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效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结合实例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教学难点】
用机械效率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课时】1课时
【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多媒体出示两幅“认真听讲的学生”“上课搞小动作的学生”图片,提问上课时,他们的课堂听课效率一样?
成绩与课堂听课效率有关,课堂听课效率高的学生,往往成绩就好,
在使用机械对物体做功时,也有效率,引出课题“机械效率”。
【进行新课】
(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1.观察右图,思考拉力直接对钩码做功与拉力借助动滑轮对钩码做功相比,使用动滑轮(机械)省功吗?
教师引导:
拉力直接对钩码做功相当于克服钩码重力做功W1=Gh
拉力借助动滑轮对钩码做功相当于拉力做功W2=Fs
通过实验,计算出W1 与W2,并比较W1 与W2的大小,就可以得出使用动滑轮(机械)是否省功。
2.①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匀速提升一定高度。
如图a,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②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匀速提升相同高度,如图b。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③并将记录下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填入表格中,并完成该表格的数据。
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结论:使用动滑轮不省功。
进一步推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3.以滑轮组为例:
①在实验中,我们的目的是提升重物上升一定高度,所以提升重物做的功是有用功。即有用功是对我们有用的功或者说为达到目的必须做的功。
②利用机械所做的功是总功,或说拉力(或动力)做的功是总功。
③由实验数据可知,总功大于有用功,说明总功里除了有有用功外,还有一部分功即额外功,额外功指对我们是无用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提问:你能额外功产生的原因?
①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②克服摩擦力做功③克服绳子重力做功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有用功:W有用=Gh
总功:W总=Fs 或 W总=W额外+W有用
额外功:W额外=W总-W有用 ; 若不计绳重、摩擦力,W额外=G动h
(二)、机械效率
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2.公式:
机械效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
3.对机械效率的理解:机械效率越高,说明有用功占的总功的比例越大.
4.思考:机械效率会等于1吗?为什么?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三)、课堂小结
①有用功:W有用=Gh
②总功:W总=Fs 或 W总=W额外+W有用
③额外功:W额外=W总-W有用 ; 若不计绳重、摩擦力,W额外=G动h
④机械效率:
(六)、课堂练习
(七)、布置作业
【教学板书】
①有用功:W有用=Gh
②总功:W总=Fs 或 W总=W额外+W有用
③额外功:W额外=W总-W有用 ; 若不计绳重、摩擦力,W额外=G动h
④机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