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7.1首都北京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7.1首都北京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6-01 11:4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设计
—首都北京
一、课程目标
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北京地区的政区图、地形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等资料的阅读分析,探究归纳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河流水系、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2.运用直观图片等资料,感受并归纳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城市职能和现代化建设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综合和评价区域自然环境的特点。
2.运用搜集的地理信息,感受、归纳区域人文环境特点,初步感受与探讨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地矛盾。
3.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挑战,逐步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受北京的文化传统、发展成就,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通过感受北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
2.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城市职能和现代化建设成就。
3.北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难点
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教材的同时,搜集、整合地图、图片以及文字资料,创设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激励功能,引导学生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进而总结并得出结论。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合作学习小组。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首都机场、四合院、烤鸭以及冰糖葫芦的照片,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并且对学生提问:“同学们,在你们心中北京是在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呢?”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先要让学生知道自然环境所包含的要素,并且北京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那么,它究竟具有怎样神奇的魅力,使得几代王朝都选中了这块“风水宝地”?
探究活动一:地理位置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书上60页的内容,并且读北京市的地形图,对北京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认知。
阶段小结:
从纬度位置来看,北京(40°N,116°E)属于暖温带;从海陆位置看,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北两面分别紧靠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东南方向面朝渤海;从行政区划来看,北京周围被河北与天津环绕。
(承转)那么,这种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呢?
探究活动二:位置与气候
读“影响北京的冬、夏季风风向简图”和“北京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探究以下问题。
1.从冬夏季风影响的角度,分析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总结北京的气候特点。
设计意图:按照要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阶段小结:
北京背靠群山,山脉可以阻挡冬季风的侵袭,使冬季不过分严寒;面朝大海,能够接受夏季风的滋润,使气候不过于干燥。北京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具有“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
探究活动三:河流
设计意图:根据要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阶段小结:
辖区内有一条重要的河流是永定河,并判断河流的流向。
接下来,我们进入北京市人文特点的学习
(一)历史悠久的古城
悠久的历史传承、厚重的文化积淀让北京城有6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它本身独特的文化。北京在近些年的日子里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引导学生观察多媒体上的图片,总结北京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北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变化,另一个是北京的城市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承转)作为国家的首都,并且北京市的经济发展迅速,文明程度高,那么今天的北京在我国有着哪些特殊的城市职能呢?
(二)城市职能
探究活动:
依次观察下列三组图片,讨论它们分别体现了北京哪些方面的城市职能?
设计意图:运用直观的材料,引导学生感受并归纳出北京的城市职能,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法学习地理的习惯和能力。
小结: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肩负着对全国进行行政管理的职责。那么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有哪些具体表现。比如:在多媒体上直观呈现北京的高等院校、鸟巢、水立方、中国国家图书馆等。
(三)分组讨论
把学生分成6人一组进行讨论,问题是:北京发展中的问题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谈谈你的想法 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
七、课堂小结:
随着北京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它正在朝着“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目标迈进。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处理好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之间的矛盾。
八、板书设计
位置:纬度、海陆、相对位置
自然环境 地形、地势
气候
北京 河流
历史文化传统
人文特点 城市的变化 城市的范围
城市的职能 城市的面貌
九、教学反思
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从教材的编写来看,本节内容并没有像一般区域地理那样按部就班,而是把“古都”作为切入点,试图从古都有利的自然条件出发,探究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从而承载出本课“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的要求。这种编排,很好地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思路,但也同时给教师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搜集相应的资料,创设探究的情境。
除“自然环境”以外,北京的“历史传统”“城市职能”“现代化建设”等内容多以感性知识为主。看起来很简单,几乎没什么可“讲”。因此,提供典型的、直观感性的材料,由学生去感受、归纳、总结,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课程目标中对北京的表述是放在“认识区域”中的“环境与发展”部分,这本身就隐含着“从环境与发展的角度看北京”的要求。但这一节不是纯粹的环境教育课,通过认识北京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能够提出建议并通过彼此碰撞交流获得相应的思想感悟即可,在课堂上我们没有必要让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必须达成一致。引导学生感受、思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辩证地分析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并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是这一节我们要让学生达成的重要的学习目标。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