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二轮专题卷: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重庆)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对称性破缺”让我们存在
①10月7日,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三名科学家因为在“对称性破缺”研究中做出的贡献而获奖。他们是美籍日裔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在此之前。诺贝尔奖已经有四次都颁给了破缺领域。
②尽管“对称性破缺”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对称”却是人们所熟知的现象。一片雪花具有对称的结构,而且从镜子里看去和在镜子外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区别。类似的现象在粒子物理学中叫做 “镜像对称”。此外还有两种对称,分别是“电荷对称”和“时间对称”,前者指的是粒子和反粒子虽然带电情况相反,性质却相同。如果有一个小球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弹来弹去,旁边有一个摄影师把它录下来,然后不管录像带是正着放还是倒着放,不告诉你的话你从画面上是区别不出来两种放法的,这就是“时间对称”。当然,这个概念针对的是微观世界中粒子的性质。
③当物理学家考察微观世界的时候,他们发现很多时候,这些对称性都是破缺的。最早在对称性破缺领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是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发现镜像对称在四种基本力之一的弱相互作用中是破缺的,由此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奖。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克罗宁和菲奇发现有一种粒子不遵守电荷对称,他们于198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年前后,南部阳一郎开始研究对称性破缺,并提出了“亚原子物理中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他提出的这一机制可能会解答一个令人迷惑的问题:物质的质量从何而来?
④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的基本粒子以及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中的三种都被纳入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但“标准模型”无法回答物质的质量是从哪里来的。而且,奇怪的是,粒子与粒子之间的质量差别还非常巨大,有的粒子很重,而光子却没有质量。
⑤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在南部阳一郎之后提出了一种解释,现在被寄予厚望。我们先来打一个形象的比方:如果把一支铅笔笔尖朝下竖立在圆桌中心,那么,铅笔和圆桌沿铅笔的中轴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但这样状态的铅笔是不稳定的,它一旦倒下,这种对称性就丧失了。不过,这样一来,这支铅笔的状态就稳定了——它没有办法再向哪里倒了,它已经达到了能量最低的状态。
⑥在宇宙诞生的时刻,希格斯提出的理论中的“希格斯场”是完美对称的(就像那支竖立的铅笔),所有的粒子都没有质量。但希格斯场是不稳定的,它在宇宙早期的时候失去能量了,这些能量被粒子们接收,哪种粒子接受到的能量多,哪种粒子就重一些。“希格斯场”理论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希格斯玻色子也正是不久前启动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要寻找的目标之一。“标准模型”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现在唯有希格斯玻色子尚未被发现,诺贝尔奖也许在不远的未来等待着希格斯。
⑦如果说南部阳一郎可能帮助解释了物质为何有质量的话,那么小林诚和益川敏英的工作则可能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至今还存在。观测表明,我们这个宇宙是物质为主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宇宙中的反物质远少于物质?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答案,但对称性破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⑧物理学理论显示,宇宙创生之时,应有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制造出来,二者相遇便会湮灭,化为能量。但果真如此的话,我们所看到的星系、恒星,包括我们自身便都不会存在,我们的存在说明宇宙早期物质和反物质的对称被打破了。1973年,小林诚和益川敏英提出“小林——益川理论”.认为造成宇宙中粒子多于反粒子的原因是夸克的反应衰变速率不同。他们还预言了存在6种夸克。这些夸克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陆续被物理实验所证实。 ’ .
