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7----18页的8----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
2.会利用加减法的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重点: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会利用加减法的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创情板题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加减法的规律性知识。
教师出示下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 ’ 24 + 19 = 4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 │ │ │
加数 加数 和
(2)二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 43 — 24 = 19(人)
女生有多少人 │ │ │
和 加数 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 43— 19 = 24(人)
男生有多少人 │ │ │
和 加数 加数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如右上)。
接着让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如右上)然后启发学生想: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个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54页,读一读书上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 ”(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 ”(减数。)
“要求的未知加数叫做什么 ”(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了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这就是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出示学习目标
①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
②会利用加减法的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自读一遍。
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7页----18页的内容,重点看第8题,思考: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10分钟之后交流。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多媒体出示课本第17页的第8题
学生先根据题中的范例独立填写算式。交流时得出: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还要学生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表格中的算式进一步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前的关系。明确加法与减法是一种互逆运算。]
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多媒体出示课本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第一题做解题方法
解法一:4312+2312+3688 解法二:4312+(2312+3688)
=6624+3688 =4312+6000
=10312(人) =10312(人)
答:10月份参观的有10312人。
观察这两种计算方法,思考,那种方法简便?为什么?运用了哪些运算律?
生:第二种计算方法简便,将后两个数结合在一起,得到一个整千数,好计算,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这是一道综合巩固加法运算律的开放题。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观察不完整算式,产生能简算的想法,再在卡片上填写合适的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说明填数的理由。
这道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能使计算简便都是正确的。如:
23+89+ 横线上可以填77、11、177、111等等。因为77、177和23结合相加能够凑成整百数,11、111和89结合相加凑成整百数,能够使计算简便。
以下几题做法同上。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1. 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对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
2. 提升认知: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课上,大家不仅能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还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老师感到特别高兴,望同学们今后再接再厉!
3.当堂达标
170-( )=150 ( )-80=360
( )+80=300 215+( )=215
学生独立完成,同位互批。统计正确率并交流做法。
板书设计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
24 + 19 = 43(人)
(2)二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
女生有多少人 43 — 24 = 19(人)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 43— 19 = 24(人)
男生有多少人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先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出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从课堂学习效果看,学生都学得比较轻松,就连平时思维不太活跃的学生也能有所发现。于是就离开应用题的现实情境,直接给出具体的算式(课本第8题),让学生观察。独立完成,从学生的做题情况看,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较好。
以前我总认为课本上的练习题应该是老师给学生课外补充的,教材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主要是可以增加学生的练习量,而教材中的习题作为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翻开学生的课本发现,一大部分的学生并没有认真对待,而且一部分题目还是需要教师指导才能完成的。我认为课本上的练习题还是应该认真对待的。
2.使用建议:本课时教案要让学生多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学会倾听。在练习的时候多鼓励学困生去完成,以考查学生真实掌握知识的情况。
3.需要破解的问题。能不能把“我学会了吗”和“丰收园”这两个栏目单设计成一堂课,使课堂更高效。
山亭区实验小学 庄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