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生物与环境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要求是: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举例说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阐明种群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非生物因素对整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生物因素对整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综合性。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包括影响数量变化的因素和种群研究的应用。教师中间讲解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以及种群研究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面的应用。本课的教学应以丰富的实例为载体,在情境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教育。
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北方原野的图片,展示问题探讨中的资料,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阅读资料中的古诗。
教师活动:展示相关图片,讲述北方原野一年四季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课本中的问题。
教师活动:讲解以上问题,讲解要点为:
1.导致这些植物种群数量出现季节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有阳光、温度、湿度等。
2.春夏时节植物种群密度越来越高,当地动物有了更多的食物来源,出生率升高,死亡丰降低,同时食物来源丰富,动物间的竞争程度减小也降低了死亡率。秋冬时节则相反, 植物种群密度降低,动物食物匮乏,动物种群会出现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的现象。
教师活动:就像刚才讲的原野一年四季的变化一样,其他种群的数量也处于在不断变动中的。上节课讲到了种群数量的波动,那么引起数量波动的因素是什么?下面来学习非生物因素。
2.新课讲授
一、非生物因素
教师活动:展示人工树林的少量图片,带领学生阅读课本13页思考·讨论中的资料和表格。
教师活动:讲述郁闭度,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后并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活动:讲解以上问题,讲解要点为:
阳光。
2.刺儿菜为阴生植物,更适于在低光照强度下生长,对光照强度的敏感度比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更低。
3.除光照条件外,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温度、水、风、火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教师活动:展示有关于阳关、气温、水影响因素实例的图片(森林的种群密度、种子春季萌发、蚊子气温低的时候死亡、干旱缺失使植物种群死亡率增加),讲解非生物因素对种群的影响。并展示东亚飞蝗的相关资料,讲解种群爆发式增长的原因。
教师活动:利用实例,讲述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对于动物来说,食物日益充足也是导致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下面让我们学习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教师活动:展示课本14页高斯单独培养草履虫以及猞猁和雪兔的相关资料和图片。讲解大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到空间、资源等的限制,而且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种内竞争会加剧,使死亡率升高、出生率下降。水蚤与大草履虫存在捕食关系,数量变化体现了循环因果关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讲解以上问题,讲解要点为:
1.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是竞争关系,竞争力弱的数量会不断下降。
2.猞猁和雪兔之间是捕食关系。作为猎物的雪兔种群数量上升时,猞猁因为食物充足,其种群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数量会随之上升;反之,作为猎物的雪免种群数量下降时,猞猁因为食物匮乏,其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数量会随之下降。
3.猞猁种群数量上升会加大对雪兔的捕食压力,导致雪兔死亡率上升而种群数量下降;雪免种群数量下降时,导致猞猁食物匮乏,猞猁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数量也下降;猞猁种群数量下降会减轻对雪免的捕食压力,使雪兔种群数量得以恢复;雪免种群数量上升,猞猁因食物充足,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种群数量上升。如此循环,二者的种群数量是相互影响的。
4.有。还有其他捕食者、其他植食性动物的竞争、作为食物的植物以及非生物因素等。
教师活动:(总结)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有同种生物,还有捕食者、竞争者、食物、寄生者等。生物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特征来改变种群数量。同时,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往往体现出循环因果关系。循环因果关系对维持稳态有重要作用。
教师活动: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有什么意义呢?在生产生活中都有什么应用呢?
种群研究的相关应用
教师活动: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展示这三个方面的图片。
教师活动:展示濒危动物图片,讲解在濒危动物保护方面,需要准确了解该种群的生存状态,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才能采取合理的保护对策。
教师活动:展示渔民捕鱼的图片,讲解在养殖和捕鱼过程中,养殖量不能超过K值,否则会破坏环境,导致K值下降;捕捞(捕获)后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教师活动:展示相关图片讲解在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面的实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17页思维训练的问题。讲解循环因果关系。
教师活动:讲解以上问题,讲解要点为: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循环到达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在这个过程中,TRH和TSH含量增加是因,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是果;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又成为新的“因”,经过反馈调节产生抑制TRH和TSH分泌的新的“果”,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猎物数量增加促进捕食者数量增加,捕食者数量增加抑制猎物种类增加。
可以讲解资源、科技进步以及人口的联系的实例。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寻找实例。
五、板书设计
第1章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非生物因素:水、温度、光照等等。
生物因素
种群研究的应用
濒危动物的保护
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
有害生物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