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2 10:4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
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
劳作方式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
日常生活
第五单元
交通与
社会变迁
第六单元
医疗与
公共卫生
村落
集镇
早期城市
城市化推进
前9000年
原始社会
末期
前3500-
前3100
近代以来
学习要点 水平1-2 水平3-4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能够运用材料,叙述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发展的基本状况,说明村落、集镇、城市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主要影响 能够运用唯物史观,阐释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成因;能够选择典型事例,组织和运用图文材料,联系古代中国和世界的相关历史,比较中国古代城市与古希腊、古罗马城市不同的发展特征,并分析其主要成因
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宋代 邵雍《山村咏怀》
2、古邑临河水,昏鸦噪县门。四方争集市,三户自成村。禾黍秋风陇,牛羊落日原。客愁千万种,辛苦向谁论。
---明代 陈蒙《宿迁》
3、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宋代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一、古代人类的居住形式与环境
(一)村落的产生
1.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筑屋定居
“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局,从最初搭建临时的窝棚,演变为建造长期的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
生产力发展
迁徙——定居
穴居——筑居
一、古代人类的居住形式与环境
(一)村落的产生
1.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
2.村落的出现
(1)含义:
(2)原因:
(3)表现:
“学习聚焦”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
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村落——人类最早的家
家,上面是“宀”(mián),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安全感,因此蓄养生猪便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
拉丁语家“domus”一词亦有房屋、住宅之意
一、古代人类的居住形式与环境
(一)村落的产生
2.村落的出现
(1)含义:
(2)原因:
(3)表现:
(4)布局:
(5)影响:
防御
壕沟
窖穴
住宅
公共
广场
姜寨村落遗址
安全
居住
生存
繁衍
集体
活动
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知识拓展】村落的特征
1.生活来源:以来自然所得,从事种植、养殖、采伐等农业劳动
2.规模小,具有内向性
3.不经规划,自然生长
4.最简单、最基本的社区
一、古代人类的居住形式与环境
(二)集镇的出现
生产力的发展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便于手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的农村聚落逐步发展成为了集市……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商业成为与手工业和农业并列的独立经济部门,适应手工业生产相对集中的需要和商人务商的便利,集市就演化成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共同定居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集镇。
——据张虎林《农村经济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第281页整理
集镇出现的过程如何?从中可以归纳出集镇出现有哪些原因?
1.含义:乡村聚落的一种。通常指乡村中拥有少量非农业人口,并进行一定商业贸易活动的、介于乡村和城市间的过渡型居民点
2.发展过程
社会生产力发展
农业和手工业分离
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
商人的出现
地域内经济中心
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3.原因
(二)集镇的出现
4.集镇的形式:
(1)古代中国
时期 表现
原始社会末期 集镇雏形
封建社会早期
北宋 表现:
影响:
元朝 漕运和海运发达
明清
出于军事目的而设置镇
①出现了工商业集镇
②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吸引……,促进市场繁荣
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集镇进一步发展,出现专业分工
湖北汉口镇(商业中心)
(2)古代西方:7世纪,英国出现了贸易小镇。主要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
一、古代人类的居住形式与环境
(三)城市的产生
1.出现:
2.含义:
“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买卖所之也。”“贸、贾,市也”。
“城”与“市”是一回事吗?
约前3500一前3100年,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地区出现城市。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政治+军事
经济活动
一、古代人类的居住形式与环境
(三)城市的产生
1.出现:
2.含义:
3.中国古代的城市
布局
发展 商朝
周朝









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城市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内城墙
宫殿区
外城墙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一、古代人类的居住形式与环境
(三)城市的产生
4.西方古代的城市
(1)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2)表现
时空 表现
古希腊
古罗马
欧洲中古时期
古代雅典城市示意图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行政
防御
宗教
商业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古罗马阿庇亚大道遗址
方便行人饮水的水龙头与公共饮水池遗址
10-11世纪,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洞穴 村落 集镇 城市
经济
人口
规模
功能
采集渔猎
农业
手工业、商业
手工业、商业

较少
较多


较小
较大

经济、军事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经济
居住
经济越来越多元
人口越来越众多
规模越来越庞大
功能越来越复杂
从洞穴到城市的演进,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的产物;也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的进程;也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改变的过程。
三者关系: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集镇、城市的出现也带动了村落的发展。
二、世界各地的民居
(一)影响因素
结合下面材料,归纳影响民居的因素
巢居
中国南方潮湿多雨
穴居
中国北方干燥少雨
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木构架建筑的墙壁逐步以砖代替……
——《中国古代建筑史》
房屋面阔九间为皇帝专用,七间为王以上用,五间限贵族、显宦用,小官及庶人只能建三间之屋;……在油漆彩画上,只有皇宫、寺观、贵邸方可用朱,一般官可用土红,庶民只用黑色......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自然环境
经济水平
文化习俗
二、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主要的民居概况
地区 环境与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与特色
古代两河流域 环境: 建筑材料: 用 的砖块建造房屋 用 作支撑屋顶的栋梁 基本上每一户建筑的结构都是相同的,由
构成
雨水稀少,没有森林
缺乏木材
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
木材
前庭、前室、主室
前庭
前室
主室
二、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主要的民居概况
地区 环境与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与特色
古 埃及 用 修建 框架: 墙壁: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 搭上屋梁 屋顶: 具有 功能 留些小洞或栅栏似的小窗。
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
泥和木材
木桩搭建
椰子叶铺成
防晒保温
柱廊
二、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主要的民居概况
地区 环境与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与特色
古代中国 远古 巢居: 穴居:
半坡
河姆渡
人们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营巢
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
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逐渐形成地上建筑
二、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主要的民居概况
地区 环境与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与特色
古代 中国 先秦 以来 的礼仪制度 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王公已下,凡有舍屋,不得施重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
——《唐会要 舆服上》
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
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二、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主要的民居概况
地区 环境与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与特色
古代中国 明清时期 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陕西窑洞
四合院
粉墙黛瓦徽派民居
福建永定土楼
二、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主要的民居概况
地区 建筑结构与特色
古 希腊罗马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陈放家史、祖先塑像的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
多立克柱
爱奥尼柱
雅典神庙局部
二、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主要的民居概况
地区 环境与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与特色
罗马 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①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古罗马普通人住的多户型复合式公寓原型
②集体住宅
A.原因:3世纪,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
B.表现: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
C.影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主要的民居概况
地区 环境与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与特色
美洲 北美 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 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亚马孙雨林 亚马孙雨林中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文明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 原因
两河 流域
古埃及
古代 中国
古希腊古罗马
古印第安
黏土 、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
墙壁贴着墙壁;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
泥和木材、椰子叶
庭院、院落有柱廊;防晒和保温
木、砖
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木、石、砖、
混凝土
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集体住宅、复合式公寓
野牛皮、木头
圆锥形帐篷
两河流域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尼罗河水的泛滥,土地极其肥沃;气候炎热,降雨量少
自然环境、王权政治、经济水平、文化习俗
罗马帝国扩张,人口剧增,外来人员增多
平原、雨林、狩猎、迁徙
二、异——民居的差异
古代人类的
居住形式与环境
世界各地的
民居
生产力发展
农业出现
筑屋定居
村落
产生
集镇
出现
农业手 工业分离
商业 发展
城市
产生
政治、经济、军事
多种功能
两河流域
古埃及
古代中国
古希腊罗马
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