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31 09:2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45分)
1.下面是《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该表凸显了中国当时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可行性 B.制定“一五”计划的必要性
C.科教兴国的重要性 D.发展电力工业的紧迫性
2.新中国高度重视工业体系建设,从“一五”计划开始就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工业部门,为此后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下列成就属于“一五”计划期间的有
①鞍山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②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生产出来
③第一批解放牌汽车生产出来 ④大庆油田建成投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是
A.农业、工业协调发展 B.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C.工业门类齐全 D.优先发展重工业
4.1953-1957年,中国工业增长率为18%,其中钢产量增长率为31.7%。这期间,中国工业及钢产量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A.抗美援朝的胜利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人民公社的成立
5.这个国家在1950-1957年共支援了中国81亿卢布(旧卢布),用于援助工业建设,其中包括211个项目。1958年8月增加了47个项目,1959年2月又增加了78个项目。“这个国家”应是
A.美国 B.法国 C.苏联 D.英国
6.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于
A.解放战争时期 B.土地改革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7.1954年9月,李某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他亲历的活动应是
A.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新编基础训练 B.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C.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决定人民公社化运动
8.“到1957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八年是一个大创新、成绩斐然的时代”,下列成就属于这个时代的是
A.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C.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D.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9.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思想体系,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1953年春,河南安阳县一个村的18户贫下中农组织起来进行生产。一些富裕户讽刺地说:“没有见过鸡毛能上天!”18户农民誓不向困难低头,坚持“非叫鸡毛上天不行!”他们经过一年齐心协力的苦干,实现了“鸡毛也能绕天飞”的奇迹。这体现了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B.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效果 D.包产到户改革的成就
11.下图是潍坊华成机器厂的老照片。它反映的是
A.完成土地改革运动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2.以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场景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直接相关的是
①上海某工厂厂长参加公私合营股东大会 ②武汉人民庆祝长江上第一座大桥通车
③大庆石油工人手拉肩扛将钻机运到井场 ④杭州某皮鞋匠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西藏和平解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B.《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的制定
C.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
A.两个五年计划 B.土地改革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三大改造
15.每年都会出现一些流行语,1958年可能出现的热门词语是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四个全面、公私合营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D.阶级斗争、深圳特区、和平发展
二、非选择题(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五年经济建设,不仅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1.5%提高到1957年的56.5%,而且工业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也有明显提高。1957年我国钢材自给率达到86%,机城设备自给率达到60%以上。1957年与1952年相比,工人劳动生产幸提高了52%,12个工业部门的产品成本降低2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年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4分)
材料二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改编自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国务会议上的一段发言
(2)材料二中讲述的内容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采取的方式是什么 (4分)
材料三 1960年与1957年相比,(中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倍,而农业总产值却下降了22.7%;工业和农业产值比例由5.7:4.3,变为7.8:2.2。
(3)材料三中工农业产值比例变化暴露出什么问题 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当时我国哪些运动所致 (6分)
材料四 1959年国庆,他看到公共汽车上背着的“煤气包”,便下决心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次年,他参加东北石油大会战,发出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仅5天就打完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最快纪录。有一次发生井喷,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井喷,而两腿已血肉模糊,他的英雄行为感动了附近乡亲,称他为“铁人”。
(4)据材料四概括,“铁人”有哪些优秀品质?(4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变化行业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哪一发展规划?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规划的?(6分)
(1)从材料一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规划的?(6分)
材料二 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选举地区的人口为5.7亿。全国各地共选出500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产生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许多工业、农业和其他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被选为人大代表。人们把选举的日期当作节日,张灯结彩,庄严隆重地行使自己的选举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人民参加的空前规模的普选。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2)依据材料二,指出空前规模的基层选举是为哪一会议的召开做准备。这次会议制定了哪一历史文献?(4分)
材料三 1953年以来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主要是土改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手工业经济分散,劳动分散,劳动生产率低……在城市私营工商业中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使党不得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业、手工业生产领域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3)根据材料三回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为解决“一些新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的完成具有怎样重大的历史意义。(6分)
材料四 1958年6月21日社论指出:“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1958年8月3日社论指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路线的指导下出现了哪两次严重失误?(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能体现材料一中“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3分)
材料二 到1956年底,全国87.8%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1.7%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合作社,私营工业户数的99%和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实现了公私合营。至此,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
(2)据材料二分析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创举是什么?(6分)
材料三 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 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摘编自《历史上的今天》
(3)材料三中的现象出现在什么特殊背景下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什么问题?(6分)
答案解析
1.B
【解析】该表反映我国人均发电量不如印度,远远落在美国后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重工业落后。为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我国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选项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发展交通运输业,A项排除;科教兴国战略在当时没有提出,C项排除;发展电力工业这是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的一个方面,D项排除。
2.B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鞍山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批解放牌汽车,①②③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成就。④大庆油田建成投产是在1960年,不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成就。
3.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D项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错误,C项材料未体现。
4.B
【解析】1953-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1957年我国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及钢产量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
5.C
【解析】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一五”计划,着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C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我国,不可能援助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排除A、B、D三项。
6.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7.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A
【解析】1957-8=1949年,故“这个时代”是指1949-1957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项符合题意;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是在1964年;组建第二炮兵部队是在1966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1970年。
9.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项D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都是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A、B两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排除C项。
10.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53年春”“18户贫下中农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可知,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农村生产的发展,所以题目材料体现了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
11.B
【解析】由图片文字“一九五四年”“公私合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4年起,我国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方式是公私合营。所以照片反映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项符合题意。
12.B
【解析】根据“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可知,“①上海某工厂厂长参加公私合营股东大会”属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④杭州某皮鞋匠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属于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者都与三大改造有关。
13.D
【解析】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项符合题意。
14.D
【解析】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因此D项正确;“一五”计划的执行时间是1953-1957年底,因此1956年还在执行“一五”计划,排除A、C两项;土地改革的时间是1950—1952年底,排除B项。
15.C
【解析】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6.(1)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工业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也有明显提高。(2)三大改造。
(3)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优秀品质。
17.(1)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进行三大改造(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高速度(或:急于求成)、“浮夸风”、忽视(或: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8.(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政策。
(3)“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全国动乱局面。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人权被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