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背诵诗句。
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趣味简介 在900多年前,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来到大唐的都城长安,在别人的引荐下,去拜见当时名满京都的大文学家顾况,少年恭恭敬敬地递上自己写的诗,顾况没看诗,而先扫了一下落款,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 白居不易。”但当他回头看到诗句“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时,惊叹道:有这种文采,在长安白居也易!这位少年是谁呢?(让学生猜猜) 他就是人称“诗魔”,又称诗王的唐代三大著名诗人之一的白居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暮江吟》。
2、理解诗题:
(1)齐读题目
(2)说说题目中自己理解的字和不理解的字。
(3)看诗题中,“暮”字,上面是个草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暮”字包含了时间,“江”字则包含了地点,“吟”的意思的吟诗)
3、激情导入
深秋的傍晚,江边的景色,究竟有多美,会使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不由得脱口吟诗呢?让我们也一起走进这如画的美景中。
二、读中感悟,初知大意。
1、美语述境 公元822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这一天,他一个人来到江边,此时正是傍晚,他看到红日落下,江面光色瞬息万变,从夕阳斜照直到新月如钩,一直伫立在江边,他被深深地陶醉了。 (出示课件范读古诗,学生想象画面)
2、引导悟境 师:同学们看了,听了有什么感受? 生:好美啊!(自由汇报发言)
3、以读入境 接下来,同学们也去美美地读一读吧。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桌互读,正音。
(3)汇报朗读(指名读诗)。
(4)齐读。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布置自学。
(1)导语:同学们读得真好,那么,你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吗?
(2)出示自学要求:
a、借助注释,独自理解诗意。
b、在小组中交流: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没读懂什么?
2、学生自学。
3、组织交流。
(1)逐句理解。 第一句: 抓住“铺”字来理解 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引导学做“照”、“洒”、“铺”的手势。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很柔美。)能读出来吗?(生读) (提示:铺——说明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展现了夕照的美,显得亲切,安闲)
(2)那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你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半江瑟瑟半江红)
理解第二句: (出示挂图)欣赏“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境。 理解“瑟瑟”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板书,夕照、瑟瑟、红、) 无论是静柔之美,还是动幻之美,都是那么令人陶醉,那么,你能把这种醉人的美读出来吗? 指名读前2句。
第三句: 抓住“可怜”来理解 如果你就是白居易,看到如此美景,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 可爱的不仅有夕阳斜照的暮色,还有新月初上的夜色。 第四句: 想象“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情境。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
④出示课件,(一弯如弓新月挂在天空,草丛上颗颗像真珠的露珠)(板书月夜、真珠、弓)
4、回读全诗。 是啊!这般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带着你们的想象,谁能吟出它的美?
(1)学生读 指名读诗,大家评议
(2)师范读 听到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
(3)师生齐读 我们现在一齐来吟一吟。(师深情描述创设情境)你们现在就站在江边……吟诗
5、小结过渡:太美了!在陶醉于这夕阳新月的美景之中时,我们不禁感谢诗人白居易用他清新通俗的笔墨,给我们带来这身心绝美的享受,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首他写的《大林寺桃花》。
四、拓展延伸,弘扬古典。
1、出示古诗《大林寺桃花》。
2、同学们也一定收集了很多白居易的诗,下课后,相互交流。让我们用这样的热情去读古诗,学古诗,弘扬中华古典文化。
五、巩固所学,增长能力。
1、背诵并默写《暮江吟》。
2、发挥想象,把古诗改写成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