⑨现在,物理学家相信,宇宙每产生100亿个反物质粒子的同时,就有一个额外物质粒子的偏离,正是这样的偏离导致的对称性破缺才使得我们今天的宇宙得以存活,使我们得以存在。
5.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粒子物理学研究对象的一组是 ( )
A.一片雪花具有对称的结构,从镜子里看和在镜子外看没有什么区别。
B.播放一个小球在密闭的容器里弹来弹去的录像,从画面上无从判别是正着放还是倒着放。
C.粒子和反粒子虽然带电情况相反,性质却相同。
D.一支铅笔笔尖朝下竖立在圆桌中心,则铅笔和圆桌沿铅笔的中轴在各个方向上都对称。
6.下面的说法,与原文文意不吻合的一项是 ( )
A.“小林一—益川理论”解释了宇宙中粒子多于反粒子的原因,他们二人预言的6种夸克,也陆续被物理实验证实其存在的真实性。
B.“铅笔实验”表明:对称状态往往是不稳定的状态;丧失对称性,同时降低能量,才能获得稳定。
C.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认为,粒子与粒子之间的质量差异源于它们宇宙早期接受能量的多少。
D.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发现了镜像对称在弱相互作用中的破缺,而南部阳一郎据此提出了“亚原子物理中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
7.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物理学家们多次因为在破缺领域的研究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奖,这表明在粒子物理学的“三个对称”领域,极有可能都存在对称破缺现象。
B.“对称性破缺”是粒子物理学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旦解开了它的奥秘,我们就能完整地回答为什么宇宙中反物质远远少于物质的问题。
C.大型强子对撞机(IMC)如果能寻找到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就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这表明物理学家们的预言非常需要获得物理实验的证明。
D.如果宇宙中产生的粒子具有严格对称的性质而不存在破缺,我们今天的世界就将不复存在;因此,我们这个宇宙的存在其实十分偶然和幸运。
二、(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吃素”拯救世界
自35亿年前生命诞生以来,地球生物已经经历了5次大灭绝,恐龙灭绝就是第5次。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地质学教授沙南·彼得斯,通过在美洲540个地方收集岩石,并分析海平面升降情况从而得出结论:海平面升降引发气候变化导致恐龙灭绝。
科学家通过对鸟类、蝴蝶以及野生花草类物种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强力证据,表明地球正处在第六次大规模物种灭绝的边缘。沙南·彼得斯根据获得的一些数据的研究发现,野生动物行为和数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中,至少有95%是因全球变暖造成的。
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却消耗着巨大的地球资源,人类对地球的污染也是前所未有。数据表明,畜牧业对地球资源的破坏巨大。
养一头牛所需的用水量可供一艘驱逐舰浮起;用来制造和运输牲畜所需的能源是植物的10倍多;为了让人吃1磅动物蛋白质,必须给动物吃21磅植物蛋白质;美国谷物的90%用于喂养动物;自1960年开始,为了替牛开辟牧场,中美洲就有25%的雨林被烧光;全世界可耕地的33%被用于种植饲料作物……
同时,我们必须知道:每生产1公斤肉类,就会排放出36.4公斤的二氧化碳,所消耗的能源,可以让一个100瓦的白炽灯泡连续亮3个星期;动物排泄物产生的氧化亚氮比交通工具多296倍;全球造成酸雨氨的排放几乎三分之二是来自牲畜;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牲畜比汽车多18%;一氧化二氮排放的65%来自牲畜,它的暖化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96倍;吃一块牛排对地球变暖的影响,相当于一辆小车行驶两英里的热量;家畜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气体,包括运送、喂食、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温室气体,约占整体温室效应气体的80%……
