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元 备 课
课题 第十一单元 新校服——条形统计图
教学总目标 1.创设丰富的、贴近孩子生活实际的情景,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2.充分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利用知识迁移来学习新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3.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信息窗呈现的是学生校服号码统计的情境,对学生充满了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本班到全校的统计,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也就达到了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课时安排 信息窗1 1课时信息窗2 1课时整理复习 1课时智慧广场 1课时
课 题 条形统计图 课 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3-117页 备课教师
教学时间 共 1 课时 第1 课时 单 位
教学目标 1.经历描述和分析简单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意义。2.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1个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在条形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3.在调查活动中了解同学的爱好、兴趣,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教学难点 体会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教学准备 调查表、大点的统计表(教师用)、学生自带水彩笔、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问题情境师生进行关于校服有几种号码和自己的号码谈话。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发了新校服,还记得我们的自己的校服都是什么号码吗?生:130,135,120……师:这些号码中我们班哪个号码最多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学生最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本课的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二、调查研究1.我们班校服哪个号码的人最多,哪个号码的人最少?师:大家意见不一致,怎么办?学生能说出调查办法最好,如果说不出来,教师可提出来。2.发放调查表,教师说明填表要求,学生自己填调查表师:现在我们来做一次调查,用调查的结果来说明这个问题,好吗?发放调查表,学生填完后,收集起来。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3.统计调查结果。教师读,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师生共同完成数据统计。4.交流统计的方法和结果,让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的统计方法,了解用“正”字记录最简单,得出调查的结果。三、认识统计图1.让学生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在课本96页的方格图上用相同的颜色表示出来,同时教师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出来。学生自己涂色,教师自己完成条形统计图。2.交流学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师:哪位同学愿意让大家欣赏一下你的作品?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师:为什么涂×个方格?你是怎样涂的?生:因为130的有×人,一个方格表示1个人,所以涂了×个方格。3.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展示自己制作的统计图。并提出:观察一下,老师的统计图和你们的统计图有什么一样,有什么不一样?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图,你们想看看吗?教师展示出来,可贴在黑板上。师:观察一下,老师做的图和你们的有什么一样,有什么不一样?4.教师说明: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条形统计图。然后,让学生讨论:统计图左边的数有什么作用?括号中的(人)有什么作用?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老师告诉你们,这样的图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师:谁能说一说这个统计图中左边的数有什么作用?括号中的“人”有什么作用?学生可能会说:●左边的数字表示几个人。●一看左边的数就知道有几个格。●括号中的“人”说明统计图表示的是喜欢各种颜色的人数。……5.教师说明统计图很直观地表示了同学们喜欢各种颜色的人数,然后鼓励学生看着图提出问题。师:这个统计图很直观地表示出了我们班各种校服号码的人数。看看这个统计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可能提出有:●我们班什么号码的人数最少?什么号码的人最多?●什么号码的比什么号码的多几人等?……四、课堂练习五、收获1.完成当堂达标题组。2.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制作条形统计图:直条的宽度相同,直条间的间隔相同。1格可以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用涂色的方法描述数据。
教学反思
幸福小学五年级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统计图教师出示幸福小学五年级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后,让学生先观察,根据表和图列出数据的情况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归纳出以下问题:1.哪个课外小组的人数最多?是多少人? 2.哪个课外小组的人数最少?是多少人? 3.体育小组的人数是数学小组人数的多少倍?你还有哪些发现?(至少两条)
达标检测题
课 题 条形统计图 课 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8-122页 备课教师
教学时间 共 1 课时 第 1课时 单 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补充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能对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2.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直条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条形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条形统计图的数据,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问题情境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条形统计图统计我们本班的校服号码情况,谁能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势呢?(直观、形象、具体、简洁,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等。)正因为条形统计图有这些优点,所以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请看屏幕,展示几幅条形统计图。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条形统计图,我们几天来统计一下我们全校的校服号码情况。二、问题探究1.那么我们全校的校服号码都有什么呢?怎么知道各个号码段的人数呢?我们就先要调查,然后统计,老师这里统计了一下,请看大屏幕。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2.师引导:如果按照以前所学的用1格表示1个人的方法来绘制统计图,135的要画80格,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格子怎么办呢?3.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怎样解决数量多,而格子少这个矛盾?生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讨论后交流汇报。师:讨论好了吗? 哪一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生1:我们认为可以用一格表示5人……生2:我们认为可以用一格表示10人……生3:我们认为可以用一格表示20人…………师:同学们太聪明了,原来只要每格表示的数量多一些,格子不就够了吗?板书: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4.不过,这么多的情况中,你们认为哪一种选择最合适呢?用1格表示几人?最多要几格?请同学们想一想,算一算。学生通过讨论后形成共识:用1格表示10人,最多要8格。师:既然大家都同意用1格表示10下更合适。那我们一起做出来看看。5.打开课本,请同学们完成121-122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让学生分组各自展示自己的统计图,说说谁画的最好。6.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做出来的条形统计图是不是比统计表更直观形象些呢?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师:不过在制作时有几个地方同学们要加以注意。(课件展示:直条的宽度相同,直条间的间隔也相同)师:刚才我们知道了数目大的时候可以用1格表示10,如果数据再大些呢?1格还要以表示几呢?生:表示100、1000……师:对了。用几格表示多少数量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三、自主练习下面我们再来做几个题目来巩固一下学习的知识。教材120页1、2题。四、总结收获1.学生完成达标测试题。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能直观的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教学反思
