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6-01 14:47:21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课后巩固练习)
1.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C.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
D.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
【答案】C
【分析】A、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只能代表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不能代表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故A错;
B、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故B错;
C、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
D、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不是同一段路程,无法比较,故D错误。
故选C
2.某辆汽车启动后,经过20 s,速度表的指针指在如图所示的位置,由表可知( )
A.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 km/h
B.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 m/s
C.启动后20 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0 km/h
D.启动后20 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0 m/s
【答案】A 
【分析】速度表指针显示的是物体的瞬时速度,故汽车瞬时速度为90 km/h,故A正确,B错误;因不知道汽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故无法确定汽车的平均速度,故C、D错误。
故选A
3.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 小车通过整个斜面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C. 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D. 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答案】 D
解答: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车是运动的,A不符合题意;
BC.图中所示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大于BC段运动所用时间,即 ,AB段和BC段路程相等,由 可知,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小车BC段的平均速度,所以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BC不符合题意;
D.假设AB的长度为s ,则AC的长度为2s,假设停表每个小格为t,则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为
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为
所以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多选题)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滚到C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0.6s;
B.小球在前0.4s内通过的路程为4.00cm;
C.小球滚下的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1m/s;
D.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答案】B、D。
【解析】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经过了5个时间间隔,用时5×0.1s=0.5s,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小球在前0.4s内通过的路程为4.00cm,故B正确。
C:由图可知,AC之间的距离为s=5.50cm=0.055m,则整个运动过程平均速度为:
,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小球在BC段的时间为,
路程,小球在AB段的时间tAB=3×0.1s=0.3s,路程SAB=2.50cm=0.025m,所以;;计算可知,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
故选B、D。
5.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若路程s1段的平均速度为v1 , 路程s2段的平均速度为v2 , 路程s3段的平均速度为v3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车沿斜面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B. 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s3的时间t3 , 可以使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到达C点时停止计时
C. 可以用 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D. 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s2的时间t2 , 可以将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车头到达B点时停止计时
【答案】 D
解答:A.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是加速运动,A不符合题意;
B.测量小车下半程的速度时,也要从顶端释放小车,B不符合题意;
C.计算平均速度,必须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C不符合题意;
D.测量上半程的路程和时间时, 必须从顶端释放,及时计时,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斜面上下滑的小车做加速运动,计算平均速度必须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
6.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4 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4 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C.0~4 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 m/s D.3 s时甲在乙的前方
【答案】C 
【分析】由图像知,甲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甲通过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即甲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前2 s,乙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2 s后乙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处于静止状态,即乙是先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2~4 s内,乙是静止状态,故A错误;4 s时甲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乙是静止状态,速度不同,故B错误;0~4 s乙运动的路程是8 m,时间是4 s,平均速度为v===2 m/s,故C正确;3 s时,乙运动的路程是8 m,甲运动的路程是6 m,乙在甲前方,故D错误。
7.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
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
【答案】B
【分析】由图知,滑块的路程s=40 cm+5 cm=45 cm,运动时间t=14:35:05-14:35:00=5 s,滑块的平均速度v9 cm/s.
故选B
8.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A出发沿直线同向到达地点B,甲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v1≠v2),乙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则 (  )