美国科学家最新数据表明,北极的冰层将在2012年夏天前完全融化,人类将面临生存威胁。气候暖化将引发暴雨、暴雪、洪水、飓风、干旱、酷热、酷寒、地震、火山喷发、海底滑坡等气候灾难。英国开放大学的卡莉·史蒂文斯说:“这就如同人们不断地从墙上拆砖头,然后总有一天整个墙会坍塌。”
近年来,全球发生的各种极端的天气、地质灾难已经向人类发出了严重的警报。疲惫的地球已不能够平衡我们的破坏,如果不停止破坏地球,那么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将会上演。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因人类而起,同时,人类也位列此次灭绝之中。
我们还有希望,但是时间非常紧迫。世界顶尖气候专家、美国宇航局首席气候科学家詹姆士·韩森博士表示:“我们虽已过了转折点,但我们还未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我们还能扭转大局,但必须立刻改变,采取行动。我们真的没有时间了,我们真的必须在这几年赶快采取行动,这样我们才会踏上不同的道路。”
吃素可以拯救世界。以美国一般的饮食标准来看,一个人吃全素一年可减少1.5吨的温室气体排放;世界上多一个素食者,便会拯救43头猪、1100多只鸡、8只羊、11头牛和千万只鱼虾;养活一个素食者,仅需六分之一英亩的农地;一个荤食者则需要三英亩以上;所有荷兰人如果每周有一天不吃肉,就可达到荷兰政府一年所减少的碳排放量目标;南美洲有四亿公顷的黄豆作物是种给牲畜吃的,如果直接给人类食用,只需两千五百万公顷,即可满足全世界所需;同一块10公顷的土地,可以养活:61个吃大豆的人,或者24个吃小麦的人,如果是畜牧的话,只能喂养1个吃牛肉的人或2个吃羊肉的人。
同时,著名生物学家柯林·坎贝尔教授,做了一项样本涉及中国24个省,有关膳食、生活方式与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调查——《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他指出一个许多人都不愿面对的健康真相,那就是:世人认为最营养、最优质的食物——奶、蛋、肉类,却是史上最强、最有效率的健康杀手!他说:“在饮食问题上,中国不应重蹈美国覆辙,为了健康,让我们多吃植物吧。”
5. 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吃素’拯救世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海平面升降引发气候变化导致恐龙灭绝。
B.畜牧业对地球资源的破坏巨大。
C.家畜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气体,约占整体温室效应气体的80%。
D.一个人吃全素一年可减少1.5吨的温室气体排放。
6. 下列各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沙南·彼得斯、卡莉·史蒂文斯、柯林·坎贝尔这几人的观点如出一辙。
B.生产肉类对地球气候影响巨大,制造一块牛排所产生的热量就相当于一辆小车行驶两英里的热量。
C.全球发生的各种极端的天气、地质灾难都与气候变暖有关,这已经向人类发出了严重的警报。
D.南美洲有四亿公顷的黄豆作物是种给牲畜吃的,如果直接给人类食用,可满足全世界人对于农作物食用的需要。
7.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沙南·彼得斯的研究发现,恐龙的灭绝应该是与全球变暖有很大的关系。
B.一氧化二氮的暖化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96倍,减少温室气体的首要任务是减少一氧化二氮的排放。
C.养活一个素食者,仅需六分之一英亩的农地,一个荤食者则需要三英亩以上,如果素食者大量增多,全世界的耕地面积将会大幅度增加。
D.根据柯林·坎贝尔教授《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来看,中国人现在也普遍认为奶、蛋、肉类是最营养、最优质的食物,这有重蹈美国覆辙的危险。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徐迅雷
