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图表型高考真题
解题策略与技巧
前言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图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素材。作为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和历史教学的工具,历史图表一直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以来,高考历史真题越来越凸显以能力立意为主的考查目标,而且经常以新材料和新情景的形式,考查学生有效提取信息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新形势下,图表型历史试题应运而生。而在高考中,这类题目成为了很多学生为之色变的“拦路虎”。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图表型试题进行专题复习。
1、高考命题对图表型试题的青睐。以2020年高考试题为例。
一、缘由:
高考对图表型试题的重视
试题来源 题号 数量 分值(100分)
全国I卷 25、28 2 8
全国II卷 25、28、30 3 9
全国III卷 24、34 2 6
北京卷 4、7、9、10、12、20 6 18
上海卷 14、22 2 9
天津卷 6、7、13 3 9
江苏卷 9、13 2 6
浙江卷 2、14、21、25 4 8
山东卷 8、9、13、14 4 12
2、图表型试题是高考考核要求的重要体现。
以浙江高考为例。
无论是2016年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说明》,还是2018年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说明》,在历史学科考核要求之二“能力考核要求”部分,都将“理解试题所提供的图文材料和答题要求”列为“四个方面十二类”之首。
同时,在“题型示例”部分,2016年版,第1、2、5、6、10、12、15题都有图表涉及,占到总题数(16道)的四成以上。2018年版,虽然涉及图表的仅有第2、3题,但也占到总题数(7道)的三成以上。由此可见,图表型试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图表型试题的出现顺应了新史学的发展。
当前,计量史学是新史学的分支之一,在史学研究中属于前沿领域。而关注史学新的学术动态,已成为高考的一种常态。
其中,“计量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因其可以更好的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史学素养,实现考试的选拔功效,因而成为新高考试题的一大亮点和命题趋势。”
透过图表型试题的考察,恰恰就是新史学发展在高考中的一种潜移默化。
结合对高考真题的研究发现,涉及图表的试题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图片类(文物图、人物图、 漫画、绘画等);
(二)统计图表类(数据表格、坐标图、曲线图、饼状结构统计图等)
(三)地图类(形势图、布局图、分布图、疆域图、 交通路线图等)。
1、图片类历史试题的解题策略
二、策略:
图表型试题的考前复习
根据高考题型特点,图片型试题总结为四大类:文物图、人物图、 漫画、绘画等。
1、图片类历史试题的解题策略
①一“审”。主要审察题干中涉及的时间、空间、领域等要素。此外,有些图片还会提供“注”。它主要对图起补充性或解释性的作用,对理解图及组织答案有好处。
②二“看”。主要观察图片中呈现的人物、器物、文字等要素。
③三“转”。通过一“审”二“看”,将图片信息其转化为文字信息, 然后再回归课本, 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事件中,最终判断正确答案。
对于漫画题, 还应该观察作者、 主题、附加文字等,从而准确提炼漫画的寓意、背景、史实,然后结合题目作答。
示例1:文物图
(2020年全国卷II,25)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答案:C
首先审题干,根据材料“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其次看图片文字,都提到了“佛光”;最后转换为文字“佛光寺”等信息可知,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为其发现实物“佛光寺”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说明此类壁画可与文化遗存互证,C项正确。
示例2:人物图
(2019年4月浙江选考,12)观察下面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
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
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
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首先审题干,从中得出时间信息“1924年”。其次再看图片,它由人物(两男一女)、器物(圆桌一张、会客椅两张等)和文字“谨告女界”组成。最后,通过以上信息,再结合所学,可以得出:1924年,处于20世纪上半叶,属于民国初年;服饰处在中西合璧、土洋并存阶段。所以①④正确,选A。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与材料中的短袍窄袖相矛盾,②错误。材料中,无法得出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③错误,得出B、C、D均错误。
示例3:漫画图
(2020年北京高考,7) 1911年,革命党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组漫画,表现出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画中的老虎代表中国,人物代表西方国家。四幅画名为“康乾时之中国”“咸(丰)同(治)时之中国”
“现在之中国”和“将来之中国”。下列四幅画的序号
与上述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 ③①②④
B. ②④①③
C. ③②④①
D. ③④②①
答案:C
首先审题干,四幅画分别从不同时段描述了当时的中国状态。其次再看图片,它由一头老虎(老虎代表中国)和一群人(人物代表西方国家)组成。最后,通过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康乾盛世之时,中国国力强大,西方不敢藐视;咸丰同治年间,西方国家开始侵略中国;现在的中国即1911的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将来的中国,也即革命党人担忧的,中国沦为列强的殖民地(老虎被捆绑),综合判断选C。
示例4:绘画
(2020年全国卷III,35)图6为西方绘画作品《第一步》,其代表的绘画流派
A.注重内心的“自我感受”
B.强化了直观印象的作用
C.强调素描的准确性
D.追求画面严整和谐 图6 第一步
答案:A
首先审题干,这幅作品来源于西方。其次再看图片,作品具有剪贴画的视觉感,充满了支离的立方体和夸张变形的形象。最后,通过以上信息,结合所学:这幅作品的风格属于现代主义绘画作品,其特点在于强烈抒发个性,关注主观世界,注重内心的“自我感受”,故选A。
2、统计图表类历史试题的解题策略
根据高考题型特点,笔者把统计图表型试题总结为四大类:数据表格、坐标图、曲线图、饼状结构统计图等。
2、统计图表类历史试题的解题策略
1、一“审”。主要审察图表的标题、时间、图例等核心要素。通过标题,可以获取图表涉及的主题。时间要素,则告诉这一主题发生的年代。而图例审察,可以明确图表中各种符号的具体含义。此外,有些图表型试题可能还会提供注释。在这些注释中,会隐藏某些重要的解题信息。
2、二“比”。对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或纵向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数据和数据之间、数据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3、三“找”。通过对比后,找出其中的发展趋势。比如最基础的变多或变少、上升或下降等,还有总体呈现增多或变少或上升或下降等趋势。