A.甲先到达B点 B.乙先到达B点
C.两人同时到达B点 D.不知道v1,v2哪个大,故无法判断谁先到达B点
【答案】A
【分析】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s,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v1×t甲+v2×t甲=s,t甲;
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t乙,,
∵v1≠v2,∴(v1-v2)2>0,
∴-2v1v2>0,2v1v2-4v1v2>0,2v1v2>4v1v2,∴(v1+v2)2>4v1v2,<1,
即<1,∴t甲故选A
9.为测自己的跑步速度,小明在一段长200m的平直道路起点开始计时,跑到终点停止计时,秒表示数如图所示。则小明跑完此段路程用时__________s,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
【答案】(1)40;(2)5。
【解析】由图可知,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0.5min和1min之间;大盘的分度值是1s,因此秒表读数为40s,因此小明跑完此段路程用时40s。
平均速度为:。
10.如图所示是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曝光时间间隔为0.02 s,木块从1位置到3位置运动的距离是   cm,木块从1位置到4位置运动的速度为   m/s。
【答案】3.60;0.9 
【分析】由图知,刻度尺分度值为1 mm,则木块从1位置运动到3位置时距离为5.60 cm-2.00 cm=3.60 cm;由图知,木块从1位置运动到4位置时,频闪3次,所用时间为t=0.02 s×3=0.06 s,木块运动的距离s=7.40 cm-2.00 cm=5.40 cm=0.054 m,则木块从1位置到4位置运动的平均速度v===0.9 m/s。
11.如图是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OA段的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C段的速度,0-10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答案】大于;0.25。
【解析】[1]由图象可知,OA段通过的路程sOA=2.5m,tOA=5s,OA段的速度vOA==0.5m/s
BC段通过的路程sBC=4m-2.5m=1.5m
tBC=10s,BC段的速度vBC==0.15m/s
所以vOA>vBC
[2]0-10s内的路程是2.5m,平均速度。
12.甲、乙两辆小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其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0~5s内,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速度为________m/s;比甲车的速度______(选填“大”或“小”):甲车在追上乙车时离出发地点_______m。
【答案】4m/s;大;20m。
【解析】[1]由图像知, 0~5s内,乙车速度为v===4m/s
[2]在相同时间内乙车通过的路程大于甲车通过的路程,所以v乙>v甲。
[3]由图像知,在15s时,甲车在追上乙车,此时离出发地点20m。
13.如图所示,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图。小明学习小组利用刻度尺、斜面、小车、金属挡片、停表完成实验,测得下表数据。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全段s1=1m 10s v1=_____m/s
上半段s2=0.5m 5.8s v2=0.09m/s
下半段s3=0.5m   s v3=_____m/s
(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该用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和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 求出平均速度。
(2)完成表格中空白数据。v1=   m/s,t3=  s,v3=   m/s。
(3)比较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在通过相等路程时,所用时间不等,  (选填“s2”或“s3”)段速度最快。该小车全程在做   运动。
【答案】(1)v=;(2)0.1;4.2;0.12;(3)s3;变速直线。
【解析】(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秒表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t,根据v=求出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2)据表中的数据可得,全段的平均速度v1===0.1m/s;
下半段所用的时间t3=t1﹣t2=10s﹣5.8s=4.2s,
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0.12m/s;
(3)由上述数据可知,在通过相等路程时,所用时间不等,s3段速度最快,s2段速度最慢,该小车全程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v=;(2)0.1;4.2;0.12;(3)s3;变速直线。
14.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B点是AC的中点。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应适当调整坡度________(选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便于测量时间;
(3)根据图中信息回答,vAC =________cm/s,vBC =________c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填“大”或“小”)
【答案】(1)
(2)较小
(3)24;30
(4)大
解答:(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3)由图知,小车通过全过程走的路程s1=120cm,所用的时间t1=5s,故
B点是AC的中点,故
故 (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所计时间偏小,由 可知,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分析:(1)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原理即为速度公式v=s/t;
(2)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斜面的倾斜程度应该设置的小一些;
(3)测量小车运动的距离需要用到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需要用到秒表;
(4)小车经过起点的标线再开始计时,会使得测得的时间偏小,计算得到的速度偏大。
15.暑假里,小勇乘火车去游玩时,他乘坐的火车总长为180m.当火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时,他坐在车上测出自己通过隧道的时间为60s.求:
(1)此隧道有多长?
(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多长时间?
(3)若该火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长为600m的大桥,求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
【答案】(1)1980m;(2)69s.(3)21s.
【详解】(1)火车速度:v=72km/h=20m/s,隧道长:s隧道=vt=20m/s×60s=1200m
(2)火车通过隧道通过路程:s′=1200m+180m=1380m,
火车完全通过隧道时间:;
(3)火车通过大桥的路程:s″=600m-180m=420m,
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
答:(1)此隧道长为1980m;
(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69s.
(3)若该火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长为600m的大桥,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21s.
16.星期一早晨,张先生驾车从武冈东出口去邵阳上班,汽车以9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0.5h到达大水高速出口,休息0.5h后,再以8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1h到达邵阳南收费站。
求:
(1)武冈东出口到大水出口,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km?
(2)武冈东出口到邵阳南收费站一共经历多长时间?
