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语文高三二轮专题 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3(重庆)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届语文高三二轮专题 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3(重庆)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3-18 19: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1届高三二轮专题卷: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重庆)
一(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韩国民族文化
周国平
韩国民族文化缤纷优美,摇曳多姿。它与中国古代唐朝及之前的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渊源甚深,在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根系上与中国的儒道佛文化一脉相承。这种传承与积淀是不可否认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一种被命名为“唐乐”中国化的韩国音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丰富多彩而又流露出个性化的气质。
民间社会的世俗生活不仅在礼仪、节日的安排上体现一致性,而且民间化的儒家文化传统在两国都是如影随形。从韩国最常见的传统图案龙、凤和太极图便可见一斑。龙、凤同是中韩两国历史文化中频繁出现的彩绘符号,也同是令人景仰的高贵的文化图腾。从中国古代易经学说八卦图源生而出的太极图,是韩国国旗的基本图案。它是朝鲜王朝后期制定的国旗,太极图均分为二,十分对称。上面红色部分代表阳,下面蓝色部分代表阴,阴阳是古代宇宙的象征,是相互对立而又臻于完美、和谐与平衡,也是两种伟大宇宙力量的象征:火与水、昼与夜、黑暗与光明等。
同为东亚地理版图一员的韩国,处在儒家文化圈中。辐射而生的韩国儒家伦理是对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继承与发展。这种儒家工商资本主义对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亲情关系、地缘关系等儒家伦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家庭生活、企业管理,大到选举活动、政府体制。
而在中国唐朝之后的韩国历史发展中,其民族文化也吸收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文化的精华,中西文化熔为一炉、交相辉映。这样,韩国民族文化既有东方文化人本思想的熏陶,又有西方文化神本思想的融合;既与华夏炎黄民族文化有着系出同缘的类似,而又有着高丽民族自成一家的韩风韩韵。
一衣带水,明月相随梦魂归。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丽大藏经》,到世代相传的“玄鹤琴”;从高丽王朝期间取代了“乡歌”的“长歌”,到简单、凝重、优美的响亮瓷器;从源出于汉字的书写形式的韩国书法,到新罗时代用音乐伴奏的由舞蹈动作演绎成的叫“处容”的戏剧。从上短下长的传统韩服,到韩国建筑彩绘的“丹青”;从味道香辣的韩国泡菜,到独具特色的高丽参;从正月十五吃核桃,到立春吃春天的野菜;从夸张怪诞的韩国面具和纵情歌舞的面具舞剧,到韩国知名的佛教寺庙浮石寺、海印寺、华严寺;从精美悠久的风景名胜石窟庵,到绿意盎然的雪岳山;从音调柔和、富有韵味的韩语,到结构组合科学而且简单易学的韩文。浸透着韩国民族文化的丝丝点点,无不令人心动。
一花一国度,一景一世界。无穷花是韩国的国花,“无穷花三千里华丽江山,大韩人民走大韩的路,保全我们的江山”,韩国国歌《爱国歌》中的歌词正是一个民族弘毅进取的精神写照。而无穷花坚韧的性情也告诉我们:韩国与朝鲜隔着三八线的分离,也是如同我们大陆与台湾隔海相望的苦痛与等待。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11日,略有删改)
5.下列关于韩国民族文化渊源及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国民族文化源出东方文化根系,并深受东方文化人本思想的熏陶。
B.唐代文明对韩国民族文化影响很大,之后华夏文化与韩国文化逐渐脱钩。
C.在韩国民族文化中可以看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文化的影子。
D.融合东西文化精华的韩国民族文化又自有其独特的风采和韵味。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韩文书写形式与汉字完全相同,但又有结构组合科学、简单易学的特点。
B.龙、凤图案在中韩两国历史文化中同是高贵的文化图腾。
C.韩国民族文化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长歌”“处容”“丹青”等都是代表。
D.韩服、泡菜等日常生活物品也体现出了鲜明的韩国民族文化特色。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国在历史上曾受到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浸润与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体现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B.“唐乐”是一种经韩国人之手进行个性化改造了的,但仍具有大唐遗风的传统音乐形式。
C.《高丽大藏经》和浮石寺在韩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说明了佛教在韩国是最普遍的宗教信仰。
D.韩国国花无穷花,不仅美丽,更体现了韩国民族坚贞弘毅的民族精神。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当仁不让地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
