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导语解读
单元导语原文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我们能够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荡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影子。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彩,带给我们许多启迪。
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单元导语解读
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意义、价值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哲理之思”,收录的选文语言精练流畅,意象美丽丰富,情感充沛细腻,思想含蓄,自然景物与主观情感和谐统一。如《紫藤萝瀑布》借紫藤萝花繁盛枯荣的变化,来表现作者对于疾病的痛楚、生命的思考,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语言清新优美,情感深沉含蓄,将小桃树的身世与作者的身世融为一体。明暗线交织,意味深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劝说的口吻和和缓的语气鼓励人相信生活,相信未来。《未选择的路》借自然界的路,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读来耐人寻味。《古代诗歌五首》诗中的名句更是耳熟能详,被后人反复引用,极富于感染力。这些散文和诗歌都蕴含了丰富的生活哲理,直接或间接的表达着作者的人生思考。这是本单元在人文方面的独特价值。
本单元语文素养方面的要求是“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并掌握“比较阅读”这一方法。七年级下册前三单元学习精读,第四单元学习略读,本单元学习的阅读方法是比较阅读,第六单元学习浏览。这是第一次在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比较阅读”。就阅读方法来说,掌握“精读”的方法,掌握了“略读”的方法,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较高的阅读要求,比较阅读的方法是较难掌握的方法。
以前所学单元,都在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文本,但是都只是“阅读”,并没有提出进行“比较”的要求,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行比较阅读是这一单元独有的价值。
二、本单元的内在逻辑结构及指向的核心素养
1. 本单元的内在逻辑结构
本单元的语文素养的表述共两句话:
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本段话分为两层,一句是一层。第一层,“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冒号后“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是解释怎样学习托物言志这一手法。第二层,“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展视野,加深理解。”“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告诉我们如何比较,比较什么;“拓展视野,加深理解”是比较阅读能达到的效果。
本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是“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比较的方法阅读”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阅读策略。借助文本学习这个阅读的策略是我们教学的内容。
比较阅读的基础是精读,没有精读,不可能有比较阅读。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应该先运用学过的精读的方法体会每一个单篇描绘“景” “物”与“情”的句子,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寄寓的,然后再多篇比较阅读,达到“拓宽视野,加深的理解”的教学效果。
本单元写作专题《文从字顺》中,写作实践的三道题都是从写景、状物的片段入手,扩展到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文从字顺”的第二个要求是“注意语句间的连贯”,前后句子在意义上有比较明确的关联,文意的承接转折要合乎事理,让人容易理解。这一要求在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写作极为关键,“物”与“情”要有比较明确的关联,“情”的抒发要恰切自然。这一安排意在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写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写法的理解,提高其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写作的能力。
写作教学的主题与阅读教学的阅读素材和教学要求相吻合,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联系”的理念,落实“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要求,阅读教学为写作教学提供素材,写作让阅读有机延伸,显现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
2.本单元指向的核心素养
本单元学习比较阅读,在比较中,获得对语言的直觉体验,积累语言材料,有利于语言建构与运用;在比较中发现不同作者是怎样将“物”与“情”完美对接的,这就要理清思路,理清作者的思路,有利于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课文的过程,理解了文本内容就能增进对人与大自然的理解,形成热爱大自然,欣赏万物的意识,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人类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与感悟,有利于文化传承与理解。
三、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教学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本单元教学重点:运用精读的方法学习作者如何观察、体验“景”“物”,学习怎样形象描摹“景”“物”。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让“物”与“志”巧妙对接的。
教学难点:感悟“物”与“志”之间的联系。
四、本单元的教学建议、指导
(1)要注意弄清楚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联系和区别
