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教材八下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作品分析】
《小石潭记》是部编教材八下第10课课文,是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贬谪永州时所做,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200字,但写景状物生动传神,是一篇能够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佳作。新教材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翻译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积累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本文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个别语句在表情达意上较为含蓄,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本课时继续强化积累文言知识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文言资料。
2.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把握游记的特点。
3.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理解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2.掌握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摹的方法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鉴赏与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回顾一首诗——《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这首诗中,我们最能感受到诗歌怎样的意境?——寂寥、空寂、孤寂等。最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孤独、悲凉、失意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柳宗元的一篇著名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进一步感受这种寂寥的意境和孤独的心情。
(二)新授课文
1.朗读,整体把握
(1)大声朗读,回顾课文。
(2)译读课文,理解大意。
①对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②积累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为
全石以为底 (作为)
为坻,为屿 (成为)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不可知其源 (能够)
不可久居 (可以)
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下见小潭(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日光下澈(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犬牙一样)
心乐之(形容词作动词,感到快乐)
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3)齐读课文,读出情感。
2.精读,分析课文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文中主要描绘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
主要描绘了小石潭的水、石、树、鱼、溪、岸、源、竹。
(2)文章是按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中气氛
(3)潭水和游鱼各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这段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潭水:清澈——“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正、侧面相结合)
游鱼:活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特写镜头,动静结合)
渗透着作者快乐的情感(似与游者相乐)
(4)潭中的气氛是怎样的?作者的心境又是怎样的?从原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幽深冷寂的气氛
②孤凄悲凉的心境
③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句中。
3.品读,探究情感
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感情,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你是如何理解这种变化的?
请同学们先穿越时空回顾历史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苦。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飞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在这些游记散文中,作者不光写山水,还写出一种境界来,这种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境界,是清凉、悠闲、深静的境界。作者所以爱好这种境界,跟他被放逐的抑郁心情是分不开的。在这种境界里面,正含蓄着作者痛苦的心情。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构成了诗意,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激起我们深切的同情和共鸣。柳宗元一心为国,力图革新,然而政治腐败,事与愿违,他被无情地贬谪到荒远之地。了解了这段历史,同学们就不难理解被贬谪的柳宗元这种情感的起伏变化。
分析:
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
由“隔篁竹”听到如鸣佩环的水声引起内心之“乐”,这是情感的第一个层次。于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都是在这种内心愉悦之情下对小石潭的关注与欣赏。
接着写潭中的游鱼憨态可掬又活泼伶俐好像与人共享山水之乐似的,因此感到“似与游者相乐”,此时物我合一,作者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这是情感的第二个层次。
然而这种快乐的心境只是暂时的,当作者望向西南,见到了溪水曲折幽邃、或明或暗,于是产生了一种幽深不可测的内心感受,而这种感受与作者被贬谪后的心境暗中契合,相互作用,于是周围环境变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渲染出一种幽深冷寂的气氛,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于是“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情感的第三个层次,作者被贬谪的凄凉尽在其中。
过渡语——美国诗人爱默生曾说:“若你的心和大自然一起跳动,一切便呈现出来,每一种形式里潜藏的精神都呼唤着同类精神的回应。”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回应,抚平内心的创伤,柳宗元就是其中之一。希望同学们今后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不妨走进大自然中去谛听大自然的心跳,找到心灵最温暖的归属。
4.赏读,读出自己
同学们,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试用“我看到了一个 的小石潭,从 词(或句)中看出来”的形式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参考示例:
我看到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从“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句中看出。
我看到了一个草木葱茏的小石潭,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句中看出。
我看到了一个群鱼戏水的小石潭,从“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句中”看出。
5.熟读,争取成诵
(三)拓展阅读
仔细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钴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注释:
浚(jùn):深水。 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 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 偃蹇(yǎn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 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罴(pí):棕熊。瀯瀯(yíngyíng):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 匝(zā)旬:满十天。匝,周。旬,十天为一旬。
请同学们思考:结合《小石潭记》的背景,谈谈本文写“弃地”小丘的际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四)课堂小结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的写景极具特色:有色彩,是画;有声音,是诗。文中柳宗元对永州山水的热爱、通过他细致深刻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和幽深冷寂,表达了一个被贬谪的官员孤凄悲凉的心境。
(五)布置作业
1.自选“永州八记”中的两篇游记阅读。
2.走进大自然,写一篇寓情于景的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