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学习目标
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及特点,掌握等压线图的判读方法
你知道地球上的“马纬度”吗?
开心听故事
在南、北纬30度附近海面,风不经常来做客,这可苦坏了古代航海的商人。因为他们不得不把准备运往美洲大陆的马匹放在船上,等待顺风的到来,结果由于经常等不到风,致使大批马匹因缺少草料而死亡,大量马匹也只能命丧大海。人们因此给这个令人苦恼的无风带起了一个非常古怪的名字—马纬度。
目 录
01
大气的水平运动
C
ONTENTS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02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03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02
1.大气环流
定义: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活动
60?N
30?N
0?
90?S
60?S
30?S
90?N
假设:①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
②地球静止不动
③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1.描绘热力环流示意图
60?N
30?N
0?
90?S
60?S
30?S
90?N
2.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能否维持?
不能
地球不是静止的,地球的表面也不是均匀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赤道低气压带
2.单圈环流
极地高气压带
热力因素
(只考虑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
30?N
60?N
90?N
赤道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极锋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热力原因
动力原因
3.三圈环流
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考虑高低纬间热力差异和地转偏向力。
(考虑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30?N
60?N
90?N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0?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近地面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活动:北半球三圈环流知识整理
( )气压带
( )气压带
( )气压带
( )气压带
90?N
60?N
30?N
0?
( )风带
( )风带
( )风带
( )风
( )风
( )风
( )气压
( )气压
( )气压
( )气压
( )环流
( )环流
( )环流
近地面
高空
( )收缩
暖气流在冷气流上( )上升
堆积( )
膨胀( )
赤道低
副热带高
副极地低
极地高
极地东
盛行西
东北信
高
高
低
低
东北
东北
西南
冷却
顶托
下沉
上升
高纬
中纬
低纬
问题回归
“马纬度” 无风的原因
几百年前一些商人来往于海洋上进行马匹贸易活动。当船队沿着北纬30°附近的大西洋航行时,常常遇到无风,闷热的天气,海面上死一般的寂静。帆船只好无可奈何地在原地打转,乖乖等候顺风的到来,而有时一等就是10天半月。时间长了,马匹因缺少淡水、饲料纷纷病倒、死亡,水手们不得不将死马成批抛进大海。当时,人们把这一恐怖的地带叫做“马的死亡线”,又称“马纬度”。
“马纬度”——起源于航海家,是指南北纬30°附近的纬度带,在西方 国家中是与 副热带高压带 的同义词。 这里盛行下沉气流,气压高,天气平稳,常年缺云少雨,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的干湿性质
低气压
低气压带空气上升,水汽冷却容易凝结,
气候比较湿润。
60°N
30°N
风从低纬吹向高纬,水汽冷却容易凝结,
气候比较湿润。
高气压
高气压带空气下沉,水汽受热难易凝结,
气候比较干燥。
30°N
0°
风从高纬吹向低纬,水汽受热难易凝结,
气候比较干燥。
气压带和风带的干湿性质
湿热
干热
冷湿
冷干
干燥
暖湿
干冷
判断南北半球并指出气压带、风带名称。
1
2
3
4
7
6
5
北半球
1.赤道低气压带
2.副热带高气压带
3.副极地低气压带
4.极地高气压带
5.低纬信风带
6.盛行西风带
7.极地东风带
判断气压带、风带名称
赤道低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气压带
分布
成因和类型
气流运动
方向
性质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课堂小结
南北纬
90°附近
热力原因。终年寒冷,气流下沉形成高压
下沉
冷干
南北纬
60°附近
南北纬
30°附近
赤道附近
动力原因。南北两股冷暖气流相遇形成极锋,暖气流被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形成低压
动力原因。地转偏向力使流向极地的高空气流在副热带下沉形成高压
热力原因。终年高温,气流上升形成低压
上升
冷湿
下沉
干热
上升
湿热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风带
分布
成因和类型
气流运动
方向
性质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低纬信风带
南北纬60°—90°
南北纬30°—60°
南北纬0°—30°
极地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向右(或左)偏转形成
副热带 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向右(或左)偏转形成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的气流向右(或左)偏转形成
吹向较低
纬度
吹向较高
纬度
吹向较低
纬度
冷干
暖湿
干燥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03
30°N
30°S
60°S
60°N
0°
夏至日
二分日
冬至日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北半球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北半球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带保留在海洋上,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活动
1.南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北半球亚洲(印度)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使高压带保留在海洋上,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2.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3C2FFA5D-87B4-456A-9821-1D502468CF0F}时间
温度
气压
被切断气压带
北太平洋
亚洲大陆
北大西洋
1月
陆低
海高
陆高海低
副极地低气压带
阿留申低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
冰岛低压
7月
陆高海低
陆低海高
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威夷高压
印度低压(亚洲低压)
亚速尔高压
1、分布:
2、成因: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夏季,大陆升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热低压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冷高压
北半球——呈块状分布
南半球——呈带状分布
(陆地面积大,海陆热力差异大)
(海洋面积占优势,海陆热力差异较小)
?
