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马说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3-17 09: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马说
赵化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先学后教15分钟
 一、简介作者: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二、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3.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4.学生齐读。
四、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先学后教10分钟
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拓展5分钟
1、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说说理由
2.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
  C..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当堂训练10分钟
1、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2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
板书设计:
伯乐知马伯乐少,千里马被埋没。(同情痛惜)
     食马者不知马, 害千里马。   (愤怒谴责)
     食马者妄说无马,实不不知马。 (辛辣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