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 >5.2.2 渔舟唱晚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 >5.2.2 渔舟唱晚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5-31 22:2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欣赏《渔舟唱晚》
【 教学内容】
欣赏《渔舟唱晚》
【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独奏曲,它的标题选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渔
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乐曲的意境优美,好像是一幅水墨画。它表现了夕阳西下,落
日的余辉映照在湖面上,远处青山朦朦、白帆点点,随风飘来阵阵欢快的渔歌声,渐渐地,歌声远去,湖边只留下了一片寂静。
全曲共分三段。
第一段:慢板奏出了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配合左手揉、吟等装饰手法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湖滨晚景的赞美。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旋律从第一段上下八度跳进的曲调中发展而来。从全曲看,
‘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在这段中用了清角音(f),出现了暂时的离调,~转入下属调,形成对比和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欢歌、破浪行舟的欢乐情绪。
第三段:快板奏出一连串模进音符,形象地表现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
着音乐的发展,音乐速度逐步加快,力度加强。同时,作品运用古筝独特的演奏方法表现
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情景。
尾声:音乐在高潮处突然收住,尾声旋律缓缓流出,这是第二段旋律中一个乐句的缩
奏,最后结束在官音上。力度减弱,好像最后一个涟漪消失在月色之中,湖边只留下一片
幽静,意境深远。
《渔舟唱晚》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古曲,被改编成许多不同的演奏形式,如长笛独奏、
钢琴独奏、小提琴独奏、管弦乐合奏等。特别是小提琴独奏《渔舟唱晚》’更加突出了音
乐的歌唱性。中央电视台在天气预报中也运用了这段主题,使它的影响更加广泛。一位外
国竖琴演奏家听了这首乐曲之后非常赞赏,称它为一首“富有东方风味的世界名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要索联想乐曲表现的意境,用与音乐意境相似
的古诗,如自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丰富学生的想象。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音乐欣赏课还是缺乏耐心的倾听,学生最喜欢律动与音乐活动,因此在今后在学习中,应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培养,利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
2、过程与方法能够选择合适的表情术语描绘乐曲三部分的情绪变化。
3.在《渔舟唱晚》欣赏活动中认记古筝的形制和音色,感受乐曲描绘的夕阳西照下
湖面歌声四起、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动人画面。
【教学重难点】
1、对作品的段落产生明确地认识。
2、提高学生对古琴和古筝音色的辨识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音响资料 挂图 钢琴
【 教学过程】
1.看图说话
出示一组与《渔舟唱晚》意境相同的图片(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教师:请随乐欣赏一组图片,画面里都有些什么?请你用一句话形容这组图片共同的特点?(夕阳、青山、湖水、船只、渔夫……;仿佛一幅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映照在湖面上,远处青山艨朦、白帆点点,船夫摇船归家的静态山水画。)
【设计意图】以“看图说话”的方式引入新课教学,第一时间吸引学生,并将夕阳西照、湖面波光粼粼,渔民满载而归的画面映入学生眼帘。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描绘画面的意
境是为后面写一句与《渔舟唱晚》意境相近的诗句教学活动做铺垫。
2.初听全曲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看的方式,感受到了一幅静态的夕阳山水画。现在我们用听的方
式去感受另一幅山水画!(播放《渔舟唱晚》)
(I)教师:乐曲给你的整体印象如何?从音乐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除了刚才我们
所描述的静态画面,你还感受到了哪些动态的画面?你能用一段话描述音乐中的画面吗?
(2)学生静听全曲.想象乐曲描绘的画面。
(3)学生务享听赏心得,教师适时引导,突出动态画面,如歌声四起、渔夫满载而归等。
(4)教师:这首乐曲清雅、欢快,旋律优美。音乐表现的画面比图中的画面更具有想象力,更富有动感。这是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画:余辉映红、晚霞斑斓、波光闪烁,晚风欢送着归航的渔船。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岸边早已聚集着渔民的亲属,他们翘首伫立。看,船帆,一艘、二艘、三艘……数不清的渔船进入岸边人们的视线。听,晚风送来了船上渔民欢庆丰收的歌声,岸边的人们心潮激荡,合着船上渔民的歌声唱起了丰收渔歌….
