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磁是什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与应用
(1)知道磁体有吸铁性和指向性。
(2)认识磁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磁化。
(3)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能用磁的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磁的现象和实际问题。
2.科学探究与思维
(1)经历探究磁体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能根据问题采用不同手段进行正确探究,能准确表述和评估实验结果。
(2)体会运用转换法来认识磁场的过程,培养独立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观察现象并画磁感线的过程,体会通过建立模型来认识磁场的方法,形成构建模型的意识和能力。
3.科学态度与责任感
(1)通过介绍磁悬浮列车技术,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在与趋势。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磁体的吸铁性和指向性,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场的描述方法。
难点:磁场、磁感应线的概念。理解转换法和模型法。
《磁是什么》 知法并行表
1列 2列 3列 4列
知识线 方法线
主教育事件 子教育事件 对应的主要科学方法 重点显性渗透的科学方法
一、 引 入 新 课 播放磁悬浮列车视频: 磁悬浮列车的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每小时400公里以上,磁悬浮列车为什么可以这么快? 车身和轨道几乎没有接触,怎么实现的?依靠磁力! 磁为什么可以托起质量这么大的列车,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新一章的学习——“从指南针到磁浮列 车”。 设疑提问法
二、 磁 体 的 基 本 性 质 (一)磁体的吸铁性 实验一:动手实验,探究磁铁可以吸引哪些物体? 展示演示器材: 磁铁、铜块、铁块、铝块、木块、硬币、大头针等。 活动:学生分组实验并展示成果。 结论: 磁性:我们把物体可以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 磁体:把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实验基本组成 观察法 概念建立
(二)磁极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展示实物和图片: 常见磁体: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 提问:请大家观察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每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磁北极N极和磁南极S极。 实验二:设计实验,探究条形磁铁各个部分的磁性强弱是否一样? 实验三:设计实验,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二、三同时进行 ) 学生讨论方案,进行实验并进行小组汇报。 结论: 1.条形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 2.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提问: 将一个磁体一分为二(展示断裂的磁体),每个小磁体现在又有几个磁极呢?如何证明? 结论: 每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N极和S极。不论将一块磁体分为多少块小磁体,每一块小磁体都还是有两个磁极。 观察法 实验设计法
(四)磁化 提问:铁块有磁性吗 怎么证明?(用铁块吸引大头针等) 实验四:设计实验,让原来不显磁性的铁块能够吸引大头针。 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教师演示实验: 1.先用小刀(已消磁)去吸引大头针,观察现象 2.将小刀在磁铁上摩擦几下,再去吸引大头针。 现象:大头针被吸引起来了。 结论: 我们把原来不显磁性的物质通过靠近或接触磁体的方式使其显出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设疑提问法 实验方法 观察法 分析与综合 概念建立
三、 磁 场 和 磁 感 线 演示: 用条形磁铁去靠近小磁针,发现小磁针偏转。 现象研究: 我们发现,磁铁和小磁针之间没有相互接触,磁铁对小磁针却能产生力的作用。说明磁体的周围一定存在着什么物质。我们把磁体周围存在的这种物质叫做磁场。 提问: 磁体周围存在的磁场是怎么样的?你看得到吗?摸得着吗?我们怎么来研究它? 引导: 磁场,看不到,摸不着。风,也是看不到,摸不着。 提问:现在老师拿本子扇一扇,请问有风吗? 学生:有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头发的飘动! 引导: 非常好,虽然风看不到,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转换为看得到摸得着的头发的飘动来研究它。这种方法叫做什么方法?转换法! 总结: 像这种将不易测量不易观察的物理现象转换为容易测量容易观察的直观现象的方法就叫做转换法! 提问: 我们通过头发的飘动来研究看不到的风,那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来研究看不到的磁场呢?小磁针! 把小磁针放入磁体周围的磁场当中,小磁针能偏转,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借助小磁针来研究磁场) 演示:把1个小磁针放入磁场当中,小磁针偏转 引导: 研究风,我们可以立一面旗子,如果旗子往南飘,人为规定这就是北风。 研究磁场,我们把小磁针放进去,小磁针偏转,我们人为规定磁场方向就是该点小磁针N极的指向。(用箭头画出该点的磁场方向。) 演示: 多放几个小磁针,研究各个点的磁场方向,并用箭头表示出来 引导: 我们要更完整地研究磁场的,是不是应放更多的小磁针,用磁针板来演示。 演示: 将条形磁铁放到磁针板上,轻敲。 学生根据磁针板上小磁针的形态画出磁感线分布。 教师投影学生画的条形磁铁周围的磁感线分布图。 提问: 磁场是有方向的,这些曲线的方向指向哪里? 引导: 根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在该点放一个小磁针,N极指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在学生画的曲线上标上箭头。 结论: 磁感应线:为了形象直观地描述磁场,物理学上人为地引入了磁感应线,简称磁感线。 提问: (1)磁体外部,磁感线是从哪里出发,回到哪里的? (2)磁感应线上每一点的磁场方向怎么表示出来? 结论: 磁感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也就是放在该点的小磁针的N极指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在磁场的外部,磁感应线总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最后回到S极。 提问: 我们之前研究发现,条形磁铁两端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用磁感线如何表示出磁场的强弱? 磁感线分布越密的地方,其磁场越强;磁感线分布越疏的地方,其磁场越弱。 展示:条形磁体周围磁感线分布的图片 观察法 类比法 转换法 类比法 人为定义法 转换法 (像这种将不易测量不易观察的物理现象转换为容易测量容易观察的直观现象的方法就叫做转换法。) 借助看得到的小磁针的偏转来研究看不到的磁场的性质)
三、 磁 场 和 磁 感 线 演示: 用磁针板演示蹄形磁体周围的磁感线分布。 学生画出磁感线分布。 展示:蹄形磁铁周围的磁感线分布的图片。 提问: 磁感线是真实的还是假想的?(假象) 磁场是真实的还是假想的?(真实) 结论: 磁感线是我们为了更形象直观的研究磁场而引入的。相当于我们用磁感线构建了一个物理模型来表示磁场的形态。像这种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用简单易懂的具体模型表示的方法就叫做模型法! 提问: 除了引入磁感线这种模型,初二年也引入带箭头的线条来表示什么? 光线,力的示意图都用到了模型法! 实验观察法 设疑提问法 模型法 模型法 (像这种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用简单易懂的具体模型表示的方法就叫做模型法)
当堂练习 1、画出磁极间的磁感线方向 2、画出下图磁极间的磁感线 3、在图中标出感线的方向和小针的N极. 演绎法 (用本堂课得出的规律,演绎出各种磁极间的磁感线方向和形态)
四、 课堂 小结 知识小结 方法小结
17.1 磁是什么 磁体的基本性质 磁性、磁体、磁极、磁化、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磁场和磁感线 磁场:客观存在; 磁感线:人为引入,虚拟 转换法 模型法
教学 反思 本节的教学设计,采用了张宪魁教授提出的“知法并行表”,即把“知识线”和“方法线”梳理清楚并且以表格的方法罗列出来。这节课中,重点显性渗透的物理科学方法有“转换法”和“模型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层层引导在恰当的时候画龙点睛把方法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