(3)武冈东出口到邵阳南收费站,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分析】(1)知道武冈东出口到大水出口时,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根据s=vt求出汽车行驶的路程;
(2)根据题意求出武冈东出口到邵阳南收费站一共经历的时间;
(3)根据s=vt求出从大水高速出口到邵阳南收费站时汽车行驶的路程,从武冈东出口到邵阳南收费站汽车的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
【解答】解:
(1)由v=可得,从武冈东出口到大水出口,汽车行驶的路程:
s1=v1t1=90km/h×0.5h=45km;
(2)武冈东出口到邵阳南收费站一共经历的时间:
t=t1+t2+t3=0.5h+0.5h+1h=2h;
(3)从大水高速出口到邵阳南收费站,汽车行驶的路程:
s3=v3t3=80km/h×1h=80km,
则武冈东出口到邵阳南收费站,汽车的平均速度:
v====62.5km/h。
答:(1)武冈东出口到大水出口,汽车行驶的路程是45km;
(2)武冈东出口到邵阳南收费站一共经历2h;
(3)武冈东出口到邵阳南收费站,汽车的平均速度是62.5km/h。
17.张吉怀高速铁路预计2021年底通车,让怀化人们去往张家界又多了一种出行方式。张吉怀高速铁路总长246km,设计最高速度为350km/h。假设通车后,小君和她家人从怀化坐高速列车去张家界旅游、若该次高速列车的平均速度为307.5km/h。求: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怀化 始发站 09:08
吉首 10:38 10:44
张家界 12:29 12:40
…… …… ……
(1)小君和她家人经过多少分钟到达张家界;
(2)如表中为目前怀化站到北京西站的K268次列车运行时刻表(部分),请比较,小君和她家人坐高速列车去张家界比坐K268次列车去张家界节省多少分钟。
【答案】48;153
【分析】(1)由v得,小君和她家人到达张家界的时间:
t0.8h=48min;
(2)从K268次列车运行时刻表中可以看出,K268次列车从怀化到张家界的运动时间为:
t′=12:29﹣9:08=3:21=201min,
节省的时间为:△t=t﹣t′=201min﹣48min=153min。
答:(1)小君和她家人经过48分钟到达张家界;
(2)小君和她家人坐高速列车去张家界比坐K268次列车去张家界节省153分钟。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课后巩固练习)
1.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C.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
D.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
2.某辆汽车启动后,经过20 s,速度表的指针指在如图所示的位置,由表可知( )
A.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 km/h
B.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 m/s
C.启动后20 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0 km/h
D.启动后20 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0 m/s
3.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 小车通过整个斜面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C. 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D. 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4.(多选题)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滚到C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0.6s;
B.小球在前0.4s内通过的路程为4.00cm;
C.小球滚下的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1m/s;
D.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5.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若路程s1段的平均速度为v1 , 路程s2段的平均速度为v2 , 路程s3段的平均速度为v3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车沿斜面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B. 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s3的时间t3 , 可以使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到达C点时停止计时
C. 可以用 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D. 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s2的时间t2 , 可以将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车头到达B点时停止计时
6.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4 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4 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C.0~4 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 m/s D.3 s时甲在乙的前方
7.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
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
8.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A出发沿直线同向到达地点B,甲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v1≠v2),乙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则 (  )
A.甲先到达B点 B.乙先到达B点
C.两人同时到达B点 D.不知道v1,v2哪个大,故无法判断谁先到达B点
9.为测自己的跑步速度,小明在一段长200m的平直道路起点开始计时,跑到终点停止计时,秒表示数如图所示。则小明跑完此段路程用时__________s,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
10.如图所示是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曝光时间间隔为0.02 s,木块从1位置到3位置运动的距离是   cm,木块从1位置到4位置运动的速度为   m/s。
11.如图是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OA段的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C段的速度,0-10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12.甲、乙两辆小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其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0~5s内,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速度为________m/s;比甲车的速度______(选填“大”或“小”):甲车在追上乙车时离出发地点_______m。
13.如图所示,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图。小明学习小组利用刻度尺、斜面、小车、金属挡片、停表完成实验,测得下表数据。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全段s1=1m 10s v1=_____m/s
上半段s2=0.5m 5.8s v2=0.09m/s
下半段s3=0.5m   s v3=_____m/s
(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该用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和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 求出平均速度。
(2)完成表格中空白数据。v1=   m/s,t3=  s,v3=   m/s。
(3)比较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在通过相等路程时,所用时间不等,  (选填“s2”或“s3”)段速度最快。该小车全程在做   运动。
14.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B点是AC的中点。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应适当调整坡度________(选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便于测量时间;
(3)根据图中信息回答,vAC =________cm/s,vBC =________c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填“大”或“小”)
15.暑假里,小勇乘火车去游玩时,他乘坐的火车总长为180m.当火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时,他坐在车上测出自己通过隧道的时间为60s.求:
(1)此隧道有多长?