200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70周年。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这是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遗言,非常精确地说明了今天的纪念意义。
今天,一些空乏的口号式发泄,又翻卷起来,颇有些“四海翻腾云水怒”的味道,比如网民的“铭记三十万,谢绝日本人”、“抵制日货”、“日本人真不是东西”等等。把70年前战犯所犯下的罪行,拿今天的“日本”“日本人”来“替罪”,犹如“先人犯罪、孙辈罚跪”。这多么荒谬。今日日本人当中也有右翼和极右翼,但我们一些狭隘民族主义者,根本就不知道哪个是右翼分子,不区分右翼与其他日本人的不同,就像不区分今天日本百姓与过去日本侵略军的不同一样。
一万次发泄抵不上一次证据的发现。我们需要的是精准的研究,而不是空乏的口号。
73岁的张宪文,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是厚大的《中国抗日战争史》一书主编,他还担负着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重任大责。史料先后已出版了两批,共55卷,3000万字,这是南京学界数十位学者共同参与、历时7年完成的一项庞大工程,是在调查了中国、日本、美国、德国、丹麦等国家的历史史料后的血汗结晶。大屠杀证据的发掘研究,是认识历史真相的过程;我们就应该做这样扎实的具体的工作,而不是泛泛地光顾着说“30万”的数字。
没有具体的、扎实的证据,就难以真正教育他人、启发自己。“我们最终会出到第80卷,收集到的证据、史料越来越多。”张宪文说,“我就不信,把这些书摆到日本首相的办公桌上,他还不承认南京大屠杀?”我想,“第80卷”不该是“最终”,今后要一直研究发掘下去:“日本首相”也要区别这个那个,有的首相根本就不会“不承认南京大屠杀”。
历史不是木乃伊。今天要挖掘的是历史“木乃伊”,而不是不做具体的史料搜集研究工作。只会漫天发泄;否则,我们自己就会成为活着的“木乃伊”。对于当今日本右翼的行动,我们应该以行动对行动、用证据对谎言。右翼导演水岛悟,最近弄了部电影《南京真相》(The Truth of Naming),号称自己对1937年日本军队占领南京的历史进行了“彻底的研究”。他得出一个“非常准确”的遇难者数字:零。对于水岛悟的这一切,你痛骂“日本人真不是东西”有用吗?
记住仇恨是容易的,而记住历史却很难。在新开张的餐馆门口挂个虚张声势的“日本人不得入内”是容易的,让你去搜集发掘验证一条具体的日军屠杀证据却迈不动腿了。理性的战争史观,是将战争的责任锁定在具体的战犯身上;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却是以空洞的国家名称作为发泄对象。遥想当年,梅汝璈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东京审判。历时两年半,在“坚持死刑处罚”等关键问题上,做了大量细致艰苦的工作,最终在法官表决中,以1票之差赢得“坚持死刑”,从而使东条英机等7名战犯被判处绞刑。如果不是在“证据与法理”上面进行大量扎实具体的工作,只晓得空喊口号、发泄情绪、表达仇恨,会有这样的结果吗?
不区分具体的对象,煽动莫名其妙的仇恨,这属于一种“爱国贼”,以为自己是爱国,其实把自己祖国的老脸都丢光了。狭隘民族主义者,本质上就是通过损害他人的“手段”,达到最终自残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害人害己”。这许多年来,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蔓延。这是怎么纵容出来的?值得我们理性地反思。
记住历史,是为了将来不让悲惨的历史重演,是为了现在避免怒火中烧自焚、焚他。如果只记住仇恨.悲惨历史就有重新发生的可能。“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经历过南京大屠杀苦难的李秀英老人都有这样睿智的认识,相比之下.今天的我们真应该感到汗颜。在当今的和平时代,要温和、理性、开放的爱国主义,还是要狂热、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是国家的选择,是民族的选择,也是个人的选择。
5.对第五段中三个加点的“木乃伊”在文中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历史不是木乃伊”与“今天要挖掘的历史‘木乃伊’”相同。
B.“历史不是木乃伊”与“我们自己就会成为活着的‘木乃伊’”相同。
