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二轮专题卷: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山东)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心理距离”说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最早把“心理距离”作为一种美学原理提出来的是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1912年他提出了完整的“心理距离”说。布洛所规定的“心理距离”的概念,是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布洛所说的 “距离”,不是实际的时空距离,而是一种比喻意义上使用的“距离”。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而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能够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另是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经。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刘长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燮)。在这些诗人的眼中,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由此可知,“心理距离”作为审美的一个因素,“有如强烈的亮光一闪而过,照得那些本来也许是最平常、最熟悉的物体在人们眼前突然变得光耀夺目”(布洛语)。
“心理距离”说的核心是强调审美体验的无关功利的性质。在布洛看来,事物有两面,一面是“正常视象”,另一面是“异常视象”。所谓“正常视象”的一面,是指事物的与人的功利欲望相关的一面;所谓“异常视象”,即事物的与人的功利欲望无关的一面。在一般的情况下,事物的“正常视象”这一面是“具有最强的实际吸引力的一面”,因此我们的心总是倾向这一面,总是被事物的功利欲望所羁绊而见不到事物的美。例如我们对一条极为熟悉的街道,是很难领略它的“异常视象 ”(即美的形象)的一面的。我们一进入这条街道,就急匆匆走进冷饮店,转入副食店,在百货商店的货架前搜寻,在粮店里排队,走出店门,进入家门,我们既不留心那洁净的街道,也不去理会那整齐的楼房……我们总是无法超脱与我们个人的需要和目的相关的“正常视象”,因为我们无法把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街道摆到一定的距离之外去观照。倒是一个从外地来观光的陌生人,他来到这条街道,并不去关心什么冷饮店、副食店、百货店、粮店,即摒弃了街道的与人的功利欲望相关的实际的一面,为它街面整齐的楼房、洁净的道路、窗台上摆的花、蓝天上飞的鸽所倾倒,一下子就发现了它的具有美的特性的“异常视象”这一面。因为这个陌生人的心不为事物的功利欲望所牵累,能够把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之外去观照,因而能够发现事物的美。由此可知,审美心理距离的获得是以审美主体的摒弃功利欲望为条件的。布洛强调说:“距离所造成的变化,可以说,——开始就是由于使现象超脱了我们个人需要和目的牵涉而造成的——总之,正如人们常说的,是由于‘客观地 ’看待现象而造成的。”?
6.下列不属于作者产生了“心理距离”的一项是??? (??? )
A.“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B.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
C.我们一进入街道,就急匆匆走进冷饮店,转入副食店,在百货商店的货架前搜寻,在粮店里排队,走出店门,进入家门,我们既不留心那洁净的街道,也不去理会那整齐的楼房……
D.那些本来也许是最平常、最熟悉的物体在人们眼前突然变得光耀夺目。
7.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对一条极为熟悉的街道,很难领略它的“异常视象 ”(即美的形象)的一面,是因为我们产生了审美疲劳。
B.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能够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
C.“心理距离”是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之间插入一段距离。
D.在一般的情况下,事物的“正常视象”是不美的一面,事物的“异常现象”才是美的一面。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布洛所规定的“心理距离”的概念,是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拉开一段距离去看世界。
B.我们一进入街道,就急匆匆走进冷饮店,转入副食店,在百货商店的货架前搜寻,在粮店里排队,走出店门,进入家门,我们既不留心那洁净的街道,也不去理会那整齐的楼房,是因为我们把自己摆到的距离太小。
C.审美心理距离的获得是以审美主体的摒弃功利欲望为条件的。
D.在诗人的眼中,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获得了美的意味。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8题
何为国学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涵盖了哲学、宗教、政治学、军事学、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一万三千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料积累的丰富,理论和方法的成熟,国学古为今用的任务可能还会不断有所调整和发展变化,在重建国学的过程中出现认识分歧和“百家争鸣”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把包括古典文献、出土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祖先的丰厚馈赠保护好,保存下来,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与合理利用,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学者建议暂时不要用“国学”的概念,因为它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内涵笼统、模糊而且外延边界不清。
B.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从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的角度界定的,也是多数学者所达成的共识。
C.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D.作者认为,国学是个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它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和、总称。
7.下列说法不属于“国学内涵丰富”的内容的一项是
