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三首 出塞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古诗三首 出塞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1 07:1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课时:一
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学生:喜欢!
师: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呢?那里的风景怎么样?
生:我去过……那里……
师:有没有同学从没或很少出去旅游?(有)你们想去旅游吗?(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师朗诵:在古代的边塞,人烟稀少,黄沙漫天,尘土飞扬,这里有荒凉的大漠,有残破的古城,更有四起的狼烟和残酷的战争。你们瞧,图片山就是古代残留下来的一座座孤城。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凄凉/悲壮/荒无人烟。
师:在这孤寂的边塞发生过什么故事呢?我们来学习《出塞》。
二、解诗题,识诗人
(1)a.板书标题,学生读。“塞”读得真准,它是个多音字,有三个读音,谁来说说其它两个读音?“出塞”的“塞”意思是什么?
(塞:边关。出塞:到边关去戍守边疆。)
b.谁来读读课题?
c.大家一起读一读。
(2)这种描写边塞生活的诗就叫边塞诗。王昌龄就是著名的边塞诗人。
齐读简介:王昌龄,盛唐著名诗人,擅长七绝,有“七绝圣手”和“诗家夫子”之称。《出塞》被誉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
(七绝:七言绝句。“七绝圣手”说明了什么?《出塞》是王昌龄最得意的作品,被誉为“唐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 
三、读《出塞》
1.听朗诵录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2.诗中的多音字是哪几个?
(还,将,教)
3.自由读两遍这首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4.好,谁来读一读《出塞》。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一个生字和多音字有没有念错。
(读得字正腔圆,请坐。/读得真不错,读出了节奏。)
5.我们一起来读,注意多音字。
6.现在我们来合作,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很有节奏感,现在我们交换。)
师生再读。(读得真不错,相信我们了解了诗歌丰富的内涵后会读得更好。让我们来理解诗歌的意思。)
7.(1)请自读诗歌,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字、词、还是句?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组长收集解决不了的问题。
(3)“学问学问,要学好就要会问”,现在请提出不懂的问题。
(4)请学生逐句翻译。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为了使诗更加和谐,王昌龄用了一种手法叫“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有多少出征万里的将士至今还不见回还。假使英勇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每句翻译后,让学生重复)
(5)组内一个个翻译,推选出翻译得最好的学生发言。
三、品《出塞》
  现在就让我们梦回唐朝,魂系边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1)(出示幻灯片)你看到了什么?(明月、关)
“明月”是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之一,你还能想到哪些明月有关的诗歌?(床前明月光/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这些诗歌中,“明月”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该怎么读呢?(指名读)明月很清朗/柔和/光华缓缓落下。(再读)
“关”是什么样的关?(雄伟)读出这种感觉。(生读)这关不仅雄伟,而且绵延万里,再读。
全班齐读这一句。(非常好,有点诗歌的感觉了)
(2)现在谁来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秦、汉)
a.你们知道秦汉到唐朝有多少年吗?将近千年。千年的岁月,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单独读,然后齐读)
b.千年了,明月和边关见证了怎样的历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耳朵听。你听到了什么?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播放录音)
刀光剑影,人吼马嘶,千军万马,惨烈的战斗。
如果这场战争结束后,战场上会是什么样的?
尸积成山,血流成河。
2.王昌龄看到这样无数的战士血染沙场,不禁悲从中来,感慨道“万里长征人未还”。(出示幻灯片)
(1)诗中的“人”从哪里来?(家乡)“万里”说明了什么?读这一句。齐读,读得远一点。
长亭外,白发苍苍的父母,(儿)未还;楼台上,孤苦无依的妻子,(夫)未还;学堂里,无依无靠的儿女,(父)未还。
(2)假如你是战士的父母,妻子、儿女,你会有什么感受
(3)是什么造成了这种骨肉分离的悲剧?(战争)
(4)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请再读读这句诗,思考:这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怎样的情感。
   ——(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   
 ——(为战士们感到骄傲)该怎样读呢?
我们都珍惜生命,热爱和平,为什么战士们千年以来还要前赴后继到边关去,他们是为了什么?(保家卫国)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但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和平?需不需要屈辱的和平?需不需要割地赔款的和平?我们需要有尊严的和平,对等的和平。为了民族的尊严、国家的自立,无数边关战士前赴后继、血染疆场而义无反顾。因此,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依然延续五千年。
请同学们再读这两句诗,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今年是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八十周年。八十年前,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悍然侵略中国。经过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为此,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统计,中国伤亡在3500万以上。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烈士们的鲜血换来的。今天,我们就用《出塞》这首诗来凭吊革命先烈。(齐读)
3.然而,唐军战士的牺牲并没有换来国家的安宁。秦汉时的边关,在月下依然如故,战争一直持续不断,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痛苦、灾难、分离。因此,王昌龄高声疾呼: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这时,王昌龄想到了谁?(汉朝的飞将军李广)读这首描写李广的诗: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 ( http: / / baike. / doc / 3921353.html" \t "http: / / baike. / doc / _blank )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注释】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④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⑤没(mò):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⑥石棱(léng):石头的边角。
这首诗表现了李广的什么?(神勇)
李广将军如此神勇,难怪王昌龄会呼唤: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为了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剧不再发生,王昌龄大声呼唤: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小组讨论:王昌龄想呼唤给谁听?(皇帝)他希望皇帝怎么做?(启用像李广一样的良将)
四、体会诗情
1.现在,你能背诵这首诗吗?(齐背)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背后指明回答,再背再答)
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心愿。
王昌龄写这首诗时才27岁,理想远大,满腔热血,这时候的他来到边关,他渴望什么?(和平、战争结束)他希望战争在谁的手里结束?(他想像李广一样建功立业。)
五、升华主题
建功立业、保家卫国是许多国人的梦想。再读诗歌,你们的内心有没有和王昌龄产生共鸣。(齐读)
(2)龙城飞将本指李广,还有谁想当龙城飞将?(王昌龄、将士)你们想当龙城飞将吗?想保家卫国吗?(好志气)一首《精忠报国》送给你们,希望同学们时刻不忘精忠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