示例1:数据表格
(2020年全国卷I,28) 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答案:C
首先审图表,涉及到对应用科学等各类问题所占比例的统计。其次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应用科学和自然常识类占据50%以上。最后,通过查找,再结合所学,可以得出:1876年(洋务运动期间),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这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吻合,故正确答案选择C项。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示例2:坐标图
(2020年全国卷II,28) 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9所示。图9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
据图9可知,当时
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
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
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答案:A
首先审图表,对外国在华企业从贸易、运输、制造和金融等四个行业进行了分类统计。其次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同比1894年,运输业所占比例从不到20%增长到近40%,其余均为下降。最后,通过查找趋势,可以发现:列强通过运输业进一步扩大了在华权益,故正确答案选择A项。
示例3:曲线图
(2016年10月浙江选考,28)下列所示为1913-1939年英、德、美、苏经济发展数据曲线图。其中指代德国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C
首先,审图表。其标题在题干中:“1913—1939年英、德、美、苏经济发展数据曲线图”。透过标题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几个基本信息:①时间:1913-1939,主要大事有一战、经济危机、苏联开展两个五年计划、二战爆发前夕等。②国家:英、德、美、苏。③领域:经济。其次,比数据。1913年(一战前夕),曲线①、③、④代表的国家GDP总量由高到低分别为①、③、④。1928年(苏联开展一五计划),曲线②代表的国家GDP总量位居最末。1929—1933年(经济危机),曲线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GDP总量由高到低分别为①、②、③、④。最后,找趋势。通过对比数据发现:1913—1939年期间,曲线①代表的国家GDP总量始终处于第一,可以判断①指代的国家是美国,故A项错误。1913年,曲线③代表的国家GDP总量超过④,位居世界第二。结合所学,德国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实力迅速上升,位居世界第二。可以判断:曲线③指代的国家是德国,故C项正确;曲线④指代的国家是英国,故D项错误。曲线②代表的国家GDP总量位居最末,此后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结合所学,苏联从1928年开始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经过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苏联成为位居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故可以判断曲线②指代的国家是苏联,故B项错误。
示例4:饼状结构统计图
(2018年全国卷I,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图8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首先审图表,饼状图由四张图片组成,时间跨越从1945到1975年。其次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非洲、亚洲等地区的成员国在不断扩大。最后,通过查找趋势,可以发现:随着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不断开展,亚非等地区民族独立国家日渐增多,这也表明第三世界在发展壮大,故正确答案选择A项。
3、地图类历史试题的解题策略
根据高考题型特点,笔者把地图类试题总结为五大类:形势图、分布图、布局图、疆域图、 交通路线图等等。
3、地图类历史试题的解题策略
1、一“判”。主要判断地图的重要性。在有的试题中,地图承载了主要的信息,而文字仅仅作为辅助材料。比如,多幅地图并列,可以明显判断。另一方面,有的试题文字是主要的信息载体,而地图的出现作为补充。这要求,在判断时不能遗漏关键信息。
2、二“审”。主要审察地图本身,包括图例、方位、文字等要素。这一步骤,要求学生平时积累学习地图的方法,而且能够灵活运用。
3、三“提”。分析完地图的主要要素后,再阅读题干,并结合设问,提取有效信息进行作答。
示例1:形势图
(2020年山东卷,9)图3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农民运动发展形势示意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
A.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
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
答案:B
首先判断地图重要性,可以发现它涉及对农民运动发展的形势分析;其次审察地图相关信息,有武汉等重要城市、黑色区域为农运中心等;最后提取材料所给“中国近代”这一重要时间信息可知,这是受国民革命运动影响,农民等积极参与其中,故B项正确。
示例2:分布图
(2020年山东卷,14)英国学者彼得 哈格特为阐明引发国家间冲突的各类地理因素编绘了一张假想国地图。图4所示为其中的四类因素。1938年,法西斯德国制造了苏台德问题,进而占领了苏台德地区。这一事件的起因可以归类于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首先判断地图示意,可以发现这是对德国侵略扩展原因的分析;其次审察地图相关信息,从具有国际意义的背景等四个角度进一步解读;最后根据材料所给“法西斯德国制造了苏台德问题”等信息可知,苏台德境内讲德语的人群居于主要地位,故D项正确。
示例3:布局图
(2020年全国卷II,25)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 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 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 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答案:B
首先判断地图构成,可以发现这是安史之乱前后长安城商业分布的对比;其次审察地图相关信息,从旅栈、娱乐场所、饮食服务业、零售与服务业等分布来看,安史之乱后得到增加;最后提取材料所给“唐代”、“商业”等信息可知,商业活动不仅在东西市有分布,而且在坊也众多分布,故B项正确。
示例4:疆域图
(2020年全国卷II,25)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首先判断图片构成,有两件文物和一张疆域图;其次看图片文字, ①是曲阜 ②是二里头 ③广汉 ④宁乡 ;最后提取材料“青铜器”等信息可知,这是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器文物,故C项正确。
示例5:交通路线图