A.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既可以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也可以是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
B.国学内容宏博,仅《四库全书总目》的“子部”就分为十四类,涵盖了哲学、宗教、政治学、军事学、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C.《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了一万三千余种历代中医古籍,因此说国学是“一座山”,没有任何夸张。
D.因为在学术内涵方面,国学和现代学科体系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因此国学与文、史、哲是并列的一级学科。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它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就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它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等。
D.对于国学,我们正确的态度是既要心存敬意,又要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与合理利用,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囧”之文化考
“囧”从2008年开始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囧”被形容
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
“囧”在网络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念成一个英文单词,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在日文中原本的意义是“失意体前屈”,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的是脚。日本人最初在网络上,例如在电子邮件、IRC聊天室以及即时通讯软件中广泛
使用这个符号,来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
中国台湾地区的网民受到Orz的启发,用“囧”替换掉了“O”,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写作“囧rz”。
“囧”字本意是光明,它从字典里复活,被赋予的新意是: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要理解这一点很容易,如果把“囧”字看成是一张人脸,那么“八”就是两道因悲伤和沮丧而下垂的眉毛,“口”则是张口结舌的那个口。当一个人说“我很囧”时,可以想象他的那副表情完全和“囧”一样。而“囧”字的发音和“窘”完全一致,简直再完美不过。
网络代表了新技术和新文化,在这个平台上每天都在催生新事物,也伴随着旧事物的消亡。新潮的网友们把古老的汉字翻出来,赋予新鲜的含义,让人看到古老和现代的巧妙对比。然而,这件事最妙的地方还不止于此。“囧”字的构成在中文造字法里属于象形,它很像是古代的窗户,“八”和“口”构成了雕花的窗棂。有窗就有亮,引申而来就变成了光明的意思。而现代网民在使用“囧”字的时候,居然也是用了和古人一样的方法,也是采取“象形”,不过把窗子变成了人脸。为什么很多人不分代际,都能迅速接受这个字的网络新含义?因为他们接受的不是某种从天而降的新发明新创造,而是欣喜地看到古老的造字法有了新的应用;同时,又因为传统文化自身的力量,迅速接受了这种新鲜的诠释。由此可见汉字的字形只是外壳,它的内核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当汉字出现之后,中国人习惯了文字和形象之间的直接关联。所以,尽管时光流逝,“囧”字已经几乎被人们完全遗忘,但是一旦有机会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又可以恢复鲜活的生命力。想到后人和祖先在用相同的方式造字,一定有什么东西是所有中国人共通的,它不随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而消亡,所有中国人可以
凭借它而彼此相认,永不相忘。
汉语之所以始终有鲜活的生命力,是因为人民始终在参与这个游戏,并且在这个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许一段时间之后,《新华字典》里会增加一条新的解释。而我们的后人在一千年后翻出这个字,他们能感受到我们现在的感受。想到那么久以后汉语还依然存在,让人觉得很宽慰;想到自己早已不在,让人觉得非常之囧。
6.下列选项中关于“囧”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囧”字是目前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之一。
B.“囧”字最初来自日本,在使用的过程中,发展成为一种网络象形文字。
C.“囧”字被网民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从这个字可以想象出人的表情。
D.“囧”在中文造字法里属于象形,其形状像古代的窗户,有窗就有亮,引申为光明之义。
7.下列不属于“囧”被网民迅速接受并使用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代表新技术、新文化的网络催生了新事物。
B.古老的象形造字法使“囧”具有了新的含义。
C.传统文化自身的力量接受了新义的诠释。
D.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心理可以彼此产生文化认同。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台湾地区网民把日文“Orz”替换为“囧rz”,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
B.现代网民表达“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时使用的“囧”字,也是采取“象 形”,不过把窗子变成了人脸。
C.因为网民参与了“囧”字的造字游戏,并且在这个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
力,才使得汉语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D.“囧”在网络中的应用,或许会使《新华字典》增加一条新的解释,后人使用新的含义的时候,也会感受到我们现在的感受。
四、(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化在乡村走失……
相对于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乡村是寂寞与单调的。文化在城市里根深叶茂,精彩纷呈,丰富多样。代表休闲娱乐一脉的茶楼、迪吧、酒吧等充盈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制造了城市灯红酒绿的不夜城景观,繁华与喧嚣与之俱来;电影城、戏剧院、书店、健身房等高雅的文化消费场所,给城市带来尊贵与典雅。丰富的文化大餐,让都市各色人等各得其所,自得其乐。然而,那些散落于山野的村落,由于人居分散,文化显得相当低落。这不是文化的过错,是文化在乡村的走失。