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5.下列有关“古琴文化内涵”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因而琴乐成为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B.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古琴的虚静高雅的意境。
C.林黛玉的话,解释了弹奏“圣人之器”的琴,必须要有独特而严格的规范,并能够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D.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古琴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6.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蓬莱仙境的情景,触动着伯牙的心弦,让他体会到了天人交融的意境,这为他以后成为天下鼓琴高手奠定了基础。
B.古琴“禁止于邪,以正人心”的道德责任适合儒家强调艺术对人伦有教化作用的观念。
C.道家最理想的音乐是达到“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他们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持反对态度,而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则是他们强调的内容。
D.庄子推崇“天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人。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弹奏古琴时,一方面要能够把情感、心神投入其中,同时也应该讲究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这样才能将古琴艺术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B.“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用心聆听琴声,便可以消除淫邪之心,端正自我品行。
C.虽然儒家讲究入世而道家强调无为和逍遥,但是,它们都能够与古琴文化相互渗透融合,说明儒道两家是相通的。
D.陶渊明能在无弦也无徽的琴上虚按一曲来抒发心情,是因为他将外在环境与内在心境合而为一。
三阅读下列短文,完成5—7题
北宋后期的审美趣味
以愉悦帝王为目的,甚至皇帝也亲自参加创作的北宋宫廷画院,在享有极度闲暇和优越条件之下,把追求细节的逼真写实,发展到了顶峰。所谓“孔雀升高必先举左”以及论月季四时﹑朝暮花蕊不同等故事,说明在皇帝本人倡导下,这种细节真实的追求成了宫廷画院的重要审美标准。于是,柔细纤纤的工笔花鸟成了这一标准的最好体现。尽管已开始有与此相对抗的所谓文人墨戏(以苏轼为代表),但整个说来,上行下效,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经常是统治社会的意识,从院内到院外,这种追求细节真实日益成为画坛的重要趋向和趣味。
与细节真实并行更值得重视的画院的另一审美趣味是对诗意的极力提倡。虽然以诗情入画并非由此开始,传说王维已是“画中有诗”,但作为一种高级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自觉提倡,并日益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审美标准,却要从这里算起。与上述孔雀升高的故事同时也同样著名的,是画院用诗句作题目进行考试的种种故事。如“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蝴蝶梦中家万里”“踏花归去马蹄香”等等。总之,是要求画面表达诗意。中国诗素以含蓄为特征,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从而山水景物画面如何能既含蓄又准确即恰到好处地达到这一点,便成了中心课题,为画师们所不断追求﹑揣摩。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自觉的重要要求。“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独魁(注:惟独夺魁者)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义以为非无舟人,只无行人耳。”(《画继》)没有行人,画面可能产生某种荒凉感;“非无舟人,只无行人”才能准确地表达出一幅闲散﹑缓慢﹑宁静﹑安逸﹑恰称诗题的抒情气氛和牧歌图画。又如“尝试‘竹锁桥边卖酒家’,人皆可以形容,然无不向酒家上著工夫,惟一善画但于桥头竹外横一酒帘,书‘酒’字而已,便已见得酒家在竹内也”(俞成《萤雪丛书》)。这当然是一幅恰符诗意﹑既含蓄又优美的山水画。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改动)
5.对北宋后期 “追求细节真实”的审美标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与统治者的审美趣味有很大关系,由宫廷画院把它发展到了顶峰。
B.它一形成,整个社会都上行下效,迅速成为一个时代的审美趋向和趣味。
C.刻画细致的工笔花鸟画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审美风尚。
D.“孔雀高飞必左举”,这种对生活真实的细致关注,说明这一标准成了宫廷画院的审美追求。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追求细节真实的审美趣味之外,北宋画院的另一审美趣味,是极力讲求诗意。
B.由于要求画面要表达诗意,山水景物画面如何恰到好处地地表达,成了重要课题。
C.画院用“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等诗句作题目进行考试,说明宋代宫廷画院对诗意的追求。
D.在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题的绘画考试中,夺魁者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运用“无行人”的画面含蓄地表达了某种荒凉感。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从北宋后期宫廷画院的考试情形看,在画面的营造上,当时画坛更注重于如何有取舍地从某个角度进行。
B.北宋后期绘画更重视画面的工致精细,在有限的场景中,传递抒情性浓厚的诗情画意。
C.一种审美趋向的形成,与特定的历史条件有关,如统治者的好尚,知识分子的物质生活条件等。
