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电荷(说课稿)
教材 学情 分析 1、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是电学的入门,学生进一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也是让学生喜欢上电学,想学电学的重头戏,因此,这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2、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还没有接触过电学,所以相当于是一门新学科,生活中学生接触了非常多有关“电”的现象,但是却不了解其中的原理,而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是微观方面的内容,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跟不上形象思维能力,只能通过“课堂中的教学实验”来解释这些规律或现象。
教法:探究法、启发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 目标 本节课通过简单实验让学生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并能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做演示实验,认识电荷间的相互规律,并让学生解释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学会分辨导体以及绝缘体,并了解两者的区别。
重点 难点 重点是:摩擦起电的现象;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是: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学 创新 本节课中的课本实验较少,并且有些实验无法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实验效果不明显,所以我对课本原有的实验进行改进,比如玻璃棒换成塑料吸管,将小纸片换成泡沫粒,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增加多个实验,而所有实验设计源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以及最简单的物品,学生自己课余也可以自己完成实验,而在实验展示方式上,既有教师演示,又有学生演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深化本节课的概念,并且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 过程 1、观察现象 解释现象 本节课首先由一个生活中的有趣的现象导入: 实验1:摩擦起电(教师演示) 通过这个现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出摩擦起电。 实验2:摩擦起电实质的模型教学 模型实验: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跟不上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将微观方面的内容通过形象的模型展示,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并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并了解物体的带电情况和原因,由此突破这节课的重点。 2、实验演示 突破重难点 实验3: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 实验现象:将课本中的玻璃棒改装成为塑料吸管,实验效果非常明显,通过与带正电的玻璃棒和带负电的橡胶棒的相互作用,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实验4:区分导体绝缘体 实验现象:通过学生的演示实验,拿身边的小物品接入电路,通过灯泡的亮暗来判断物体是否绝缘体,再通过玻璃由绝缘体到导体的转化说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 反思 像《两种电荷》这样贴近生活、应用性强的课,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就应当灵活、务实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现象的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堂课要培养学生什么,学法的指导应贯穿全程。如何让某一种能力的培养突显,在课堂中对教材的处理就应有所舍弃、有所加强,若要面面俱到,必将面面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