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18分)
请将1-9题的答案写到下列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踌躇(chóuchú) 憎(zèng)恶 瞥(piē)见 寒噤(jìn)
B.尴尬(gāngà) 仄(zè)歪 伎(jì)俩 着(zháo)落
C.缭绕(liáorào) 文绉绉(zhōu) 揩(kāi)油 瓦砾(lì)
D.匍匐(púfú) 癖(pì)好 泅(qiú)水 要塞(sài)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张惶失措 荒谬 晨曦 地窖 B.高屋建瓴 杀戮 提防 练习簿
C.长途拔涉 取缔 哀悼 蹒跚 D.响彻云霄 劫掠 鞠恭 书籍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朝花夕拾》等。
B.《老王》作者杨绛,代表作有《干校六记》、《我们仨》、《将饮茶》等。
C.雨果,德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D.《芦花荡》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孙犁,他是“白洋淀派”的代表人物。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信客》作者余秋雨,作家、学者,代表作《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蛙》等。
B.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C.《背影》作者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荷塘月色》、《匆匆》等。
D.《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支球队争取冠军的气势锐不可当。
B.一个很大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微不足道;一个很小很小的爱心,乘以13亿,就会
聚成爱的海洋。
C.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D.这是秘密的事,他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喧扬起来?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赵老师亲切地走过来对我说:“你要注意保护视力啊!”
B.浙江卫视的编导很有水平,几个综艺类节目都办得绘声绘色。
C.通过第六次全国铁路运行大提速,使我国铁路运输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D.这个富有创新的雕像,是出自一位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之手。
8、根据文段内容,对下面两个画线病句的修改都正确的一项是( )
在学校开展戏剧学习、戏剧实践的过程中,①很多家长努力为孩子争取上台演出。他们希望孩子
变得更加开朗、更加自信,②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水平得到改善。看来,家长们都非常注重对孩子综
合素质的培养。
A.①句应在“演出”之后加上“的机会” ②句应将“改善”改为“提高”
B.①句应在“家长”之前加上“学生” ②句应将“改善”改为“改变”
C.①句应在“演出”之后加上“的机会” ②句应将“改善”改为“改变”
D.①句应在“家长”之前加上“学生” ②句应将“改善”改为“提高”
9、选出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一个人小时候喜欢的味道,会“蛊惑”他的一生。最野蛮的要数夜来香了,白天倒温和,一到晚上, ,烈得近不可闻;梅花香得凛然, ,即使是最豪奢的新贵站在她面前,也会受到威胁;柑橘花的香是潮湿的, ,飞不远,让人觉得就在周围,觉得牢靠。(改编自素罗衣《初识一瓣香》)
①像酒精勾兑的假酒 ②像翅膀沾了雾气的虫子 ③像不肯俯就的没落贵族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
10、默写:(10分)
①念天地之悠悠, 。
② ,对此可以酣高楼。
③ ,草色遥看近却无。
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 。
⑥ ,客舍青青柳色新。
⑦红军不怕远征难, 。
⑧马作的卢飞快, 。
⑨得道者多助, 。
⑩与君离别意, 。
11、阅读下面课外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注释】①亭林:即顾炎武。 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 释: 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 诣:
③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辄: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②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3)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顾炎武的哪些特点?(说出三点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共32分)
(一)阅读《枯竹》,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枯 竹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
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
⑧…… ……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第9期有改动)
12、这篇散文以 为线索,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2分)
13、从全文看,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分)
运用了 顺序,作用是
14、下面诗句是从第⑥段中抽取出来的,依据文意,在下面横线处选择还原,只填字母。(3分)
选项: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B.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还原: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
15、根据要求,品析下面的句子。(3分)
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从修辞角度简要品析)
16、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抒情方式说明理由。(3分)
A.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B.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
我选择 (填字母),理由是
阅读《故乡的孩子们》,完成后面的题目。(18分)
故乡的孩子们
①久违了,故乡的孩子们。
②乍一见到他们,我竟然感到熟悉又陌生。看看他们那有些寒酸的衣着,我不禁心疼。他们住的地方,山高坡陡,红土筑成的房子,在大山的压抑下低矮得很,简陋得关不住高原上流浪的风。他们一出门,总是领着一群山羊……
③山里的孩子懂事早,他们已经知道为父母分忧了。从崎岖的山路上下学回家后,不是砍猪草就是给牛添料,有的还要熬汤药侍奉因风湿而卧床不起的父亲……早春的寒意像切入肌骨的贫苦,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冷。
④真的,那天我独自一个人在山旮旯里蹲了很久很久,不为别的,就为了那个跟在牛屁股后头的孩子。读故乡的孩子,就像读一本思想深奥的书。
⑤(A)故乡的孩子,憨憨厚厚的,像他们身后的大山;故乡的孩子,实实在在的,像他们脚下的土地。他们是还未被现代文明的矫情打扮过的花朵。你看,那红扑扑的脸蛋上,仍然留有山里孩子特有的、未能洗去的垢尘。
⑥他们的生,他们的长,随意得很,粗放得很,用不着他们的妈妈每月花2500元的高薪去雇“月嫂”,也不吃牛初乳和多美滋、雅士利婴幼儿配方奶粉。他们倒有点像一粒粒随风落地的松籽,毅然决然地就从大地上长出一棵棵小苗苗来了。他们一旦站起来,就会像高山松一样站成独特的风景,要去迎接风雨,去经历磨难,去品尝艰辛。生命在石缝的挤压中才能顽强地生长,一年又一年长出盘紧生存的根。
⑦城里的孩子,是在糖水里泡大的。故乡的孩子却节俭得很,那枚一元钱的硬币(那是妈妈用鸡蛋换来的),(B)在他们的手中都捏得发烫了,还舍不得用它去换点糖果吃。渴了,就顺手在自家地里拔个萝卜,用手抹抹泥,嘎嘣就是一口,那劲头,真比吃进口的红富士还要脆!那些苞谷苦荞啊,在生命里默默地升华成钙质,铸成他们不会弯曲的脊梁!
