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县第二中学 2021~2022 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3分)D 【解析】A项,“审美是一种经验性的情感体验”“体现的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
关系”理解错误,由原文第一段“审美是人与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关系……也是一种肯定性
的情感体验”可知,审美是一种肯定性的情感体验,体现的是人与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关系。
B项,“‘生生美学’是区别于鲍姆加登的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和黑格尔的英美哲学环境美
学的中国特色的中国美学”理解错误,由原文第二段“……提出‘生生美学’的动因就是
试图在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与英美哲学环境美学之外提出一种中国自己的生态美学”可
知,“鲍姆加登的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和黑格尔的英美哲学环境美学”对应无据。C项,“‘生
生美学’中‘生生’的概念来自于儒家哲学观”理解错误,由原文第三段“《周易》中原
有‘生生之谓德也’一说”可知,“生生”的概念来自于《周易》,不是儒家哲学观。
2.(3分)C 【解析】“从而凸显出总体透视的优势”误解文意,文章举俄罗斯油画的例子只
是为了说明两种透视方法的不同特征,并不是为了比较谁更具优势。
3.(3分)A 【解析】“可以印证中国的‘生生美学’的逻辑性强于现象学生态美学和哲学环
境美学”理解错误,由原文最后一节“‘生生美学’虽没有西方传统的工具理性逻辑,却具
有‘意在言外’的意境式审美逻辑,是一种对于看不见的意蕴的追寻,是更高更深的艺术逻
辑”可知,“‘生生美学’的逻辑性强于现象学生态美学和哲学环境美学”推理于文无据。
4.(3分)B 【解析】“这是由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因此以本国生产和区域化替代全球化很有
必要”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全球化因此成为疫情危机的‘替罪羊’”,可知真正的原因并
不是“经济全球化”,而是“疫情危机”。且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以本国生产和
区域化替代全球化是一种倒退。
5.(3分)C 【解析】“数字经济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说法太绝对。原文是“数
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着本国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只是说了数字经济会改变人类
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没有“彻底改变”之意。
6.(6分)①受疫情影响,数字经济成为促进企业复工复产的“生力军”和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的“稳定器”。②受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合作方式的影响,数字经济极大地维护了全球产
业链、供应链稳定,成为抗击“逆全球化”的强大力量。③随着数字产业化的发展,数字
经济能催生出大量新业态,不断开拓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语文 LP2 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6 页)
7.(3分)C 【解析】“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而今渡口荒芜的现状的惋惜之情”以偏概全。文章
回忆以前的渡口并描述渡口旁人们的各种活动,目的不仅仅是表达惋惜之情,也有对他人
命运的悲悯同情、对生命与生离死别的升华与思考。
8.(6分)①第四段以短句为主,如“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木船顺河
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等,运用节奏明快的短句,细腻地描述了渡口曾经的
繁忙以及“我”的祖辈由渡口出发经商的过程。②多处运用叠词描述对象,如“密密麻麻”
“米白米白”“一日一日”等,形象确切地刻画了渡口相关事物景致的特点,富有音乐美。
这些语言运用,贴切地描述了渡口的景象,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渡口的情感,内容与语言表
达形式达成有机的统一。③富有诗意的语言。如“木船,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停靠,夜一
日一日地凉”,营造出一种抒情的氛围,富有诗味,意味深长。(每点3分,任答两点即可。
指出特点并结合文本分析,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6分)①作者由现实中的渡口写起,它是人们过往生活的一个美好记忆,是河两岸人们相
互联系的生活的见证,是由此外出讨生活的起点;②由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赋予渡口去
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的内涵,建立起生与死的关联;③由渡口的被人遗忘、荒落,与渡
口边生机勃勃的植物形成对比,赋予渡口时间的内涵,引发“我”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
④同时,“渡口”象征生命中的某一起点,生命仿佛是从“渡口”出发的“不系之舟”,在
不断地前行中发现、探索生命境界,增加对生命的体验与领悟。(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10.(3分)C 【解析】“私市它玉足之”“诏京兆府论死”是完整意思,不能断开,“识不类/