一、这是ⅹⅹ同学课前统计的我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统计表。 项目踢足球跳绳丢沙包其它人数
/人18152216根据统计表画出统计图其它 丢沙包 跳绳 踢足球 024681012141618202224人数二、五一班一次语文检测成绩统计表,请同学们画成条形统计图。 类别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人数
/人251282不及格 及格 良好 优秀 0 510152025
达标检测题
课 题 我学会了吗 课 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3页 备课教师
教学时间 共 1 课时 第 1课时 单 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能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补充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能对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3.进一步复习植树问题。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条形统计图的数据。
教学难点 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意义,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知识铺垫根据超市销售矿泉水的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问题。 1.这个统计图的横轴表示 ,纵轴表示 。2.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的信息是: 。3.你能为超市的王经理提出可行的进货建议。是: 。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二、课堂练习1.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2010年4月26日—30日“蒙山旅游”游客数量统计表日期4月26日4月27日4月28日4月29日4月30日人数3045654020(1)这是 向条形统计图,它的横轴表示 ,纵轴表示 ,每格表示 。(2)旅游人数最多的一天是 ,最少的一天是 。(3)根据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2.一个圆形养鱼池全长200米,现在水池周围种上杨树25棵,隔几米种一棵才能都种上 3.明明要爷爷出一道趣味题,爷爷给他念了一个顺口溜:湖边春色分外娇,一株杏树一株桃,平湖周围三千米,六米一株都栽到,漫步湖畔美景色,可知桃杏各多少 4.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300米,每隔5米栽种一棵柳树,需要树苗多少株 5.一个圆形水池周围每隔2米栽一棵杨树,共栽了40棵,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制作:1格可以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 直条的宽度相同,直条间的间隔也相同。优点:可以直观的表示出数量得多少。
教学反思
课 题 智慧广场—植树问题 课 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125页 备课教师
教学时间 共 1 课时 第1 课时 单 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植树问题的模型。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谈话:手指的间隙引出“间隔”,板书:间隔。举例一排同学的间隔。生活中像这样的现象还有吗?(学生…)师: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有很多,我们就通过种树这个现象来研究这一类问题.二、情境导入、初步感知1.出示情境图:为了绿化校园,同学们在全长5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如果两端都栽,需要栽几棵树苗?一生读题,师:这些信息里面哪些你理解了,哪些还有困惑?谁来说说?第2句解释一下?就是一条路的总长,板书(总长)每隔5米种一棵什么意思?学生画出来表示。 2.板书(间隔距离)再画一段就是几米 板画,50米小路你能接着把它画完吗 生…师板画其余:我把同学们的想法画在上面,检验一下是否正确,数,5米、10、15米、20米……50米。(边画)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师:那要在这里种树,需要几棵树苗?3.师:重点研究两端都种的情况.三、探究1.师:如果小路长度不是20米了,树的棵数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出示表格: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路长(米)画一画友情提醒:可以用1厘米表示5米间隔数棵数1015253035404550我的发现:友情提醒看懂了没?10米就要画? 解释:间隔数2.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幻灯一个一个展示)(1)数一数,5米、10米(画),几个间隔?几棵?(2)15米?(一起手势表示?)(3)25米,想象?师生手势?(先遮住,再验证)(4)50米呢?自己比划一下。全体答3.师:1000米呢?画一画?怎么不画了?怎么办? 师:刚才的情况算式怎么列?10÷5+1=3(棵)10是什么?5呢?10÷5是?+1就是? 15÷5+1=4(棵)15是?…… 25÷5+1=6(棵) 30÷5+1=7(棵) 50÷5+1=11(棵)师:这里每个算式只表示一种情况,能用一个公式表示像这样所有情况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总长÷间隔距离+1=棵数总长÷间隔距离是什么?板书 间隔数跟你们的发现一样吗?出示学生的发现。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四、练习小军家要在房子边的小路一边种树,小路全长21米,从路口开始每隔3米种一棵,至少要几棵树?如果学生出现7棵的答案,让学生讲道理,搞不清楚的时候可以?画图。21÷3是什么?几棵树?为什么会相等?(如果没有7棵答案,师生画图后反馈。列式:怎么想)师:这是属于植树问题的哪种情况?一端不种。师:如果两端都有房子呢?属于什么情况(两端不种)棵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同学们课后可以去研究一下。五、达标测试六、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智慧广场—植树问题为了绿化校园,同学们在全长5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如果两端都栽,需要栽几棵树苗?50÷5+1=11(棵) 总长÷间隔距离+1=棵数
教学反思
达标检测题
一、选一选。1.16名小学生排成一列纵队,每两名小学生之间相距1米,这列队长( )米。A .17 B. 16 C . 15 D. 142.学校运动会的运动场上,一条跑道有2条石灰线,4条跑到有( )条石灰线。A.8 B. 7 C.6 D.5二、填一填。1.红领巾公园一条长200米的甬道两端各有一株桃树,现在两棵桃树之间等距离栽种了39株月季花,每两株月季花相隔 米。2.在一条长50米的跑道两旁,从头到尾每隔5米插一面彩旗,一共插 面彩旗 三、回归生活。1.在一条绿荫大道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15米坚一根电线杆,共用电线杆86根,这条绿荫大道全长多少米?2.广场上大钟5时敲响了5下,8秒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3. 为了保护公园里的一棵千年古树,园林局决定为它做一个圆形防护栏。如果护栏有10个间隔,一共需要打多少根木桩?
数量/箱
0
35
A B C D 品牌
10
5
25
20
15
30
50
45
40
人数
4月26日
4月27日
4月29日
4月30日
4月28日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日期
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 27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