⑧在大都市的孩子家里,堆满了电玩、巴比娃娃、奥特曼……而我故乡的孩子,只要有一个用铁丝圈成的铁环,那就算是他们玩具中的奢侈品了。当然,大自然也会赐给他们欢欣:(C)他们有树丫叉上的鸟蛋,有秧田里的泥鳅,有和他们一起进山的羊群,有松林里的蘑菇……他们的童贞和欢乐啊,大山知道,小河沟知道。
⑨他们的书包里装着课本和妈妈煮熟了的洋芋,到学校去得走十好几里路哩。听一个故乡的孩子高兴地说,他们就读的希望小学有电脑了,也能上英语课了。是啊,无论生活有多么困苦,太阳都要天天从大山上升起;不管生活有多么艰难,孩子们的脸上总有一抹不会消失的、甚至于有点执拗的、憨憨的微笑。
⑩深夜,孩子们睡了。他们的梦,像月光下被红土磨亮了的铧尖,一闪一闪的。故乡的孩子沿袭着土地古老的血脉,是这土地上新的梦境!
⑾回到城市有好些日子了,故乡的孩子们那黑黑的、像小牛犊一样的身影还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想起他们那 ,我有些忧伤;而想起他们那 ,我更加自豪!
17、 通读全文,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补写出第⑾段空白处的两句话。(4分)
想起他们那 ,我有些忧伤;
而想起他们那 ,我更加自豪。
18、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共6分,每小题3分)
A.赏析第⑤段画线A句。(提示:可以从修辞、句式或词语运用的角度作答)
故乡的孩子,憨憨厚厚的,像他们身后的大山;故乡的孩子,实实在在的,像他们脚下的土地。
B.赏析第⑦段B处加点词语“发烫”的表达作用。
19、 文章写的是“故乡的孩子们”,作者为什么还用了许多笔墨写“城里的孩子”的生活?(3分)
20、 第⑧段画线C句“他们有树丫叉上的鸟蛋,有秧田里的泥鳅,有和他们一起进山的羊群,有松林里的蘑菇”……这些是大自然赐给他们的“欢欣”。请你任选其中一句,发挥想象,描绘出他们的“欢欣”。要求:①至少运用一种修辞;②50字左右。(5分)
四、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中,有无数个365天,不可能每个日子都精彩,都会让我们深深铭记。但总有那么一些日子,或是过去,或是现在,有一个人,有一件事,让你久久回想,不能忘怀。
请以“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认识深刻,600字以上。
初二语文期中阶段性检测参考答案
1、C 2、B 3、D 4、B 5、A 6、C 7、D 8、A 9、C 10、略。
11、(1)①放下 ②到 ③就(每小题1分,共3分)
(2)①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②遇到老朋友好像也不认识,有时候因此掉落到山谷中,也不后悔。(每小题2分,共4分)
(3)勤奋、严谨、专注(意对即可。每点1分,共3分)
12、枯竹(或:对枯竹的遐想,1分) 对枯竹的喜爱与赞美(或:对生命的赞美与歌颂,1分)
13、插叙(1分) 作用:(1)由眼前枯竹回想到与竹有关的童年趣事 (2)表达了作者对竹的喜爱(对 童年的留恋)之情 (3)为后文对竹的遐想(遐思、赞美)作铺垫(埋下伏笔) (只要答到任意两点,即可给2分)
14、C A B(填对一个给1分,共3分)
15、运用拟人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充满活力,顽强生长的情景(意近即可,2分)
16、示例:(1)选A(1分),理由:运用间接抒情(借景抒情)(1分),含蓄结尾,引人深思,有“言有尽而意无穷 ”之感;前后照应。(1分) (2)选B(1分),理由:运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1分),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枯竹的赞美、喜爱之情;语气强烈,感情充沛(答到任一点即可,1分)
17、艰苦而又坎坷的生活 勤劳憨厚的性格(虽处艰难困苦的环境但意志坚强、面 对艰难生活却流露出乐观的笑容、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 评分意见:本题共 4 分。每空 2 分。第二个空能写出其中一点即得 2 分。
18.、A 处示例—— 示例: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故乡的孩子比作身后的大山和脚下的土地,生动形象地写出故乡孩子那憨厚朴实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孩子的赞美之情。 评分意见:修辞 1 分,句子理解 1 分,作者情感 1 分。
B 处示例—— “发烫”一词,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写出故乡孩子舍不得花钱,突出了孩子们在艰难生活中懂得节俭的好品格。 评分意见:共 3 分,修辞 1 分,作用 2 分。
19、 对比。将城里孩子的富裕生活同故乡孩子的贫苦生活进行对比,突出故乡孩子生活的艰辛,更好地表现了故乡孩子在艰难困苦中所铸就的坚强意志、乐观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孩子的赞美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共 3 分。写法 1 分,作用 2 分。
20、示例 1:夏日,他们光着脚,悄悄爬上树,小心翼翼地靠近鸟巢,探手摸出温热的鸟蛋,迅速滑下树干,箭一般飞奔而去。
示例 2:雨后,一条泥鳅顺着秧田里的水流,滑向小溪。孩子们伸手便抓,但狡“猾” 的泥鳅扭腰钻出手缝,逃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