由于乡村的自身局限,文化在这里本就很弱势。广大的农民朋友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经济条件差,他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白天只能听听大自然中的天籁之音,夜晚睁着惺忪的睡眼望着电视里陌生的消闲娱乐节目,既不感兴趣也弄不明白。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大批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农民,纷纷涌入城市,成为打工一族,乡村留守着老弱妇幼。这些孤独的守望者,文化知识严重不足,他们无力担当乡村和谐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承者的重任,广阔农村有成为新的文化荒野之忧。
乡村文化本可以更加红火。农村人口大量集聚乡野,他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要,发掘了很多的传统戏剧,譬如皮影戏、梆子戏、川剧等,农民们还自编自演乡村话剧。还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城市电影队、戏剧团送电影和戏剧下乡。每每这些文化大餐登场,人们就像过年过节一样兴奋。文化能凝聚人心,振奋精神,让人们过得快乐,让社会获得安宁。许多农村老人虽然识字不多,看得多了,听得多了,能一折一折地哼唱出来。戏剧团一走,乡村就成了他们的舞台,他们就成为乡村的明星。
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听众,也需参与者。一个没有文化消费的乡村是没有生气的。现在的乡村,人员大量外出,家家院落荒芜,整个村落,白天寂静无声,夜晚偶或有三二声犬吠,听不到大人的吆喝,听不到小孩的欢笑,像一个沉寂的世界。在一个如此冷清的世界,如何建设乡村的和谐文化呢?也许有人会说,你是不是说得太严重了,现在农村不是实行了村村通吗?农民家中不是有电视看了吗?他们不应当缺文化消费了。是的,大部分乡村都有电视可看了,可是那些以娱乐都市人为主体的娱乐快餐,能解乡亲们的文化之渴吗?他们如何能跟上都市里娱乐一族的节奏?而且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无法投入其中,一种无法自我参与的文化消费,你能让他们快乐起来吗?何况,如此单调的文化消费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吗?
如今的现实是文化人才流失, 传承无着。而城里的戏剧团、电影队也不下乡了,城里开展的“三下乡”活动,毕竟有限,乡村已成文化的被忽略或冷落的地带,这是乡村文化之忧。当下,强调和谐社会建设,那么,乡村文化应该是其中应有之义。乡村不应是一块被忽视的地方,它急需文化的滋润,而文化的滋润不能单靠农民自身。无疑,没有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文化建设。农村需要休闲的文化消费,同样农村也需要高雅的文化来提升品位。这就要求城市的文化消费向农村无私地延伸。
如何让乡村的文化建设跟上城市步伐,这是各级政府和城市文化人都要思考和付诸行动的所在。(选自2009年7月2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各项不属于乡村文化走失的原因的一项是???????????????? (??? )
? ???A.大量有文化的青年农民涌入城市,乡村的留守者文化知识严重不足。
? ???B.村落分散,人口散居,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村文化积淀不够丰厚。
? ?? C.城里开展的“三下乡”活动有限,乡村已成文化的被忽略或冷落的地带。
? ???D.广大农村经济落后,广大农民随遇而安,不愿意接受教育,文化水平低。
7.下列各项不属于建设乡村和谐文化的有效措施的一项是??????? (??? )
? ???? A.鼓励农民发掘乡村传统戏剧资源,自编自演乡村话剧等。
? ???? B.定期或不定期的城市电影队、戏剧团送电影和戏剧下乡。
? ???? C.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减少进城务工人员数量。
? ???? D.电视等媒体多关注农村生活,多开办贴近农民生活、农民易懂易接受的文化节目。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A.只要留住有文化的年轻人,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和谐乡村文化的目标。
? ??B.电视里的娱乐节目大多是农民无法参与的,并不能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
??? C.时下实行的“村村通”工程已经完全满足了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
? ? D.农村的文化消费以休闲为主要格调,有没有高雅的文化元素对农村来说无关紧要。
参考答案
一、6.C(C项不是产生了心理距离)
7.B(A项“审美疲劳”曲解,应是“被事物的功利欲望所羁绊而见不到事物的美”;C项“心理距离”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D项对“正常现象”和“异常现象”理解有误)
8.C(A“拉开一段距离”理解有误;B“把自己摆到得距离太小”不当;D是因为“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才具有美感的)
二、6. C.(缺少“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7.D(对照原文可知,国学与文、史、哲不是同一级别的学科)
8.B(“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且《隋书·经籍志》只是形成分类法的雏形,只有到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时才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答题建模:1.阅读第一遍,边读边画,画出重要的词语、句子,特别是中心句、段首句、理性的句子和不明白的句子。2.阅读题干,确定阅读材料区间。3.分条与原文对照,辨别句子内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不同点要特意关注。)
三、 6.B 7.A 8.C
四、6.D(此项说法在文中缺乏根据)
7.(影响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是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人的流失,并不是所有的进城务工人员)
8.B(A项,说法太绝对,文中说“乡村不应是一块被忽视的地方,它急需文化的滋润,而文化的滋润不能单靠农民自身”;C项,说法太绝对,“村村通工程”只是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实际上对乡村文化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D项,原文说“农村需要休闲的文化消费,同样农村也需要高雅的文化来提升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