(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多长时间?
(3)若该火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长为600m的大桥,求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
16.星期一早晨,张先生驾车从武冈东出口去邵阳上班,汽车以9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0.5h到达大水高速出口,休息0.5h后,再以8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1h到达邵阳南收费站。
求:
(1)武冈东出口到大水出口,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km?
(2)武冈东出口到邵阳南收费站一共经历多长时间?
(3)武冈东出口到邵阳南收费站,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17.张吉怀高速铁路预计2021年底通车,让怀化人们去往张家界又多了一种出行方式。张吉怀高速铁路总长246km,设计最高速度为350km/h。假设通车后,小君和她家人从怀化坐高速列车去张家界旅游、若该次高速列车的平均速度为307.5km/h。求: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怀化 始发站 09:08
吉首 10:38 10:44
张家界 12:29 12:40
…… …… ……
(1)小君和她家人经过多少分钟到达张家界;
(2)如表中为目前怀化站到北京西站的K268次列车运行时刻表(部分),请比较,小君和她家人坐高速列车去张家界比坐K268次列车去张家界节省多少分钟。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备课讲义)
知识点精讲
知识点一: 速度
1.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段路程上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公式:平均速度的公式是(如:小明从家步行走到学校用时10分钟,已知小明家距学校1500米,那么,小明上学的平均速度为2.5m/s)。
3.平均速度的测量: 在生活、生产实际中,我们经常需要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测量也是物理学中常见的测量。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是速度公式。
一、实验内容:测量学生正常行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器材:皮尺(卷尺)、停表若干、标记符号。
三、实验步骤:分成两个小组,每组四人;每组一人发令,一人行走或跑步,两人计时。
1.在学校400m跑道起点和中间点各站一名计时员;
2.发令后,行走和跑步开始,各计时员同时开始记录时间;
3.到达中间点和终点计时停止,并记录实验表格。
四、实验表格
运动方式 时间/t 平均速度(m/s)
路程(200m) 路程(400m)
步行
跑步
五、数据分析
填入测量数据,并根据公式计算两种运动方式下200m和400m的平均速度。并说明,描述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六、实验报告:按要求写出实验报告。
即学即练
1.我们的生活已经步人高铁时代,长约200m的复兴号列车,若以288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约6000m的隧道,对此分析符合实际的有(  )。
①以隧道为参照物,列车是静止的 ②以列车为参照物,隧道是运动的
③列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约为75s ④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约为72.5s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①以隧道为参照物,列车的位置在变化,故列车相对于隧道是运动的,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以列车为参照物,隧道的位置在变化,故隧道相对于列车是运动的,故②符合题意;
③列车在隧道中匀速运动的速度v=288km/h=80m/s;
列车完全通过隧道运行的路程s1=6000m+200m=6200m;
列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为
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通过的路程s2=6000m-200m=5800m
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为
故④符合题意。
故选D。
2.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情形,如图所示,小车从位置A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所用的时间为2s,则小车从A到B通过的总路程为________cm,这段时间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
【答案】80.0、0.4。
【解析】由图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cm,
小车由A到B通过的路程:s=90.0cm-10.0cm=80.0cm=0.800m;小车的运行时间t=2s;
小车的平均速度:;故答案为:80.0、0.4。
3.如图所示,记录了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情况,该小汽车做的是______直线运动,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答案】变速;13.5。
【解析】[1]分析图可知,小车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不同,速度,所以整个过程小车运动的速度不同,整个过程小车做变速运动。
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4.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小龙和小柳测量小明跑40m的速度。
(1)小龙和小柳用 (填一种测量工具)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
(2)小柳担任计时员,他用 (填一种测量工具)测量小明跑步的时间,他应站在 处(选填“起点”或“40m”)。
(3)小龙担任发令员,发令后,小明跑完40m路程,小柳计时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跑40m所用的时间为 s。
(4)小明跑40m的速度是 m/s。
【答案】(1)卷尺;(2)秒表、40m(3)8;(4)5。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原理和计算公式的应用。
(1)因为要测量速度的大小,需要测量出路程和时间,由于测量的路程较大,因此选择卷尺来测量路程,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计时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跑40m所用的时间为8s;(2)测量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
小明跑完s=40m所用时间为t=8s,所以平均速度: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1)卷尺;(2)秒表、40m(3)8;(4)5。
5.如图所示,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 ;
(2)所需的测量工具有: 和 ;
(3)实验时为了时间的测量较为准确,应使斜面坡度较 (选填“小”或“大”);为了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4)当滑块自顶端已经出发才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测出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
【答案】(1);(2)刻度尺;秒表;(顺序可互换)(3)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4)大
【分析】(1)该实验需借助速度定义式计算平均速度,故原理为:;
(2)用刻度尺测斜面上不同位置的距离,用秒表(停表)测量对应过程中所用的时间;
