,湖面和天空呈现出相同的颜色,荷花被雨水所冲洗,光彩艳丽,明丽妩媚,荷花枝叶柔软摇曳,形态多样,清秀美丽,优雅别致,真是花中的仙子啊。李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绝妙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