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课件(23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课件(23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31 16:0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三位大臣的动作有什么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秦 朝---坐而论道
宋 朝---站着奏事
清 朝---跪受笔录
1
2
3
清朝初期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
雍正年间
设置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康熙时
设立南书房,绕开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的设立
军机处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跪受笔录,承旨传达)
军机处的设立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yán]曝[pù]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shàn]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我的意思不能做任何改动,必须比着葫芦画葫芦!
军机处的设立
军机处无专官,无衙署,有值班房,人员精少,陈设简单,只有桌、椅、炕、笔、砚等设施和物品。
皇帝有旨,随时承办,且规定必须当日事当日毕。
雍正时常告诫军机大臣“臣不密则失身” ,军机处地处内廷,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



影响:
军机处的设立
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目的
顶峰时期
含义
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歪曲解释,借题发挥,制造大批冤案。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
为加强思想控制,加强君主专制
12次
17次
130多次
思考:文字狱的危害是什么?
雍正查嗣庭科举出题“维民所止”,
徐骏“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内阁学士胡中藻写“一把心肠论浊清”。
抄家死于狱中
斩首
诛连族人
浙江富户庄廷珑修订前人遗著,取名《明史》。书中叙述清朝入关前的史实,使用明朝年号,并且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击后金的事迹,触怒了康熙帝。参加编写、刻印和销售这部书的70多人全部处死。此前,庄廷珑已死。清政府下令挖开他的坟墓,劈棺戮尸。李令晰为《明书》作过序,被处死。明史案受株连的江南名士达200多人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材料一 “清初文字之祸, 至严极酷。其最著名,如戴名世之《南山集》、庄廷珑之《明史》,展转罗织,被祸之数百人,妻子聚歼,家产籍没,至今谈者,犹觉惊心骇魄焉。其余因一二字之忌讳,遽至身亡家破者,多至不可胜记。” ——涵秋:《娱萱室随笔》
材料二 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皆望风观景, 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 ,消阳刚之气,长柔媚之风,此与世道人心实有关系。
材料三 龚自珍:“避席畏间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影响
①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②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
1.目的
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2.表现
《四库全书》:在乾隆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13年编成的丛书。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共有8万卷,约8亿字。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2)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并进行销毁
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之余》中曾说,:“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
如将岳飞《满江红》名句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改成“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在长达19年的禁书过程中,共禁毁书籍3100多种、151000多部,销毁书板80000块以上
一切不利于清朝的都去掉,真可惜,我偷藏几本,子孙还能学到纯正的。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历代王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秦朝
西汉
明朝
清朝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八股取士
文字狱
巩固统治,禁锢思想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表现
(2)结果: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
①贿赂上级,结党营私
②乾隆以后,贪风更盛,各级官吏对上蒙骗朝廷,对下敲诈民众
想一想,吏治的腐败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从历史上看,吏治的腐败,一方面会导致行政效率降低、财政紧张、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加剧;另一方面会造成社会风气败坏。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官场腐败
武备废弛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表现
①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军纪废弛
②八旗的子弟更是百无一能,好逸恶劳,不是嗜酒赌博,就是养鸟斗鸡,十分颓废。
嘉庆皇帝南巡杭州,目睹了旗兵表演骑射的尴尬场面:“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
(2)结果:昔日的尚武精神荡然无存,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将领贪污兵饷现象十分普遍
财政危机
乾隆下江南画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乾隆后期,皇帝好大喜功,花费无度,造成财政虚耗;各级官吏大肆贪污,截留税款,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2)嘉庆以后,朝政的财政收入日益减少,而支出却不断增多,出现了财政危机
嘉庆元年(1796年)时,国库存银为5658万两,而到嘉庆十九年时,仅为1240万两,只相当于乾隆朝存银最多时的1/6。
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衰弱
社会危机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表现
①失去土地的农民分分破产,变成地主的佃户和雇工,向地主交纳高额的地租
②很多农民变为流民,以乞讨为生
(2)后果: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农民失去了土地,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每年都要把收获量的一半,甚至七八成交给地主。逢年过节要给地主送上送节钱,嫁女儿要给出村钱,就连家里死人都要交纳断气钱,嘉庆时,北京城的乞丐就有10万多人,嘉庆元年一个冬夜露宿街头,被冻死的竟然达到8000多人。
(阅读105-106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闭关锁国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
2、闭关锁国的表现是什么?
3、闭关锁国的影响是什么?
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原指关闭城门,后来引申为断绝往来;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
(≠完全禁绝)
含义: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致英国国王的信函
材料二 “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粤海关志》
材料三 “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比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
原因
自大
自卫
闭关锁国政策
①清朝统治者的盲目自大,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
②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侵犯。
③统治者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来商品也可以自我供给(根本原因)
发展演变
顺治时期
颁布“禁海令”
严格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州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片帆不得出海”
康熙时期
开放“四口通商”
开放宁波、漳州、泉州、广州作为通商口岸,对出口商品和出海船只严格限制
乾隆时期
开放广州一口通商
有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收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
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
(1)积极: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想一想:闭关锁国政策是否能够抵御外国的侵略
作为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御政策,闭关锁国是无法阻挡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的
“满清王朝是封建闭关社会的典型,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
闭关锁国政策
对比唐、宋、明、清的对外交往的事例、政策,谈谈对今天中国发展经济,扩大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
合作探究
启示:开放则发展,闭关则落伍。要坚持对外开放,善于学习交流,加强友好合作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军机处(时间、目的、地位、特点、影响)
官吏贪污腐败
军机处的设立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文字狱(影响)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军队军备废弛
议政王大臣会议
文化专制(提倡尊孔读经;销毁禁书)
官僚机构臃肿
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南书房
土地兼并,贫富分化
表现
影响
知识点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