(3)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时间;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小车已经动起来才按下停表计时,所计时间偏小时,根据可知,路程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偏小,速度就会偏大。故答案为:(1);(2)刻度尺;秒表(3)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4)大
6.小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秒表一块、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
(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 (选填“较大”或“较小”)。
(3)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 m/s。
【答案】刻度尺;较小;0.5。
【解析】(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需要用秒表测出时间,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然后用计算出小车平均速度;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题目中给出了秒表,所以测量中还需要刻度尺;
(2)为了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长些;
(3)s1=0.9m,s2=0.4m,s3=s1-s2=0.9m-0.4m=0.5m,
由图可知,t3=1s,所以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为:。
7.如图1,测平均速度时,测得小车从斜面的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滑到B处所用时间为t,小车长为S1,斜面长为S2。
(1)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为v=   (用题中字母来表示);
(2)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   ;
(3)图2中能够准确反应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
【答案】(1);(2)小;(3)C。
【解析】(1)由图知,小车从A到B的路程为s=s2﹣s1,
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v==;
(2)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计时早了,测得的时间偏大,根据v=知,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小;
(3)小车下滑过程做加速运动;
A、由图知,在s﹣t图象上,s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则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知,路程s与时间t成正比,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知,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加,即变大,说明物体做加速运动,故C符合题意;
D、由图知,在v﹣t图象上,速度v不发生变化,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故答案为:(1);(2)小;(3)C。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备课讲义)
知识点精讲
知识点一: 速度
1.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段路程上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公式:平均速度的公式是(如:小明从家步行走到学校用时10分钟,已知小明家距学校1500米,那么,小明上学的平均速度为2.5m/s)。
3.平均速度的测量: 在生活、生产实际中,我们经常需要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测量也是物理学中常见的测量。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是速度公式。
一、实验内容:测量学生正常行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器材:皮尺(卷尺)、停表若干、标记符号。
三、实验步骤:分成两个小组,每组四人;每组一人发令,一人行走或跑步,两人计时。
1.在学校400m跑道起点和中间点各站一名计时员;
2.发令后,行走和跑步开始,各计时员同时开始记录时间;
3.到达中间点和终点计时停止,并记录实验表格。
四、实验表格
运动方式 时间/t 平均速度(m/s)
路程(200m) 路程(400m)
步行
跑步
五、数据分析
填入测量数据,并根据公式计算两种运动方式下200m和400m的平均速度。并说明,描述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六、实验报告:按要求写出实验报告。
即学即练
1.我们的生活已经步人高铁时代,长约200m的复兴号列车,若以288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约6000m的隧道,对此分析符合实际的有(  )。
①以隧道为参照物,列车是静止的 ②以列车为参照物,隧道是运动的
③列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约为75s ④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约为72.5s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情形,如图所示,小车从位置A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所用的时间为2s,则小车从A到B通过的总路程为________cm,这段时间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
3.如图所示,记录了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情况,该小汽车做的是______直线运动,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4.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小龙和小柳测量小明跑40m的速度。
(1)小龙和小柳用 (填一种测量工具)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
(2)小柳担任计时员,他用 (填一种测量工具)测量小明跑步的时间,他应站在 处(选填“起点”或“40m”)。
(3)小龙担任发令员,发令后,小明跑完40m路程,小柳计时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跑40m所用的时间为 s。
(4)小明跑40m的速度是 m/s。
5.如图所示,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 ;
(2)所需的测量工具有: 和 ;
(3)实验时为了时间的测量较为准确,应使斜面坡度较 (选填“小”或“大”);为了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4)当滑块自顶端已经出发才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测出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
6.小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秒表一块、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
(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 (选填“较大”或“较小”)。
(3)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 m/s。
7.如图1,测平均速度时,测得小车从斜面的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滑到B处所用时间为t,小车长为S1,斜面长为S2。
(1)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为v=   (用题中字母来表示);
(2)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   ;
(3)图2中能够准确反应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