D.北宋后期绘画,开始追求细节的真实描写和画面的诗意,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审美趣味。
四、(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民间年画
中国年画,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绘画体裁,是历史最久寿命最长的与年俗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中国民间艺人用他们炉火纯青的技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十分优美的绘画作品。作品的题材多采用寓意或象征的手法,造型夸张具有装饰意味。年画用色大胆明艳,而又栩栩如生。年画这一独特而又古老的艺术,颇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在中国历史上,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北宋,到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具有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和诙谐活泼的效果。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由于接近民间生活,富于装饰性,加上价廉物美,因此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更广为流传于全国许多地方,深受民间人民喜爱。而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年画色彩艳丽,渲染营造欢乐的节日气氛,并达到特定的装饰美感。可见,年画并不是单纯的民间艺术品,它还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具有极强的装饰性。说起装饰,我们一般会想到带有装饰性意味的绘画作品以及印刷品。它包括出版物上的美术装饰,例如封面设计。版面插图等。还有建筑物上的壁画,室内布置,以及我们生活日用品上的花纹装饰。年画不仅有其独特的寓意,更带着浓厚的装饰意味,美化了民间民众的生活空间。中国年画则是因风俗节日而产生,它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等祈福驱灾避邪的愿望。民间年画的欣赏者大都是文化低下的劳动人民,因此要求它在表达人民大众祈福禳灾的心愿时,还起到了装饰房屋的作用。例如新婚之家,则贴麒麟送子。象征天下太平文运昌盛之兆,借以成为各新婚之家悬挂之画。而在祝寿的时候则贴“寿星图”“瑶池祝寿图”等。前者为祝贺年老公公寿诞时挂,后者为老太太生日时用。十分有趣而又装饰味十足。而传说中的驱鬼年画——钟馗画像,大红大绿,热闹非常,同样具有装饰性。
(选自《文汇报》2010年1月4日,作者:陈扬晖,有删节)
5.下列关于“中国年画”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年画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绘画体裁,其题材选择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B.中国年画是历史最久、寿命最长的与年俗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
C.中国年画作品都采用寓意或象征的手法,造型夸张具有装饰意味。
D.中国年画用色大胆明艳,而又栩栩如生,是一种独特而古老的民间艺术。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比较说明了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三种年画的主要特色。
B.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而杨柳青年画则以题材独特而著称。
C.杨柳青年画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
D.年画色彩艳丽,内容渲染营造了欢乐的节日气氛,它因春节而起,也仅为春节而用,具有特定的装饰美感。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绵竹年画由于起源于北宋,所以它是所有年画品种中历史最悠久的。
B.因为桃花坞年画接近民间生活,富于装饰性,又价廉物美,因此流传很广泛,深受人民喜爱。
C.中国年画因风俗节日而产生,所以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愿望。
D.年画既要表达大众祈福禳灾的心愿,还要起到装饰房屋的作用,这是因为年画的欣赏者大都是文化低下的劳动人民。
附答案
一5.B(原文中说“而在中国唐朝之后的韩国历史发展中,其民族文化也吸收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文化的精华,中西文化熔为一炉、交相辉映。”未体现“华夏文化与韩国文化逐渐脱钩”。)
6.A (韩国书法源出于汉字的书写形式,不同于书写形式完全相同。并且原文未提及韩文“结构组合科学、简单易学的特点”)
7.C(“佛教在韩国是最普遍的宗教信仰。”的推断在原文中无依据。)
二5、C 林黛玉的话只是解释了弹奏“圣人之器”的琴,必须要有独特而严格的规范,并不能够用来说明琴能够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6、C “从某种程度上看”,指的是对“音乐”,并不能用来限制道家对于艺术的态度,范围和对象不对。
7、A B.绝对肯定 C.“儒道两家也相互贯通”错,无法推出。 D.“外在环境与内在心境合而为一”错,此处并无“外在环境”。
三5.B “整个社会都上行下效”,与原文“开始有与此相对抗的所谓文人墨戏(以苏轼为代表),但个整说来,上行下效”出入。
6.D “‘非无舟人,只无行人’才能准确地表达出一幅闲散﹑缓慢﹑宁静﹑安逸﹑恰称诗题的抒情气氛和牧歌图画”这一句才说明原因。而且“无行人”是其他应试者都表达了的画面内容。
7.D 开始和前所未有误。原文“把追求细节的逼真写实,发展到了顶峰”“虽然以诗情入画并非由此开始,传说王维已是‘画中有诗’”
四5.C(原文是“年画作品多采用”,而不是“全都采用”)
6.D(“它因春节而起,也仅为春节而用”不合文意)
7.A(历史悠久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起源于北宋,桃花坞的年画也起源于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