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共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胚”、“祸”、“患”、“赋”、“痴”、“绞”、“嘿”、“伊”、“娜”、“窘”。
2、了解多音字“禁”的用法,jìn禁止,jīn 禁不住
3、课文中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4、句型“只要……就”(条件关系)
5、标点省略号的用法。
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2.学习难点: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似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弄清“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的。
三、教学方法
思维导图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准备
制作PPT多媒体课件,将知识可视化。
五、教学安排
本课将用2课时完成教学,第1课时讲解生字写法、记忆法、以及用法、多音字、文学常识、标点符号的用法、重点句型分析,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在第2课时,弄清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规律的,并分析写作方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程导入
师:童年时,我们没听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本文讲述的就是作者童年时期的一次发现,作者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为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愤懑。我们来一起边读课文边想,看看作者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在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费奥多罗夫,儿童文学作家,曾是莫斯科国立A.H.柯西金纺织大学实用教授。其编著的资料集《伊.利.列维坦:书信、文件与回忆》(回忆录部分出版时名为《回忆列维坦》)是研究俄国最伟大的抒情风景画大师列维坦必备的最基本的资料汇编。
师:接下来我来找6位同学读一下课文,第1位同学读1-2自然段,第2位同学读3-4自然段,第3位同学读5-11自然段,第4位同学读12-13自然段,第5位同学读14-16自然段,第6位同学读17-19自然段。在读文章过程中,同学们想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待会儿,我请同学来回答。
(6位同学读文章之后)
师:谁能来告诉老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学生举手,教师选择一名学生来回答)
生:“我”在九岁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个发现缘于梦中飞行,“我”不明白人为什么能在梦中飞行,在与老师的交谈中,“我”也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后来经过自己的推理,终于得出了结论,三年后,这个发现在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为此情不自禁笑出声音,年轻女教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当众把“我”赶出教室。
师:非常好哈,我们首先来解决一下本课的生字与生词,以及一些句式的用法。
胚:字义——初期发育的生物体;组词——胚胎,胚芽
祸:字义——灾殃,苦难; 组词——灾患、祸患;形近——锅
患:字义——灾祸; 组词——灾患、祸患;形近——忠
赋:字义——交给,给予; 组词——赋予、天赋;形近——贼
痴:字义——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组词——痴迷,痴心妄想;形近——疾
绞:字义——拧,扭紧; 组词——绞尽脑汁、绞干毛巾;形近——狡
嘿:字义——表示惊异或赞叹; 组词——伊人、秋水伊人; 形近——咿、
娜:字义——用于人名; 组词——桑娜、安娜 形近——哪
窘:字义——为难,难堪 组词——窘相、窘迫 形近——君
师:我们来看第14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禁”是多音字,jìn禁止,①明令取消;制止。 ②拘押。 ③法律或习惯所不允许的事。 ④皇帝的住处;jīn 禁不住,①受得住;耐(用)。 ②忍住。
师:我们来看近义词与反义词。
驱逐——驱赶;情不自禁——不由自主;祸患——祸害;随心所欲——肆意而为;
轻盈——轻巧;翻来覆去——屡次三番;天赋——天资;绞尽脑汁——挖空心思;
一本正经——不苟言笑
独立——依赖;澄澈——浑浊;进化——退化;随心所欲——循规蹈矩;轻盈——笨拙
默不作声——喋喋不休
词语辨析——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情不自禁——侧重于指内心的感情无法抑制,只能用来形容整个人,适用范围较窄
不由自主——侧重于指身体不受自己意识控制,可以形容整个人或人的一部分,实用范围较宽。
第2课时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告诉老师文章可以分成几段,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童年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使“我”受到了惩罚。第二部分(3-13自然段)写“我”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行,问老师后仍然没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第三部分(14-19自然段)写几年后生物课上,老师讲到人的起源,验证了“我”的发现。“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把“我”轰出教室。
师:第一段,写“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接着写因得意于自己的发现而笑出声,收到惩罚。”读到这里,我们就会有一个期待,作者制造了悬念,激起了我们往下阅读的欲望。这种写作方式呢,叫做倒叙悬念法,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文章,开头写出事情的结果,或事情的高潮,或事情的某个精彩片段等,吸引读者阅读下文,了解事情的全过程。
师:通过阅读这一段,大家觉得作者的梦有什么特点,事实上人会不会飞啊?
生:人不会飞,作者的梦极具幻想色彩。
师:我们来看第二段(3-13自然段)“我”童年时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
师:作者师怎样发现的,最终结果又是怎样的?
生:“我”在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并且其他同学也具备“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弄清楚这个奇妙的问题。“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但是,和老师的谈话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是怎么来的。“我”想得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上来的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具有的某些特征。“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结果,“我”的发现给“我”招来了祸患,使“我”当众受罚。
师:作者师怎样判断出胚胎发育的规律的?
生:”我“从胎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出生开始思考,然后由地图上画出来的几厘米代表地上很远的距离,联想到人由细胞变化成人的过程,并且把变化的每一阶段都折合成时间,正好是九个月。
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特点?
生: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想象的特点、喜欢钻研的特点。
师:请大家默读第三部分,文中教师为什么会误解作者的笑声?
生: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与进化“,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板着面孔一本正经”。她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住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的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就在这时,”我“因为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而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师:文章最后一句话,”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作者想表达什么?
生: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课学发现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发现呢?被轰出教师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重大发现的人放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这句话可以当作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当热话里步伐愤慨的成分。
师:“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一句引出下文,下段“我”的发现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叙述的,再如“又过了三四年,我上了六年级。老师开始给我们上生物课”也是过渡句,照应前文,承上启下。这些过渡句的使用,很自然地将上下两部分连接一起,使文章浑然一体。
师:那么怎样判断文章使用了过度的写法呢?
生:使文章的层次或段落之间表示衔接、转换的一种方式。它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相邻的两层意思或段落上下连贯,自然衔接,让读者的思路很顺利地由前者转入后者,不感到中间有什么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