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5张PPT)
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诗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吧。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那么,继《诗经》之后,我国的诗词文化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24 诗词曲五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重点)
2.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并能够背诵。(重点)
3.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五首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难点)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素养)
十五从军征
文学常识
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最大的特点: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背景资料
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中,这首诗就写了一个老兵回家后见不到亲人的痛苦经历。
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松柏冢
累累
狗窦
雉
舂谷
羹饭
饴
zhì
zhǒnɡ
lěi lěi
dòu
chōnɡ
ɡēnɡ
yí
整体感知
2.反复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十五岁就应征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半路上遇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且看远处,那是您的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与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东张望,泪水洒落在衣服上。
精读细研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开头两句,统摄全诗,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
1.这句诗中的“十五”“八十”写出了什么?
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精读细研
在汉朝,男子从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才能回乡。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资料拓展
残酷的兵役制度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老兵在回乡的途中就打听家中的情况,表现出老兵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状况。
精读细研
远望:
近看
松柏冢累累
狗窦——兔入
梁上——雉飞
中庭——旅谷
井上——旅葵
2.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自己的家变成了什么样子?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内心的痛苦。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精读细研
3.在这样的一个家中,从军归来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4.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哀。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精读细研
合作探究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请简要分析。
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盼归家,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喜忧)
希望落空(忧)
彻底失望(悲)
悲哀流泪,心茫然(悲)
合作探究
2.本诗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揭露了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及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十五从军征》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和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写作特色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叙述,着力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以问话的形式点明老兵已是家在亲人亡。
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
写作特色
诗中写老兵回家后的境况:“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段环境描写将老兵家中的悲凉凄惨表现得淋漓尽致。
用环境刻画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八十始归
回家所见
远望:松柏冢累累
近看
狗窦兔入、梁上雉飞
中庭生谷、井上生葵
处境心情
羹饭熟 饴阿谁
东向看 泪沾衣
兵役残酷
战乱频繁
灾难深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知识备查
岑参(约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边塞诗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作品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与高适并称“高岑”。著有《岑嘉州诗》等。
作者介绍
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一般出自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或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文体知识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唐朝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时写下了此诗。
1.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qiú
qīn
zhuó
dū
狐裘
锦衾
都护
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hàn
chè
yìn
整体感知
瀚海
饮归客
掣
白草:西域所产的一种牧草,干枯时变为白色。
胡天:这里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千万棵梨树挂雪,像梨花盛开一样。
2.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整体感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铺天盖地能把白草吹折,塞北的天空八月就纷飞着大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像一夜间忽然刮起了春风,千万棵梨树开满了花。
珠帘:用珍珠缀成的帘子。与下文的“罗幕”一样,是美化的说法。
角弓:一种以兽角作装饰的弓。 都护:唐朝镇守边疆的长官。
控:拉开。 着:穿。
整体感知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雪花飘进珠帘打湿了罗幕,狐皮大衣不保暖,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裘:皮衣。
锦衾薄: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拉不开,铠甲冷得难以穿上。
惨淡:阴暗。
整体感知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沙漠纵横交错结了百丈冰,愁云暗淡无色万里凝滞。
瀚海:指沙漠。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愁云:色彩惨淡,望之易于引发愁思的云。
翻:飘动。
饮:宴请。
整体感知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中军帐里摆设酒席宴请归客,酒席上有胡琴、琵琶、羌笛演奏。
中军:主帅的营帐。
胡琴:泛指西域的琴。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时过黄昏,纷纷大雪积满军营门,红旗冻僵在劲风中不再飘动。
辕门:领兵将帅的营门。
掣:拉,扯。
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去时:分手上路的时候。
整体感知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分手时大雪已覆盖了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行的蹄印。
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
去:离开。
精读细研
第一部分(1—10句)写漫天大雪中边塞的壮丽景象。
第二部分(11—18句)写送别武判官时的情形。
1.结合前面对诗句的理解,说说从诗歌的内容上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精读细研
2. 反复朗读第一部分描写雪景的诗句,分析诗人是怎样描写雪景的。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表现出诗人的惊奇之情。
胡天下雪时间早。
风势之猛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3.从用词和修辞的角度赏析咏雪名句。
精妙的用词——“忽”字,表明雪来得突兀,来得意外,也表明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精读细研
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昂扬乐观的精神——诗人把北国风雪,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温暖、美好,把萧索苦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下面这四句诗是怎样表现边塞地区气候特点的?
用“狐裘、锦衾、角弓、铁衣”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物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塞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边塞的严寒。
精读细研
表现出雪天的奇寒。
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让人难以忍受。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精读细研
译: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拉不开,铠甲冷得难以穿上。
说一说:这句话翻译起来与其他诗句有什么不同吗?