C.“今天要挖掘的是历史‘木乃伊’”与“我们自己就会成为活着的‘木乃伊’”相同。
D.全不相同。
6.对文中所有事例的目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列举“谢绝日本人”“抵制日货”“日本人真不是东西”等“先人犯罪,孙辈罚跪”的现象,为了说明盲目的仇恨是根本不区分对待历史与现实的狭隘民族主义的泛滥。
B.列举张宪文编辑史书的事例,说明空泛的口号是无用的,扎实有力的史实才能教育他人,启发自己,才是反击日本右翼分子的有力武器。
C.举水岛悟所拍电影的事例,意在说明谎言是需要行动来戳穿的,而那些空洞的言论在别人精心编造的谎言前毫无用处的。
D.举梅汝璈的事例说明理性的战争史观,是将战争的责任锁定在具体的战犯身上;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却是空洞的国家名称作发泄对象。
7.通读全文,对“记住历史,不要记仇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味空喊“铭记三十万,谢绝日本人”“抵制日货”、“日本人真不是东西”等口号,是一种狭隘民族主义的情绪发泄,是记住了仇恨,而不是记住了历史。
B.了解那段历史,了解那场战争发生的原因及造成的灾难,就是为了将来不让悲惨的历史重演。
C.在今天,正确的民族主义应当是区别对待历史与现实,区别对待日本人民与极少数日本右翼分子,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两国关系,着眼于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发展两国关系。
D.记住历史就是应当记住那段历史,以那段历史为耻,警钟长鸣,时刻提防日本的再次入侵。
四、(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称呼的无穷韵昧
叶延滨
最简化的代称是这个国家刚刚建立的时候,都叫 “同志”。需要的时候再加上前面的定语。可加上职业:解放军同志、服务员同志、司机同志。可标明性别:男同志、女同志、妇女同志们,后面的全称常在开会时用。可表明老幼:老同志、小同志。老同志一般有专指,指资历较老的老干部,小同志一般也不乱用,大多从老资格的革命家们的口中说出,有另一种亲切。
我知道后来两种人不能叫“同志”,一是右派,大多直呼其名,但也有例外,叫先生。上中学时,学校里当了右派的老师,不叫老师,就叫先生。在那时,大概以此表明这个人与旧社会有某种关系,叫起来也就有了回到旧社会的感觉。我读初中时,一个刚从大学分到学校的历史老师,高高瘦瘦的年轻人,学校让我们叫他“何先生”,听起来好像他是“五四运动”中的一员,因为他第一课就讲“五四运动”。不能叫同志的第二类人是犯人,犯人不能把管教人员喊成同志。我一个同学,“文革”中蹲了两年班房,他告诉我在里边称管教为“政府”。见了面喊:“报告政府!”听完训说:“谢谢政府!”牢房里“张政府”和“李政府”地叫,现在回想起来这叫法的毛病不小。好像现在不能这样叫了。
“文革”期间,阶级觉悟都高,不仅犯人不准乱叫同志,大街上陌生人打招呼,也不轻易叫同志,叫师傅的多,显得客气,又不涉及立场。当时我还是个中学生,听见一些口号,总是弄不明白。比方说伟大领袖说“敢把皇帝拉下马”,我就没想明白:“早没有皇帝了啊?要有的话,皇帝是……”后来又说,要警惕睡在身边的赫鲁晓夫,我也没想明白:“睡在身边的只能是老婆,怎么会是个男人呢?”后来才知道,皇帝是代称,专指另一位领导,赫鲁晓夫也是代称,与睡觉没有关系。
“文革”时期是个代称漫天飞的年代,各类代称可以成立一个研究所来专题研究。比方说领导层的就有:黑帮分子、黑线人物、走资派、三结合对象、军代表、工宣队……说群众的有:红五类、黑五类、保皇派、可教子女、摘帽右派、三种人、变色龙、小爬虫……说事情的有:三支两军、大串联、二月逆流、九一三事件、五一六通知……就连报刊上发表文章的大笔杆们也不用真名实姓:梁效、石一歌、齐卫东之流满天飞,明白者知道是在抬轿吹喇叭,老百姓不知道是哪个文人坏了良心。我想,还是趁经历过这场浩劫的人还活着,把这些代称后的事情弄明白,否则,再过些年头,这些代称所标示的“文革”会成为一个历史大迷宫。不是我多虑,最近关于梁效的说法,关于石一歌的说法,
都让人惊讶;而一些出自年轻学者之手的文章,文风酷似“文革”中红卫兵小报文章,又让人愕然。
走出“文革”阴影,中国人的代称也有了很大改变,更生动,更世俗,也更多样了。
男人先是不叫同志叫先生了,先生变成老板,老板变成老总,老总成了款爷,这是以金钱为坐标。女人不再女同志了,大点的叫大姐,能干点的叫女强人,女强人变成富婆,富婆是指她的钱多,不是岁数大;岁数小的叫小姐,小姐和大款在一起叫小蜜,有的小姐让警察请进局子,于是小姐成了另类代称。除了以钱为坐标,还有事业和行业代称、集团代称也都流行起来,电视人、广告人、四通人、联想人、股民、网民、网虫、穴头、枪手……每种代称里,都有着新人类的新故事。