1
地球表面并不均匀
?
2
海陆存在热力性质差异
?
3
影响海陆气压分布
(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1.概念:
2.形成原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一月
七月
一月
七月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赤道
东北季风
东亚
西北季风
南亚
寒冷干燥
温和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
阿留申
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
澳大利亚北部
西北季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冬、夏季风的形成
赤道
印度低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
西南季风
东亚
东南季风
南亚
温暖湿润
炎热湿润
夏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形成
东南信风
东
亚
南亚
东南亚
副热带高压
4.冬、夏季风强弱比较
东亚
南亚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最为显著
亚欧大陆东部
太平洋
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
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
东亚季风
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5.澳大利亚北部季风
赤道
赤道
冬季
夏季
副热带高压
东南信风
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后,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
东南信风
3.季风环流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变化的现象。
活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1月
风向
冷暖
干湿
东亚
南亚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7月
风向
冷暖
干湿
东亚
南亚
西北风
东北风
冷
暖
干
干
气压分布
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南风
西南风
暖
暖
湿
湿
气压分布
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
成因
东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小结: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BC89EF96-8CEA-46FF-86C4-4CE0E7609802}季风
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源地
成因
性质
比较
气候
____________季风气候
_____季风气候
主要
分布区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和干燥
炎热湿润
亚热带、温带
热带
蒙古-西伯
利亚高压
西太平洋
副热带高压
蒙古-西伯
利亚高压
南印度洋
东南信风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
日本、俄罗斯太平洋沿岸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我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最典型※
◎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
地表均匀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自转
地转
偏向力
公转
太阳直射点
的南北移动
地表不均匀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形成及移动,大气活动中心
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小结: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活动P63
1.假定各气压带的宽度大致为10个纬度,绘制以北极为中心的半球投影图,并将夏至日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情况,画在图中相应位置上
0°
10°
30°
40°
60°
70°
2.读图3-10、 图3-11、 图3-12,完成相关任务。
(1 )读图3-10,说出南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读图3-11,说出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
※1月,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在海洋上,大陆上出现冷高压中心(如亚洲高压);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较为完整,接近带状分布。
※7月,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大致呈块状分布在海洋上,大陆上出现热低压中心(如亚洲低压);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较为完整,接近带状分布。
活动P63
(2)读图3-12,说明亚洲1月、7月风向的季节变换情况;比较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在冷暖、干湿性质上的不同,并说明理由。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位置
1月风向
7月风向
东亚
西北风
东南风
南亚
东北风
西南风
亚洲冬季风来自高纬度的大陆,性质干冷;
夏季风来自低纬度的海洋,性质暖湿。
活动P63
特点:冬季,在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气压切断,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在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夏季,在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气压切断,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在北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又称北太平洋高压)。
(3)将图3-12与图3-10、图3-11相对照,说明冬季、夏季亚洲大陆和太平洋上气压分布的特点,
活动P63
原因:亚洲东部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东部,而且面向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南濒印度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巨大。
因此,形成季风的气压梯度大,范围广,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冬季,亚洲东部盛行西北季风,南部盛行东北季风;夏季,亚洲东部盛行东南季风,南部盛行西南季风,在亚洲东部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3)分析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
活动P63
大气环流学习路径整理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
赤道与极地之间形成闭合环流
太阳直射赤道
地球表面均匀
地球静止不动
假设条件
考虑地球自转(否定假设条件之一)
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考虑太阳直射点移动(否定假设条件之二)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形成季风环流
考虑海陆分布(否定假设条件之三)
北半球的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成带状分布。
?可以填什么
形成复杂的天气变化和典型的季风气候
活动P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