精读细研
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的,说的是一件事。因此在理解的时候两句诗应该合起来解释。
互文
方法指导
5.这两句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一下。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瀚海阑干”描绘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夸张,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
夸张,形容面积之大。
精读细研
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6.“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在营帐中大摆筵席,开怀畅饮,气氛融洽,表现出送别的热烈与隆重。
这两句诗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精读细研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7.“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精读细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字用得十分准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里,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8.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精读细研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告别,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空”就是不舍,心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空的不只是那雪上留着的马蹄印,也是诗人的心被掏空了。
“不见”和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精读细研
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十句却用来写景,试分析写景与送别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
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合作探究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这首七言古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对特殊环境的描绘,抒发了诗人雪中送友的深挚情感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
写作特色
在结构上,全诗开得好,收得好。起始四句诗写风雪是外景,接着四句诗描写军营中的内景,进而由内转向外,用两句诗写军营外的冰雪世界。前十句诗重点在咏雪。然后又由外转向内,写饯别宴席,再由内转向外,写送别时的情景,画面一个接着一个推出,如此大开大阖,奔腾跳跃,形成了本诗波澜起伏的意境。
结构清晰,章法严谨。
写作特色
诗人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诗歌再现了边塞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了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歌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内涵丰富,意境鲜明。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
咏雪
边塞奇丽雪景
将士苦寒生活
边地奇丽的风光
送别
瀚海愁云
雪中送友归京
雄浑悲壮的气氛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五从军征》,了解了汉朝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学习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领略了边塞地区壮美的雪景,感受了岑参与友人的离别之情。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和《山坡羊·潼关怀古》,接着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作者在公元1203年六月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题目解说
整体感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词牌名。
题目。
有所感慨。
晋蔡谟筑楼北固山上,称北固亭,原址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北临长江,又称北固亭。
1.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móu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神州:中原地区。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从古到今有多少兴亡之事呢?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奔流不息。
兴亡:兴盛与衰亡。 悠悠:连绵不尽的样子。
2.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整体感知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征战不休。
年少万兜鍪: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 坐断:占领,占据。
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与刘备。生儿子就应像孙权那样大有作为。
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吴书·吴主权》注引《吴历》)。仲谋,孙权的字。
整体感知
精读细研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叩天一问,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词中三问
一问:
悲
倒装句,神州何处?
精读细研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二问: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一问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叹
1.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登楼远望,不禁引发了千古兴亡之感。其中“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千古兴亡多少事”一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问答具有强烈的抒彩,而词人胸中翻滚的无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谁?
这里含有一个三国故事,你知道吗?
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和谁?
精读细研
“战未休”含义深刻, 实写史事,却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说一说:下阙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借对青年孙权英雄有为、不惧强敌的盛赞,讽刺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怯懦苟安,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偏安江南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精读细研
三问: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
赞
合作探究
词的下阕怀古,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
①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曹操较量,具有非凡的胆识。
②突出了孙权的盖世功绩。他“坐断东南”,不断征战,不断壮大,以弱胜强。
③讽谏南宋王朝。孙权所处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但他却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政权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流露出他对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写作特色
词人注意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如“生子当如孙仲谋”,借曹操之口,借古讽今,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借古讽今。
写作特色
词作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悲怆雄壮,有强烈的抒彩。意境高远,风格明快,同时做到了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结构新颖。
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上阕写景
望神州
北固楼
千古事
长江流
下阕怀古
万兜鍪
战未休
谁敌手
孙仲谋
感慨兴衰
赞美孙权
讽刺当朝
过零丁洋
知识备查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招勤王兵。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因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作者介绍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下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严词拒绝:“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liáo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自幼刻苦研读经书,方才取得出仕功名,武器兵源严重不足,奋力抗敌四年未停。
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
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1256年中进士第一名。
干戈:干和戈两种兵器,这里指战争。
寥落:冷清。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
四周星:四周年。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山河已支离破碎,像被狂风吹散的柳絮,自身同样安危不定,像被暴雨击打的浮萍。
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的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写此诗后不久,南宋流亡朝廷覆亡。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的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整体感知
2.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当年撤离,惶恐滩头曾述说南宋的惶恐;如今被俘,零丁洋里更忧叹朝廷的孤零。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境内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宋端宗景炎二年,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广东。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往今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壮烈捐躯,留赤诚之心彪炳青史。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这里指史册。
整体感知
精读细研
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首联描写环境,写了个人与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自己20岁时,由科举走上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精读细研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将国家危在旦夕和个人命运比喻成狂风中的柳絮和骤雨里的浮萍,写出了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比喻
比喻
精读细研
3.颈联巧借地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诗人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战事的心情,下句慨叹眼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一语双关
精读细研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人直抒胸臆,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明自己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意志和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崇高气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