写景抒情和托物言志,都是借助外在的客观存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但写景抒情的“景”是自然景物,托物言志的“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某种事物,比如《陋室铭》的“陋室”就属于物,而非景。写景抒情的“情”,指的是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的“志”则不仅包含感情,还侧重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比如《紫藤萝瀑布》写紫藤萝,虽然有悲伤的情感,但还有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这是“志”。要注意的是,文章所托之物是自然景物时,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两者常常有交融。比如《一棵小桃树》从全文整体来看是托小桃树言志,但在对小桃树的具体描写过程中,也抒发了怜爱之情。
(2)运用精读的阅读方法,深入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360百科)
托物言志的文章中,“物”不是客观世界的“物”,是被“志”所浸透的“物”,是主体看到的“物”。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就是理解“物”和“志”相通的地方以及“物”和“志”是如何相通的。不能将“物”和“志”分开理解。
以《紫藤萝瀑布》为例,教师要引领学生圈画出课文中最能体现紫藤萝花特点的语句,例如:深深浅浅、不停生长、泛着点点银光、迸溅、张满了的帆、忍俊不禁、仙露琼浆、辉煌等,从这些词语的分享中发现,作者从形态和色泽等不同的维度,在表现紫藤萝的欣欣向荣,充满活力,要引领学生明白流动的“紫藤萝”是作者体会到的内心景物。因为“流动”,作者可以恰切地抒发情感——“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同时,引领学生理解作者有意让瀑布转换为“流动”的另一个形态——河流。瀑布是河流的一部分。在河流存在的时间内,瀑布的存在是暂时的。紫藤萝瀑布正是紫藤萝的花期。在紫藤萝成长的周期内,花的存在也是暂时的。在这一点上,盛开的紫藤萝花与真实的瀑布在存在形态上有极大的相似性。作者将“花”比作“船”是对紫藤罗花进行了理性地创造加工,与水有关。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创作时,行文有此时“流动”的紫藤萝,也要有昔日“稀落”的紫藤萝,要有瀑布也要有河流,这样花的盛与衰和生命长河的幸与不幸才能完美对接。这样引领学生做到真正理清作者的思路,进而明白托物言志所托之“物”不是纯粹的客观存在的“物”,是经过作者运用想象、融入情思加以创造的“眼中物”“心中景”。这样“物”才能有效成为“志”载体,这样才能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常见事物,表达内心感受的。
(3)真正把比较阅读的方法落实
本单元中《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都是较为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文章,《紫藤萝瀑布》课后的阅读提示中,引导学生将《紫藤萝瀑布》与《爱莲说》进行比较阅读,《一棵小桃树》课后的阅读提示中引导学生把这篇文章与《紫藤萝瀑布》进行比较;《外国诗二首》中两首诗都是对人生的思考,但是写法不同,课后提示依然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古代诗歌五首》各有特点,写不同的景、物、事,蕴含不同的情、理,也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比较是一种阅读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自古以来主张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方式的学者和教师是比比皆是的。比如张志公先生在《说“比”》中就这样写的:“教语文课,向学生进行语言教育,就要采取一些办法让学生积累的更多些,更快一些。 归纳的更准确一些,深入一些。办法有很多种,比就是其中的一种。”“只要比的恰当,越比理解的越清楚,印象就越深刻,掌握的越牢固。”
《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作为本单元七年级仅有的两篇现代文,比较价值较大。两篇文章的写作顺序相似。两篇文章都采取了眼前所见所感——回忆往事——眼前所感的写作顺序。《紫藤萝瀑布》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开篇,接着极力写繁盛似瀑布的紫藤萝,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香,如见其色。最后以“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得加快了脚步”的眼前所感,精神有所振奋而结束。《一棵小桃树》也是如此。以“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 “今天的黄昏……唉,往日多么傲慢的我,多么矜持的我,原来也是个孱头”开篇。中间则是回忆了小桃树从桃核到如今的生长、开花的经历,即使风吹雨打、不被看好,仍在风雨中保留了一个欲绽的花朵。以“我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了”作结。由此可见,两篇文章写作顺序相似,将现在与回忆相联系,让作品拥有更深的底蕴。比较阅读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本单元的教学,我们适合从单篇文章的探讨转换到多篇文章的比较,深入理解文本。
(4)区分文体,合理安排。
同是托物言志,散文和诗歌的文体不同,表达要求和表达效果也不同。教学中要依据文体特点。合理安排,有序落实教学要求。
《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是散文,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篇独有的文本特质,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美学世界中去。《外国诗二首》的设计,关注的是两首诗各自的特点以及二者构成的比较关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这一主题比较常见,也比较容易理解。这首诗学习的重点是了解诗歌说话的口吻,并理解其中富有诗意的句子。《未选择的路》借自然界的路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富有哲理,耐人寻味。这首诗的特点是用了许多形象,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富有象征含义。这两首诗,前者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后者则使用许多具体的形象来阐释哲理,因此教材“阅读提示”的设计突出了对二者写法的对比,这种对比也隐含着启发学生思考托物言志写法独特在何处的目的。在《古代诗歌五首》中,《登飞来峰》和《望岳》都涉及“山”,不同的是,《望岳》中的“登”是想象出来的,《登飞来峰》的“登”则是现实的。《登飞来峰》没有过多写眼前之景,重点写自己登高的感受,最后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富有哲理。“思考探究”第二题,勾连这两首诗的共同点——登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的“志”。基于不同文体,选择不同的比较点,这样可以让我们的设计更有助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