中国人真智慧,能用最简洁的代称,点染出世事沧桑、风云际会。这是中国文字丰富表现力的证明。就连那些
已经成了别国公民或拿上他国护照者,开口也不说自己是“某某国的华裔”,而是说“我有颗中国心”。这样的代称:“中国心”,多得体。
(选自《工人日报))2009年11月13日)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建国初期,人们互称“同志”,一是有共同的理想追求,二是“同志”叫起来亲切。
B.文革期间,由于特定的时代原因,人们在称谓上十分谨慎,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叫“同志”的。
C.“文革”后,中国人的代称更生动,更世俗,也更多样了。每种代称里,都有不同的内涵与不同的故事。
D.“中国心”成为代称,不仅得体,而且反映出海外华裔的赤子之心。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起名的问题上,中国人真聪明,能用最简洁的代称,反映时代。
B.中国人的智慧,是用最简洁的代称,渲染出社会、时代的文化底蕴。
C.中国人的智慧,在文字表现力方面就有很好的体现,有如简洁的代称,就能显现出世事沧桑,风云际会。
D.要了解中国社会世事沧桑,风云际会,只能从最简洁的代称入手,因为它反映出中国人的真智慧。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有时,要在“同志”这一称呼前面加上恰当的定语,由此可见,中国人的交际非常注意场合。
B.犯人称管教为“政府”,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特定社会现象,有着明显的政治色彩。
C.从“文革”可以看出,政治敏感时期的称呼要比政治非敏感时期的意义难懂得多。
D.电视人、广告人、四通人、联想人,这些称呼,是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出现的结果。
附答案
一5.C(只有C项直接描绘了关于基本粒子的性质,其他三项都是用生活现象打比方来解释了粒子物理学的相关概念。)
6.D(原文中并没有说南部阳一郎是依据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发现而提出自己理论的。)
7.B(原文第⑧段说“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答案,但对称性破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因此不能说“对称性破缺”能给出问题的全部答案。)
二5. A (A项作者想说明气候对物种有巨大影响,但无法证明海平面的升降与肉食有关。)
6. B (A项前两人的观点针对气候问题,而柯林·坎贝尔的观点针对人体健康;C项“都”字绝对化了;D项不应是“满足全世界人对于农作物食用的需要”而是“满足全世界人对于黄豆作物的食用需要”。)
7. D (A项原文只是说于“气候变化”有关,不一定是与“变暖”有关;B项暖化能力强不能说明含量高,无法推出“首要任务”;C项“全世界的耕地面积将会大幅度增加”这一结论无法推出,也不符合事实。)
三5.D (第一个“木乃伊”:这里指空泛的历史概念或名词。第二个“木乃伊”:指经历时间长河而保存下来的历史见证。第三个“木乃伊”:指只知道一些空泛的历史名称或事件名,而不知具体内容与史实的人)
6.D (D项要认真看原文,原文举例的目的在于梅汝璈的事说明扎实具体的工作胜过一切空的口号,证据的支持才是重要的)
7.D (D项属于无中生有)
四5.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A项信息无法从文中获得,属无中生有。根据“阶级觉悟都高,不仅犯人不准乱叫同志,大街上陌生人打招呼,也不轻易叫同志”可知B项正确。根据五、六两段,可知C项正确。D项可由文章最后一句判断正确。
6.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A项只解释了“中国人真智慧,能用最简洁的代称”的含意,不全面。B项“中国人的智慧,是用最简洁的代称……”属于故意混淆概念。D项强加因果关系。
7.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C项“意义难懂得多”表述错误,文中无此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