(2020年全国卷II,25)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位于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首先判断地图来源,可以发现这是一张红军长征示意图;其次审察地图相关信息,呈现了途径各省的路线;最后提取材料“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等信息可知,这是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一次会议,故B项正确。
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图表的重视力度不够。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和听课经历,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两个“错误认识”:
(一)文字知识的讲解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图表运用。虽然有时也能运用图表授课,但并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二)在讲解图表时,喜欢引用课外图表,而忽视了课内图表。
(三)对图表的运用较为单一,不能与所学知识有效地形成有机统一体。
三、启示:
图表型试题对教学的“反哺”
(一)文字知识的讲解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图表运用。虽然有时也能运用图表授课,但并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笔者有次在听一堂主题为《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公开课,发现授课教师在阐述鸦片战争的背景时,仅仅采用了文字陈述:“1、国际背景: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国内背景:当时的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巨变的前夜。”虽然从国际和国内背景两个方面展开,达到了培养学科思维能力的目的,但如果此时授课教师能够出示右图《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进行同步讲解,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够大大提升。
(二)在讲解图表时,喜欢引用课外图表,而忽视了课内图表。由于目前高考的图表来源大多来自课外,这种情况造成了一个错觉:高考又不考,看不看讲不讲都无所谓。其实,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图表,特别是对图表的认识、方法指导以及图表与教材文字部分的结合,这些能够大大有利于提升我们学生的读图识表能力。
(三)对图表的运用较为单一,不能与所学知识有效地形成有机统一体。比如在讲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宪法时,如果能够将文字和图片进行有效运用,那将有助于学生对法国议会制共和政体的深化理解。
四、考题训练:
(2016年海南高考)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
A.商
B.周
C.秦
D.唐
示例1:图片类文物图
答案:D
(2017年全国卷III)图5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示例2:图片类人物图
答案:C
(2018年北京高考)下图8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A.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示例3:图片类漫画
答案:D
(2017年北京高考)图9取材于欧洲画家斯泰达努斯的画作《新发现》(NOVA REPERTA)。图中所描绘的新发现( )
A.有助于罗马帝国的海外扩张 B.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C.宣告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 D.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
示例4:图片类绘画
答案:B
(2020年山东二模)下表为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中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 )
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
示例5:统计图表类表格数据
时间
国家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印尼 8 51 251
泰国 1 4 85
马来西亚 1 7 216
合计 10 62 552
答案:A
(2018年全国卷II)图6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示例6:统计图表类坐标图
答案:A
(2016年上海高考)右图反映了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的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改订新约运动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民族经济发展
D.北伐战争爆发
示例7:统计图表类曲线图
答案:A
(2017年天津高考)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
A.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B.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C.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D.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
示例8:统计图表类饼状结构示意图
答案:A
(2013年江苏高考) 16.图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 )
A.①④③②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示例9:地图类形势图
答案:B
① ② ③ ④
(2015年江苏高考)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它们的历史作用是( )
A.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示例10:地图类分布图
答案:B
(2012年上海高考)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长达四个月的激烈辩论,通过了联邦宪法,各州批准宪法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当时的美国( )
A.联邦体制确立经历艰难历程
B.各州的矛盾和分歧已经消除
C.南方与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
D.邦联政治体制尚未正式建立
示例11:地图类布局图
答案:A
(2021年山东二模)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汉承秦制,实行如下图所示的地方行政制度。据此可知汉初( )
A.郡国并行有合理性
B.民族融合异常艰难
C.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D.血缘政治根深蒂固
示例12:地图类疆域图
答案:A
(2021年浙江二模)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示例13:地图类交通路线图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