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下册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圜
“古司马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的总源头,是中国古代兵家文化最早的系统载体。西周时
期,当时的兵学典籍由官方统一编纂,专职传授。这类文献泛称为“司马兵法”,并不是某一部军
如
事典籍的专指,如先秦时期一切官方军事文书(法规、条令、条例)都属于“古司马兵法”的组成部
分。“古司马兵法”最显著的特征是集中体现了西周礼乐文明中的“军礼”传统。
这反映在战争宗旨上是强调规则意识、底线意识,“争义不争利”。如不得已动用战争这个
的
最后手段,也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伦理原则,光明正大、公平合理地进行交锋,即所谓“以礼为
固,以仁为胜”
发动战争,多有道德上的禁忌,这包括不能够乘人之危,不允许违农时,不能让民众遭受苦
难,等等。在具体的战场交锋过程中,必须尊重对手,奉行光明磊落的原则,进退有节制,厮杀讲
区
礼仪,杜绝诡诈狡谲的行为。《毅梁传·隐公五年》简洁概括为“伐不逾时,战不逐奔,诛不
填服”。
战场纪律要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优待俘虏、救死扶伤、禁止报复是执行战场纪律中的必有
都
之义。在战争善后问题上,胜利一方对敌手也不许赶尽杀绝、除恶务尽,而是在确保胜利的前提
下,保留对手生命,让其维系自己的血胤。武王伐纣成功后,乃册立纣王之子武庚,继续奉殷商
杯
之血祀,就是例子。
当然,对“古司马兵法”的“竞于道德”的属性,我们也不能作过度夸大。这种现象的存在,首
相
先是由战争本身物质条件所决定的,是受到现实的制约的。例如在般商、西周与春秋前期密集
大方阵作战背景下,战场行动只能是“逐奔不远,纵绥不及”“徒不趋,车不驰”,只能是“成列而
鼓”。其实,当时战争的残酷才是历史的最大真实,《禹鼎》中“无遗寿幼”征伐令的记戟即是
明证
其实,“古司马兵法”所体现的“军礼”精神,只适用于中原诸夏列国,而不包括其他少数民
族。这就是所谓的“德以柔中国”。与之相反,那些四夷少数部族则不属于“军礼”的适用对象,
故言”利以威四夷”(《左传·信公二十五年》。即使在中原诸夏列国,是否连循“古司马兵法”所
侣导的“军礼”原则,也不能一概而论。例知,在战场上伤国君有和是“军礼的准则之一,音楚
称陵之战中,都至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国然格守了“军礼”,但是,同为晋军将领的吕特却
汲汲于杀伤敌国国君为务。
不仅知此,在同一个人身上,他对军礼”的连须也往往带有达择性表现经常前后不一。如
部至其人,他在郑陵之战的战场交锋时国然对郑伯楚子等数园君尽表数尊重之能事司
是,在鄢陵之战开战前夕的战略建言里,却主张趁楚国还没有摆好阵势就攻打,这明显违背了
“无薄人于险”的“军礼”要求。
【X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