擿之”应断开,可首先排除A和D,“识不类”的主语是“帝”,再排除B。整句的意思是:
玉工为皇帝做玉带,因失误摔坏了一个带扣,玉工不敢上报,私下购买其他玉补上。呈
献时,皇帝发现玉不一样,指责玉工,玉工认罪。皇帝怒恨玉工欺骗自己,下诏京兆府
论处死罪。
11.(3分)B 【解析】领是兼任的意思,不是授予官职。
12.(3分)C 【解析】“当朝廷政事出现状况时,皇帝召宰相来商议”错误,原文“而政有
状,召宰相语”的意思是“而且从政有成绩,召宰相来说起此事”。
13.(10分)翻译:
(1)(5分)这就像那给人看的是玉却卖石头的人一样,前去必然被活捉,怎能铲除叛贼
(“见”“禽”“攘”各1分,大意2分)
(2)(5分)陛下立即杀了他也就罢了,如果交付给有关部门的官吏,必须详细地审判定
罪才可以。(“遽” “委” “有司”各1分,大意2分)
语文 LP2 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6 页)
14.(3分)B 【解析】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琼瑶,这里比作皎洁的水上月色。
15.(6分)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
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
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
音韵之美。⑤俯仰结合。“弥弥浅浪”是俯视,“隐隐层霄”是仰视。(每点2分,任答三
点即可)
16.(6分)
(1)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使天下之人 不敢言而敢怒
(每空1分,错、漏、添字该空不得分)
17.(3分)A 【解析】从上文“繁漪的性格是这部剧刻画最成功的地方”,可知下面需要一
个表述繁漪性格的语句,“繁漪是……旧式女子”是对繁漪性格的概括,表述紧凑,与上
下文连贯,同时更有强调作用,和人物身份相契合。
18.(3分)B 【解析】逼迫,施加压力,强行迫使;压迫,用权力压制,使别人服从。逼迫
往往指人,压迫可以是外部除人以外的其他因素的。语境中有“所有外来的”,显然包括
来自人的,以及其他因素的。故选“压迫”。春意盎然,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朝气蓬勃,
指充满生气和活力的样子。朝气蓬勃往往指人。语境中,前面有否定词“不是”,因而选
“春意盎然”。坚忍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指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
仍然坚持。坚韧不拔,指的是坚固有韧性,也有坚持不动摇的意思。“坚忍不拔”强调主
观意愿;而“坚韧不拔”更强调持久性和一贯性。从语境中,繁漪的性格来看,应选“坚
忍不拔”。漠不关心,指态度冷淡,毫不关心;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
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根据语境,周萍心有所爱,对她不理不睬。
这里应选“视而不见”。分析可知,B项词语全都恰当。
19.(3分)C 【解析】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结局”与“是李健吾感到遗憾”搭配不
当,应改为“是使李健吾感到遗憾的”。排除AD两项。二是介词缺失,应在“她”前加介
词“由于”。排除BD两项。
语文 LP2 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6 页)
20.(5分)
①体育活动应该丰富多彩
②关键在家庭体育氛围的营造
(答对一个要点得3分,两个得5分)
21.(6分)①不能忽视体育;②体育活动不能单一化;③养成体育习惯不只靠学校。(每点2分)
22.(60分)【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分析材料。材料共三段文字。第一段文字是《大学》开篇的文字,这段话是说“知
道我要达到的目标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
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第二段文字是对《大学》中
这段话的进一步阐释,指明“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想达到怎样的境界,认识自己的本心”
对于当代青年的意义。第三段文字指出“认清自己”“发挥天赋”“找到自己人生真谛”
的价值。由此可知,这三段文字主要是说要认清自己,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准确定位,
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并且为之努力。
(2)分析任务。共性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个性任务:我校近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语文老师
也计划在课堂上举行“找到自己的人生路,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
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任务情境: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举行“找到自己的
人生路,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写一篇发言稿。由此可知,这不是班会上的发言,
而是语文课堂上的主题交流,所以应该有关于《大学》的理解与表达,还要结合自身对
自己的人生做出规划,这是内容上的要求。同时,发言稿的写作,除了基本的格式外,
更要注意这一情境下对文章语言风格的要求,要有对话感、交流感,语言也应该以口语
化的色彩来体现文体写作要求。
【立意】
(1)找到自己的人生路,做幸福青年;
(2)认识自我,把握未来,做最美青年;
(3)全面规划,做最好的自己。
