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基于模型建构的“调查种群密度” 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1.1基于模型建构的“调查种群密度” 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6-02 21:3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基于模型建构的“调查种群密度”教学设计
“种群的数量特征”是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的内容,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为害虫预测预报、濒危物种保护、生物资源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重要依据。由于课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没有实际调查过种群密度,以致出现很多认知的偏差。运用模型与建模思维可以重现生物演化进程中无法再现的场景,如:模拟原始地球环境中有机物起源的米勒实验。将模型与建模的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特别是利用生活中易于获取的实物建构物理模型,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1.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常见材料(白芝麻、黑芝麻)建构调查种群密度的物理模型,设计三个探究活动,在模型建构中让学生实践“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针对建模中遇到的问题,以两个讨论议题分析模型,提高学生建模与分析、运用模型的能力。以兴趣引导、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建模—析模—用模,应用模型与建模的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目标
基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校园绿化带照片,提出调查种群密度时遇到的问题。(2)掌握建模的方法,学会分析物理模型,找到符合自然界实际情况的调查方法,估算校园某种生物的种群密度。(3)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调查种群密度对生活、生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社会责任感。
3.教学过程
3.1问题引入——校园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
教师先讲述调查种群密度对生产、生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然后出示校园植物照片(如带状分布的石楠、不规则分布的鸢尾),校园植物的分布可能不均匀、取样地也可能不规则。教师须引导学生提出在调查校园植物种群密度时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拓展问题:如何调查草原上鼠的种群密度? 为草原上牧民防治鼠害提供建议。设计意图:校园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可以吸引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学问题,本环节重在吸引学生关注现实中的生物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2建模探究——分解为三个课堂探究活动
在课堂上以模型建构的方式模拟种群密度的调查,教师将准备好的测量纸(图1)、一定量的白芝麻、黑芝麻分发给各学习小组。
3.2.1活动一:调查白芝麻的总数量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将白芝麻分布于测量纸? 白芝麻是否必须均匀分布于测量纸? 现实中的种群是如何分布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白芝麻分布的方式和样方的选取方案,而后将白芝麻分布于测量纸上。统计样方内白芝麻的数量,并依据“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统计样方线上的白芝麻。然后计算所选样方白芝麻的平均值,与总面积求积得出白芝麻的总数量(图2)。
3.2.2活动二:改变测量区域,如对折方格,再次调查白芝麻的总数量
将样方形状改变,进行模型转换,启发学生面对不规则取样地时,应因地制宜确定取样方式。教师提出问题:面对不规则取样地时,如何调查种群密度?改变测量区域后,样方的选取方式也应改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操作,将测量结果与第一次所测数据对比,相互验证。
3.2.3活动三:以黑芝麻为标志物,模拟标志重捕法调查白芝麻总数量
教师提示:以黑芝麻为标志物,如何模拟标志重捕法?大部分学生的初步想法是将一定量黑芝麻掺入白芝麻中,但是有些同学很快就发现这样操作会增加芝麻的总数量,建构的模型不符合原型事实。经过讨论,有些学生提出可以用等量的黑芝麻替代等量的白芝麻,这样的“等效替代法”符合标志重捕法的实际情况,也更符合自然界中对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调查。设计意图:通过白芝麻、黑芝麻模拟生物原型,将种群密度调查分解为三个探究活动,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螺旋式提升。在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模型建构是否准确模拟了生物原型,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实证、交流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
3.3析模解释——展示探究过程,共建科学思维能力
教师辅助分析“五点取样”“等距取样”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取样地采用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对分布不均匀的蒲公英种群的调查(图3),并拓展到弧形、扇形等不规则取样地的种群密度调查。
3.3.1小组展示探究过程、结果与相互评价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探究过程和调查结果,其他同学做出评价和建议。教师展示各小组白芝麻的真实数量,引导学生自我检测所测数据。不同小组所测得白芝麻数量可能差异较大,同一小组在三个活动中得出的结果差异也可能较大。如果数据误差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建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本环节旨在通过展示与评价,让学生的建模思维得以呈现。
3.3.2 讨论一:取样方法只有“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吗
以教材中校园草坪上蒲公英的种群为例(图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种群非均匀分布和样方不规则时,如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方。假如可以多选取几个样方,怎样才能使结果更准确呢。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应该在分布密集和稀疏的样方分别取样,并照顾到相应的分布比例。分析得出“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均是为了排除主观因素干扰,样方的选取应因地制宜,因种群分布制宜。
3.3.3讨论二:标志重捕法中标志物的选取对调查结果有什么影响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如鼠、兔、河豚等的密度调查,需要先捕获并标记一定量个体,然后将其放回到捕获地,重捕后计算有标记个体所占比例,再与重捕数量求积即调查对象的总数。在标记物的选取上应注意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且标记物应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否则容易造成偏差。本节课模型建构中应注意用等量的黑芝麻替代白芝麻,这样的“等效替代法”更符合自然界对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调查。
设计意图:小组展示探究过程和结果能够体现学生构建模型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小组的相互评价,学生能够认识到模型构建应能真实模拟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在设计的两个讨论题中,学生能够掌握自然界不规则取样地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和注意事项。
3.4用模拓展——回归初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经过学习,回到校园植物种群密度调查的问题,学生提出解决方案:选取样方应照顾到个体分布稀少的样方,面对不规则的样方,应先估算所选样方的种群密度,然后根据样方面积求出该种群的平均密度。设计意图:经过建模—析模,学生较容易解决校园植物密度调查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感和自信心得到了提升。通过运用模型建构思维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学生可以认识到调查种群密度对害虫预测预报、生物资源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3.5迁移应用——检测学科核心素养达成情况
依据学生在建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预设随堂练习检测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
【例1】下列有关样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
B.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密集的地块进行随机取样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参考答案】A
【例2】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为15只,由于该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88只 B.大于88只 C.小于77只 D.大于77只
【参考答案】A
【设计意图】随堂练习有助于教师及时检验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达成情况。为检测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笔者选择以上两道情境化试题,旨在通过答题情况获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其中,例1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取样和计算方法;例2考查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及学生对标记个体数量变动的处理能力。
4.教学反思
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设计探究活动。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的植物种群密度调查为切入点,利用生活中易于获取的实物建构物理模型,以探究活动驱动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对建构模型的质疑、实证、交流及相互评价,锻炼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创新精神。通过对模型与原型讨论及标记物模拟效果的改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及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