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23章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23章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6-02 02:4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二)能力目标: 1、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取知识,收集资料。
2、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合作、表达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日常生活中生物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了解知识与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及与科学、社会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重点: 1、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认识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现代媒体——通过多媒体观看视频,让学生更直观了解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件:酿酒等; 实验用品:糯米、自带器具、显微镜等。
学生准备:预习;调查生活中与发酵技术有关的食品。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拿出一些面包、米酒、酸奶等,问同学们吃过这些食物吗?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它们的生产与哪一类生物技术有关?
师:很久以前,人们发现果酒暴露在空气中会变酸,水果放久了有酒味等,这种现象称为发酵。我们刚刚看到的食物就是通过发酵技术制成的。
(二)新课教学
酿制酒酿
师:我们在平时经常说发酵,那么什么是发酵呢 它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61页第一段和63页第二段,思考:
什么是发酵?
发酵由什么引起的?
3、什么是发酵技术?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来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师: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几千年前就能通过发酵来酿酒、制酱和制醋。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我们祖先制作酱油的主要过程。
放一段传统酱油制作录像。
师: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利用微生物的发酵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历史非常悠远。在我国的漫长历史中,酒文化源远流长。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诗句都与酒有关。如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借问酒家何处有,路人遥指杏花村”,现在众所周知的国宴用酒“茅台”更是享誉五湖四海。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利用发酵技术进行大规模酿酒。同学们想不想弄清楚酒是如何酿制出来的?今天我们大家就都来尝试地做一次酿酒师。在制酒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制作酒酿的方法与步骤。
师详细讲解制法:
1、将糯米先用水淘干净,直到水清为止。再用水浸泡约8h,以糯米没有硬心为度,捞出沥干。
将泡好沥干的糯米上屉蒸熟,自然降温(或用凉开水冲一两遍)至30-35度,沥干抖散待用。
3、将待用的糯米摊开,撒上酒药粉拌匀,盛入洗净的容器内抹平,并在中间做成一圆柱形窝形。盖严后采用各种方法使温度保持在约25--30度左右的环境中发酵。经40h左右即成酒酿。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相应的实验,学习酒酿。
【学生活动】 讨论有关实验酿制酒酿的各种问题
1、甜酒曲是什么?
2、为什么要将糯米蒸熟?
3、为什么要待糯米冷却以后再加酒曲?为什么要将酒曲与糯米拌匀?
4、在中间挖一个洞的目的是什么?
5、在酿制酒酿的过程中,为什么要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
6、容器为什么要密封?
师:现在我们尝试地来做一次酿酒师,并在酿制前给大家一些提示: (1)各种器具在使用前必须认真清洁,防止污染: (2)酒曲碾碎必须均匀地搅拌在糯米中; (3)温度应保持在25--30度。
师:要求大家在制作的过程中要认真操作,时刻都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对你的产品影响,关键点:熟糯米、酒曲搅匀、温度适宜。
器材:蒸熟的糯米、酒曲、显微镜等。
【学生活动】 1、学生4--6人一组,先讨论有关实验的各种问题。
2、按照老师所讲的步骤进行操作。
3、2天后取出酿制的酒酿液体少许,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酿制酒酿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
讨论:
7、在酿制酒酿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哪一种微生物?
其实,酒酿是酵母菌发酵的产物。
品尝米酒,思考:
8、 酒酿为什么会甜?
9、 在酿制酒酿过程中,会什么总是先有“水”,再有“酒”?
掰开馒头,会看到很多小孔,这是为什么呢?
师、生共同总结酿酒的原理:
根霉 酵母菌
糯米中的淀粉 葡萄糖 酒精
这个过程利用了发酵技术。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会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
发酵技术与食品
师:酒是酵母菌发酵的产物,你还知道哪些与发酵有关的食品?这些食物分别是由什么微生物发酵而成的呢?
【学生活动】:比一比,赛一赛
分组写出与发酵技术有关的食品,看哪组写出的最多
多媒体演示:多种利用发酵原理生产的食品及相关微生物。
微生物的发酵有时也会影响食品的品质。例如,果酒暴露在空气中会变酸,是醋酸菌发酵的结果;水果放久了会有酒味,主要是酵母菌发酵的结果。
六、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 1、发酵现象产生的原因; 2、什么是发酵技术; 3、发酵技术在生活实践的应用
七、课堂练习:
八、课外探究
尝试制作酸奶
九、板书:
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
一、1.发酵
2.发酵技术
二、实验:酿制酒酿
原料:
器材:
原理:
步骤:
三、发酵技术与食品
十、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品尝发酵有关的食品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学习发酵技术相关概念,通过视频,了解传统酱油的制作,感受中华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家国情怀。
课堂通过尝试制作米酒,讨论,进一步了解米酒制作过程及原理。感受日常生活中食品制作的用心及不易。通过活动赛一赛,说出日常生活中与发酵技术有关的食品。
本节课通过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良好。同时也解决本节的重难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