语文 LP2 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6 页)
【评分细则】
项目
内容 结构 语言 书写
类别
符合题意
一类卷 感情真挚 结构完整 书写清晰
(60~55 语言流畅 分) 中心明确 符合文体要求 卷面整洁
内容充实
符合题意
二类卷 感情真实 结构基本完整 语句通顺 书写较清楚
54~45 大体符合文体( 分) 中心基本明确 偶有语病 卷面较整洁
内容较充实 要求
基本符合题意 三类卷 结构不够完整 语句不通顺 44~35 内容不够具体 书写不工整 ( 分) 条理不很清楚 语病较多
中心不够明确
四类卷 文不对题
35 结构混乱 文理不顺 书写潦草 ( 分以下) 观点错误
说明:
(1)切入分:48 分;
(2)没有题目扣 2 分;
(3)每少 50 字扣 1 分,最多扣 3 分;
(4)错别字每处扣 1 分,重复出现不计,最多扣 3 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柳浑,字夷旷,又字惟深,本名叫“载”,南朝萧梁仆射柳惔的六世孙,后入了襄州籍。
天宝初年,他考中进士,调为单父县尉,多次升迁后担任衢州司马。然后弃官隐居在武宁山
中。下诏拜为监察御史,御史台同僚用仪法规矩来约束他,但是柳浑放旷豁达不乐意受此拘
束,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宰相爱惜他的才能,留他在朝廷当左补阙。崔祐甫担任宰相的时
候,推荐他担任谏议大夫,浙江东西黜陟使。升迁为尚书右丞。朱泚起兵叛乱,柳浑躲藏在
终南山中。贼人早就知道柳浑的名声,用丞相的职位来招用他,逮捕了他的儿子严刑拷打,
多方搜索他的住处。柳浑穿着破烂衣服步行到皇帝避难的奉天城,改授为右散骑常侍。平定
朱泚叛乱后,柳浑上奏说:“臣的名字从前被贼人玷污,并且‘载’字从文字上讲从戈,与停
语文 LP2 参考答案·第 5 页(共 6 页)
息战事不相宜。”因此改为现在的名字。
贞元元年,升为兵部侍郎,封宜城县伯。李希烈占据淮、蔡州,关播任用李元平守卫汝
州,柳浑说:“这就像那给人看的是玉却卖石头的人一样,前去必然被活捉,怎能铲除叛贼?”
随后李元平果然被叛贼捉拿。三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然归属门下省。皇帝曾经
亲自选择官吏治理京畿属邑,而且他们从政有成绩,召宰相来说起此事,大家都祝贺皇帝知
人善任,只有柳浑不道贺,说:“这只是京兆尹的职责,陛下应当选择大臣来辅佐圣德,大臣
应当选择京兆尹接受广泛深入的教化,京兆尹应当选拔县令亲自处理小事。代替京兆尹选择
县令,这不是陛下所应当做的。”皇帝听了,赞成他这意见。玉工为皇帝做玉带,因失误摔坏
了一个带扣,玉工不敢上报,私下购买其他玉补上。呈献时,皇帝发现玉不一样,指责玉工,
玉工认罪。皇帝怒恨玉工欺骗自己,下诏京兆府论处死罪,柳浑说:“陛下立即杀了他也就罢
了,如果交付给有关部门的官吏,必须详细地审判定罪才可以。在法律上,失误损伤乘舆器
服,论罪应当处以杖刑,请求按照法律论罪。”因此玉工没有被判处死刑。
宰相张延赏仗恃权力,嫉恨柳浑坚守正义,派亲信对柳浑说:“您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只
要在朝中谨慎说话,那么高位就可以长久。”柳浑说:“为我向张丞相道歉,我的头可以砍掉,
但舌头不能受限制。”最终他被排挤,以右散骑常侍的身份,免除了职务。柳浑头脑敏捷喜欢
辩论,和人交往,开阔大度。生性节约俭朴,不置家产。罢免后几天,购买酒召故人出游,
纵酒狂放极乐才归还,旷达得似乎没有被罢黜一样。当时,李勉、卢翰都以旧宰相的身份闭
门享受朝请待遇,叹息道:“我们与柳宜城相比,真是拘泥于世俗的人啊!”(柳浑)贞元五年
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谥号为贞。
语文 LP2 参考答案·第 6 页(共 6 页)秘密★启用前
“生生美学”虽没有西方传统的工具理性逻辑,却具有“意在言外”的意境式审美逻辑,是一种对于看不见的
意蕴的追寻,是更高更深的艺术逻辑。
罗平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选自曾繁仁先生于2019年7月8日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有删改)
高二语文试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美是一种经验性的情感体验,它抛开了审美对象实体性的美,体现的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关系。
B.“生生美学”是区别于鲍姆加登的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和黑格尔的英美哲学环境美学的中国特色的中国
注意事项:
美学。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C.“生生美学”中“生生”的概念来自于儒家哲学观,并且运用了重言,凸显了中国美学生命的本体论。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D.中国艺术往往通过笔墨、虚实、留白等手法,遵循阴阳相互生成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给人一种审美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感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A.全文采用的是层层递进的结构,先从“生生美学”的提出原因出发,再论及“生生”的概念,再论及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文化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B.文章第三段用大量引用论证,既论证了“生生美学”的内涵,又显得典雅厚重,有说服力。
什么是美学?我个人的回答:审美就是人与世界的一种关系,没有实体性的美。审美是人与对象的一种特
C.文章第四段中举俄罗斯油画的例子,意欲对比焦点透视与总体透视的艺术特征,从而凸显出总体透视的优势。
殊的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肯定性的情感体验。
D.文章第四段引用康德的“二律背反”的例子,用类比论证巧证“阴阳相生”既是相悖的,也是有审美