……
合作探究
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过零丁洋》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回忆诗人一生坎坷不平的遭遇,抒发了诗人忧世之痛和舍生取义、为国家捐躯的豪情壮志。
写作特色
诗人选取了自己一生中几个关键的片段,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高度概括了个人的生平遭遇和国家局势,表达出诗人慷慨激昂、忠心耿耿的崇高气节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悲壮激昂,高度概括。
写作特色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诗人20岁时,通过科举考试出仕;二是在南宋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颔联写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朝廷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战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概括了诗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抒情和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叙事与抒情、言志融为一体。
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明经出仕 积极抗元
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对偶)
山河破碎 形势危急(比喻)
直抒胸臆 以死明志(主旨)
舍生取义
视死如归
山坡羊·潼关怀古
知识备查
张养浩(1270-1329) ,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作者介绍
文体知识
知识备查
元曲 盛行于元代。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元杂剧,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和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他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这首元曲就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时所作。
题目解说
曲牌名。
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意思是凭吊古代遗迹,追怀古人古事,抒发作者的情怀。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群峰众峦像在这里聚集,大浪巨涛像震怒了,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
聚:汇聚、聚集,用动词来表现群峰众多的样子。
怒:这里比喻气势强盛,不可阻遏。
整体感知
2.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山河表里:外面是华山,里面是黄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表,外。里,内。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唉!一朝兴起,老百姓受苦;一朝衰亡,老百姓仍受苦。
兴:兴盛,与下面的“亡”表示改朝换代。
整体感知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遥望西都我心潮起伏。令人伤心的是途径秦汉故地,万间宫殿都化作了泥土。
西都:长安。 躇踌: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秦汉经行处: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精讲细研
1.反复朗读课文,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一层:潼关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由地势险要转入怀古情思。
第三层:表达对百姓疾苦的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精讲细研
2.从用词和修辞的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精讲细研
山河表里潼关路。
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之处,黄河奔流其间,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可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作者下文的感慨。
精讲细研
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
2.“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写出了朝代由盛到衰的变化,其间必有无数悲戚的历史,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精讲细研
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兴,百姓苦”的原因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宫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发,民不聊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深刻而警策,揭示了一个历史规律:不论朝代“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精讲细研
5.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同情。
合作探究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怀古》均为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心中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通过作者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同情。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散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来抒怀,写出了作者的悲愤伤感之情,揭示出人民悲惨命运的根源所在,表达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色
全曲先写山、河、关、路,再回顾历史,最后才点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主题,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情由景生。
写作特色
在叙议中,先写潼关地势险要,引出历代战祸,并通过“望”和“伤心”引入自己的感慨:战祸之深,灾难之大,令万间宫殿“都做了土”。最后以警句的形式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历代王朝无论兴亡,最终受苦遭难的都是老百姓的残酷现实。鞭辟入里,精警异常,闪烁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吊古伤今,层层深入,揭示主题。
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潼关
山:峰峦如聚(视)
水:波涛如怒(听)
雄伟险要
兵家必争
怀古
望:西都
意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做了土
战争连连
改朝换代
主旨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人民疾苦
忧虑国计民生
(写景)
(抒情)
(议论)
课堂检测
(1)《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诗句: , 。表现家在人亡、孤独悲伤的诗句: , 。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诗句: , 。以花喻雪的诗句: , 。体现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 , 。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羹饭一时熟 不知饴阿谁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含蓄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的渴望的句子: 。看江水东流,发思古幽情的句子: ?
。 。
(4)《过零丁洋》中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句子: , 。一语双关,暗示诗人处境艰危的句子: ,
。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句子: , 。
课堂检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课堂检测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描写作者遥望古都长安看到的悲凉情景的句子: , 。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且点明主旨的句子:
; 。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课堂检测
A.诗歌开头两句就气势不凡,把塞外风雪的赫赫声威表现出来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形容北风的猛烈、强劲,连顽强的白草都吹折了,“八月飞雪”更表明了边地的酷寒。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巧妙地借助于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冰封雪飘草木凋零的北国严寒的世界变得春意盎然,仿佛令人体会到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馨,甚至充满了沁人心脾的芳香。
A
2.下列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现在人眼前的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冰雪世界,一个“凝”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转入写送别作铺垫。
D.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时间、地点及饯行原因。
【解析】B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并非夸张;C项,写出了诗人对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的是“愁”字而非“凝”字;D项,连举三种乐器,是为了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下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B
课堂检测
3.下列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课堂检测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D
4.下列对《过零丁洋》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拓展探究
拓展延伸
浣溪沙 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 蘸:沾染。
鞘:马鞭。 澹:恬静安然的样子。
拓展探究
秋日天空明净,远处水天相接,军营里红旗飘扬,不时传来阵阵马鞭声。
两首词都抒发了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及对中原故土和中原人民的思念之情;都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
1.请描绘上片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词与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拓展探究
拓展阅读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A. 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 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
C. 颈联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
D. 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的《竹里馆》的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拓展探究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2. 有人说“归雁入胡天”中的“归雁”是作者的自比,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拓展探究
【解析】由“归雁”一语可知,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同意的理由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作者漂泊不定的内心感受。不同意的理由:此句是实写,是作者所见。当然两个方面兼顾也可以。
课下作业
1.背诵这五首诗词。
2.感受诗中的意境,试着自己口头描述其中一首诗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