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3.尝试制作酒、酸奶等食品的发酵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发酵法酿制酒酿,实践酸奶制作来强化学生对发酵技术的认识,
本节课内容动手实践性极强,利用这点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理解科学、
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写作的精神。
3.了解家乡和我国的传统发酵食物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
重难点:
重点:尝试制作发酵食品。
难点:认识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说出发酵过程的控制。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发酵产品实物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讲述朱元璋与毛豆腐的故事 问:豆腐为什么长毛了?又为什么长毛后味道更加鲜美? 学生都知道是微生物导致的,但是并不知道毛豆腐中究竟是哪种微生物,也并不知道豆腐更加鲜美的缘故。 通过家乡熟悉的菜肴让学生更加感兴趣。
教授新课 发酵技术与食品生产 早在公元前7000多年新石器时代的中国人老祖先就发现水果放久了会有酒味,果酒放久了会变酸,这些现象我们称为发酵。在制作毛豆腐的过程中,微生物发挥了重要作用。毛豆腐上的绒毛实际上就是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其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就是毛霉菌。 问:你所知道的食品中哪些属于发酵食品? 展示:简单展示常见发酵食品:酒、酸菜、腐乳 展示:用图片展示各种种类的发酵食品 问:那根据我们之前学习的微生物的内容,大家猜测一下这些食物中是哪些微生物在起主要作用? 展示:学生观看酒酿制作视频并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与讨论: ①为什么在制作前我们要用洗洁精清洗容器和双手? ②为什么要加入酒曲?为什么要等糯米冷却后才能加入? ③为什么要留有酒窝? ④为什么一定要封口? ⑤为什么要保温? 由这些问题,可以总结出微生物发酵需要的条件有:气体、去除杂菌、温度等 进阶知识:乳酸菌在酸奶制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乳酸菌将牛奶中的蛋白质变为氨基酸,更易于人体吸收。奶中的乳糖变为乳酸,酸奶也因此是酸的。 之前我们所说的毛豆腐之所以这么鲜美也是因为豆腐中蛋白质分解成类似味精中的氨基酸的缘故。 知识应用: 有些人喝牛奶后会肠胃不适,这是因为他们身体中缺少分解乳糖的酶,因此出现一种称为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即腹泻、腹痛、胀气。但是喝酸奶却没有什么影响,这是为什么? 答:酸奶中的乳糖已经被乳酸菌分解为乳酸,因此不会出现肠胃不适。 活动:制作酸奶 酸奶是乳酸菌作用于乳制品产生的具有特殊风味的发酵饮品。我们就一起来尝试制作一下。 准备器材:泡沫箱、暖宝贴、烧杯、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新鲜酸奶、纯牛奶、勺子、开水、冷水、保鲜膜。 实验安全提示: ①酒精灯不得吹灭而应该用盖子扑灭。 ②烧杯不得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必须加垫石棉网。 ③不得用酒精灯相互引燃。 ④使用开水时小心烫伤。 实验步骤: ①用洗洁精清洗烧杯、筷子一次性杯子。 ②向烧杯中倒入纯牛奶50ml,酒精灯上煮沸,将产生的奶皮用筷子挑去。 ③将煮沸的牛奶放入冷水中冷却后,倒入一次性烧杯。 ④加入一定量新鲜酸奶,并用筷子搅拌均匀。 ⑤用保鲜带倒扣扎上皮筋,将杯子放入泡沫箱中30℃保温。 学生们可以积极的举出很多例子,如酒、酸菜等。 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神奇的微生物以及生活经验可以说出不少发酵食品中的主要微生物。 学生自己在思考以上问题后获得答案:1.为了防止杂菌在发酵过程 中占优势使酒酿制作失败。2.添加酵母菌、防止烫死酵母菌3.使酵母菌前期充分接触氧气、可以观察是否已经产生酒4、产生酒精时必须没有氧气。5、发酵过程微生物生长需要一定温度。 为学生准备实验报告,让学生讲实验细节记在报告上。 书上一共提及两个实验,所以用动手和视频一次解决两个实验。 由学生在思考中总结出知识点锻炼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这个知识点对初中生比较难,大多学生自己不能独立思考总结出来,因此采用口述和实际应用加深学生理解。 应在实验过程中反复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小心火患和烫伤。 这样学生能更认真听实验讲解。
结课 带领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知识点: 发酵定义、常见发酵食品、发酵需要的条件。 带领学生看《舌尖上的中国》截图,了解我国的相关饮食文化。
四、板书设计: §23.1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 发酵技术与食品生产 常见的发酵食品:(学生讲自己写) 发酵需要控制的条件:气体、微生物种类、温度等。
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