(5)学生给乐曲起名,引出课题。
(6)介绍《渔舟唱晚》名称的由来。
教师:曲名的标题是由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诗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引申而来。彭蠡是古时大湖的名称,即今天的鄱阳湖。古时,长江流过鄱阳湖之后,
分三道人海,“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意思是:渔船上的渔夫在傍晚歌唱,歌声传
到鄱阳湖最远处。
(7)说一句与《渔舟唱晚》意境相近的诗句。
①教师:通过欣赏,你能说一句与《渔舟唱晚》意境相近的诗句吗?
②学生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初听全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把握乐曲的整体风格,感受乐曲描绘的动静相宜的情景,特别是“歌声四起””渔夫满载而归”的动感画面。通过设问、思考、交流 增强学生用语言描绘音乐的能力。
3.分段欣赏
(l)第一部分
①聆听第一部分,想象并选择画面。
②用表情术语表述第一部分的情绪。(课件出示常用表情术语)
温柔地、安静地、优美地、如歌地、悠扬地(可从常用表情术语中选择,也可以用自 己的词语表述)
③随录音轻声哼唱第一部分旋律。(注意气息的连贯和声音的柔和)
④教师:音乐用舒缓典雅的慢板奏出悠扬如歌的旋律,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湖光山色。
夕阳西下,远处青山朦艨,湖上白帆点点,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触动和对景色的赞赏。
(2)第二部分
①聆听第二部分。
教师:与第一部分相比,第二部分的情绪有什么变化?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②用表情术语表述第二段的情绪。(课件出示常用表情术语)
热烈地、活泼地、欢乐地(可从常用表情术语中选择,也可以用自己的词语表述)
③教师:从宁静、优美到热烈、活泼,乐曲是如何变化的?
④跟琴视唱乐谱,并画旋律线。(感受旋律的大跳和节奏的加快)
⑤随乐律动,模仿船夫荡桨归舟的样子,用律动感受八分三连音小分句的音乐形象,
如同水波荡漾,跌宕起伏:
⑥教师:音乐节奏加快,情绪趋于热烈,富有韵味的如歌旋律和排比的小分句使乐
曲轻快活泼,描绘了水波荡漾,渔民们摇着桨、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3)第三部分
①以声势伴奏的形式参与第三部分的赏听。
伴奏+律动:xxxIxxxlxx
第三部分音乐的节奏规整统一,三连音反复出现,用挥手等律动参与体验。
②教师:与前两部分比较,第三部分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可以选用哪些表情术语?
速度作出了怎样的的变化?描绘了什么样的内容?
③师生交流。
教师:第三部分是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
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 【设计意图】运用不同的体验方式分段欣赏,让学生感受乐曲三个部分由慢变快、
由静到动,不断走向高潮的变化。第一部分采用哼唱旋律的体验方式,第二部分采用
域旋律线.划船律动的参与方式,第三部分采用声势伴奏和律动的参与方式。选用的
参与方式应紧扣音乐形象,让学生能准确感受到每部分音乐的情绪变化,进行音乐画
面的想象。
4.再听全曲
(1)认识古筝
①看图片,了解古筝:
教师:古筝是我国独特、重要的民族弹拨类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
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的表现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是古筝家娄树华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改编的。
②古琴与古筝的比较(师生交流讨论完成)。
相同:都属于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
不同:古琴是七弦.古筝一般是二十一根弦;外型也有所不同,古筝更长。占筝的音
包是刚健、洪亮的,而古琴的音色以古朴、深沉为特色。前者较直接、显露,后者较内
敛、含蓄。
(2)再听聆听,观看古筝独奏《渔舟唱晚》的视频。
学生参与:
第一部分主逦出现时用模唱的方式参与表现。
第二部分主题出现时用律动方式参与表现。
第三部分主题出现时用伴奏+律动的方式参与表现。
(还可跟着视频,模仿古筝演奏的技法和神韵)
【设计意图】归纳比较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在熟听《渔舟唱晚》的基础上,归纳
古筝和古琴的音色特点,便于帮助学生日后区分古琴曲和古筝曲。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
再听全曲,能让学生直观了解古筝的弹奏技法,如第一部分的揉、吟等技法,第三部分
滑迭用的催板奏法等:在欣赏期间,教师可做适当说明,扩大学生视野。
【教学反思】再听全曲是再次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参与音乐表现的过程。教学中,
敦师要充分利用每次欣赏活动,做到信息量丰富、形式多样、参与面广。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听赏状态,及时调整参与活动的方式,让听、唱、演、奏、说等形式融人到
吹赏活动中,让学生全方位感受、表现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