中国到底有没有美学?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完善”,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价值的。
按照这样的标准,中国没有美学,因为中国古代没有这样明确的表述。但是我们中国肯定有自己的艺术的生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方式,有人和对象的审美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国有自己的美学。那么我们怎么概括?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概括叫
A.意境式的审美逻辑是高于工具理性逻辑的艺术逻辑,因此可以印证中国的“生生美学”的逻辑性强于现
“生生美学”。捉出“生生美学”的动因就是试图在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与英美哲学环境美学之外捉出一种中
象学生态美学和哲学环境美学。
国自己的生态美学。
B.《清明上河图》以“繁荣祥和”的意境统摄整个画面,“景随人迁,人随景移”,不依某一人的视点来绘
梁漱溟将孔子学术之要旨概括为“生”,指出:“这一个‘生’字是最重要的观念,知道这个就知道所有
图,符合“总体透视”的艺术特征。
孔家的话。”牟宗仁认为,“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儒道两家是中国所固有的,后来加上佛教,亦还是如
C.中国之生生美学的起源、文化特点都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它的提出彰显了中国特色,增强了文化自信。
此。”这就是儒家之爱生一一仁者爱人,道家之养生,佛家之护生。《周易》中原有“生生之谓德也”一说
D.“生生美学”是通过概括中国自己的艺术生存方式,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提出的中国生态美学概念
最高的道德是什么?是“生生”。“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给予人类的最大的恩赐是什么?是“生”。中国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学将“生生之德”转化为“生生之美”,将“生”字重言,使其具有了“生命的创生”之意,中国的美学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生命创生的美学,是创造生命的美学,这样就使“生生”具有了本体论的内涵。而生命直抵艺术之深处,所
材料一:
有感动人的艺术都是具有蓬勃生命的艺术,具有美的内涵和美的含义。具有生命的艺术才是美的艺术。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
“生生美学”的文化特点到底是什么?第一个文化特点是“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天人合一”是中国
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
古代具有本源性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立场,此成为生生美学生成的主要文化背景,决定其明德敬天、以德配天的
白皮书》认为,数字经济包括三部分:一是数字产业化,即信息通信产业;二是产业数字化,即传统产业由
文化传统。第二个文化特点是“阴阳相生”的生命美学。“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阴阳相互生成宇宙万物的根本
于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和生产效率提升:三是数字化治理,即利用数字技术完善治理体系,提升综
规律,也是艺术与审美的根本规律。中国艺术通过笔墨、虚实、留白等形成阴阳对比,诞育生命,也诞育无穷
合治理能力。该报告测算,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数字经济
的艺术意蕴。西方近代以来也有著名的康德的审美的“二律背反”理论,“感性”和“理性”的二律背反,
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可见一斑。
“感性”和“理性”同时都有价值,但又相悖,这就形成一种审美。“这种美具有无比强大的张力与魅力。”
(摘自胡继晔《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经济日报》2019年10月29日)
第三个文化特点是“太极图示”的艺术思雏模式。“太极图示”是东方形态的古典现象学,所谓“无极乃太
材料二:
极,太极动而生阳,一动一静,互为本根”,是一种东方式的富有无穷生命力量的圆形美学。第四个文化特点
2021年地方两会上,数字经济成为热词,多地政府吹响数字经济号角。数字经济为何变得如此火热?这
是总体透视的艺术特征。毕加索以前的西方古典艺术,比如俄罗斯的油画等,它们都是焦点透视,用一个人的
主要得益于其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抗冲击能力。2020年,新冠疫情加速了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成为
视点看物体。中国是总体透视,就是用一个总的意境、总的理想、总的精神、总的神采把整个画统摄住。第五
促进企业复工复产的“生力军”和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
个文化特点是“意在言外”的意境审美模式。这里面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美学和艺术有没有自己的逻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多数国家实施了严格的跨境旅行和国际运输限制,国际贸易甚至一度
辑性和艺术理性?学术界,包括西方理论界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美学与艺术理论没有理性逻辑,但我们认为,
中断。国际贸易受阻和中断导致抗疫物资短缺,部分国家在抗疫中捉襟见肘,全球化因此成为疫情危机的
语文LP2·第1页(共8页)
语文LP2·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