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祖先的摇篮》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6个左右结构的字,读准“啊”的音变,能发现“礻”字旁的表义特点。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认读含有“摘、掏”等动词的词语,能结合语境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发现小诗的语言密码。
4.能展开想象,并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5.以“祖先”为线,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先情结,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并仿照第二三小节创编小诗。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识森林,情景中揭题情景:音乐中播放原始森林组图,引出“这里是祖先的摇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吴珹的儿童诗,学习23课,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原始森林组图,引入新课,开门见山,学生兴趣盎然,对学习充满期待。(二)初读感知,读文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教师配乐(PPT)范读。...... “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原始森林!
2.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懂小诗的意思。
3.趣味识字,集中认读。(1)多种形式,集中识记生字词。a.同桌认读加拼音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来读。b.小老师领读词语及词组。c.归类识记“摘、掏、逗、逮”,发现字形特点,为小诗的解读埋下伏笔。d.“摘野果”游戏,认读生字。(2)追根溯源,字理识“礻”。画外音:考考同学们,你们认识我的偏旁吗?能跟衣字旁区分清楚吗?a能说出几个示字旁的字吗?b那示字旁的字有什么秘密呢? 出示“示”的汉字演变过程,猜猜它本来是指什么?教师总结:示,原来是古人祭拜祖先的石制的供桌,呈“T”形,渐渐演变成现在的字形。做偏旁时,字形稍有变化。示字旁的字大多与祭祀、祝福、鬼神等古老的事物相关。(预设:学生说到电视机的“视”,古代是指眼观天象,能预测未来。)齐读示字旁的字词。
4.书写 “祖”字,归类指导。(1)一看。观察字形,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本课要写生字中有6个都是左右结构。左右结构的生字,书写时要注意左右两部分的宽窄、高低关系。(2)二写。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书空。“示”旁修长又挺拔,落笔成点要谦让,“且”字沉稳低于左,收笔穿插左竖旁。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汉字“祖”。(3)三对照。同桌俩对照田字格中的“祖”,从结构和准确方面互相评价一下。
【设计意图】“示”字旁学习,从字源入手,引领学生发现归纳“示”旁字“前世今生”、字义规律及作为偏旁时发生形体变化等方面。新课标指出:“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本课要书写的9个生字中,“祖、啊、浓、摘、掏、忆”是左右结构,所以以“祖”的书写为例,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左右两部分的宽窄、高低关系,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结构特点。
(三)品读想象,趣读小诗
1。整体梳理思路,渗透前后照应。(1)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祖先的摇篮是原始森林”这句话藏在小诗的哪里?一前一后,遥相呼应,强调了“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渗透前后照应的写法)(2)前后两次“啊”,发音不相同,读准第一处的音变。
2.抓重点词,品读小诗第一节。(1)这摇篮到底有多大?(2)品词“一望无边”。换个词语和想象画面理解原始森林的大。
3.美美朗读。指读与范读相结合。
小结:孩子们,你们由文字展开想象,就读出了原始森林的郁郁葱葱、一望无边。
4.站在这片迷人的原始森林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赞叹它的美!师生齐读第一节。
5.学习第二三小节,发现诗歌密码,仿创小诗。
板块一:趣读动宾词组,发现语言秘密
自由朗读二三小节,圈出祖先在摇篮里可能在做什么?
(2)聚焦词组,发现动词的妙用。聚焦这些词组,带上你的表情,轻声读一读。同学们,你发现这些词语藏着的小秘密了吗?
(3)带上动作,边表演边读读你最喜欢的那个词组。指导点:“掏鹊蛋”。a.看图,释义:掏,就是要用手或用工具伸进物体的口中,把东西弄出来。像我们说掏腰包、掏耳朵。b.情境中动作体验:拿出小手,伸进鸟窝里——掏鹊蛋!鸟窝在高高的树杈上......站起来,翘着小脚丫再来,掏鹊蛋!一个掏字,就把祖先的生活写活了。
小结:同学们想象着画面读着读着,就发现了个作者写诗的秘密,这生动有趣的动词就是他的法宝呀。(板书:有趣的动词)
(4)齐读有趣的词语。可以加上动作哟。
(5)这样的词语你肯定也能试着说上一个吗?( )小鱼 ( )贝壳 ( )花香(6)课后题中的小精灵也给我们补充了几个,一起来读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环节教学主要是引领学生聚焦课文中动宾式短语,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为下文的创编诗歌做好铺垫。结合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课上将关注点聚焦词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做做动作体验的方式,于轻松愉悦中读懂动词运用的精妙,进而用动词、拓课后词组,力求在这一环节中,既让学生探寻到语言密码,又能简单迁移拓展。
板块二:关注标点,发现行文密码。
1.配乐美读二三小节,指两生。
2.关注标点,发现疑问句式。轻声读一读,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小问号?
小结:是呀!祖先的生活离现在那么遥远,这些都是来自作者丰富的想象。(板书:丰富的想象)3.创设语言情境,想象画面朗读诗歌。(1)指导“我想——”,加上表情读。把破折号的小尾音拖出来了,思绪飘的好远好远!齐读“我想——”。此刻,我仿佛看到一群可爱的孩子正准备好要问爷爷呢!
师生以角色模拟的形式,朗读二三小节。重点指导读好2-3小节中的问句。
小结:小诗以“我想——”开头,用一连串的小问句,把想象到的有趣的画面串了起来。【设计意图】本环节以朗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其中,读出小诗的韵味。同时在读中发现疑问的句式,读好小问号和“我想——”,为下一环节的创编小诗的行文做了铺垫。
板块三:展开想象,创编小诗。
1.音乐声中,师生配合读诗歌二三小节。
2.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飞到那片浓绿的原始森林里,躺在草地上,静静地想一想,我们的祖先还能在做些什么?孩子们还会做什么?情境1:你看,这是那林间的一条小溪。情境2:这是林中的一片空地。情境3:自由想象,合作创作诗歌。我想——我们的祖先可曾在,?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指三名同学,一人一节,共同完成一首诗。
小结:你们是天生的诗人,在你们的诗中有丰富的想象、有趣的动词、淘气的提问,为你们点赞!是的,这片森林,给予祖先们快乐的生活,是祖先成长的摇篮。
【设计意图】展开想象,进行仿说。就语言规律而言,第2小节最有特点,以它的行文格式作为范式,引领学生在想象中先说词组,进而创编一节诗歌,最后合作创作一首小诗,让学生不断获得创作的喜悦。
(四)学习第四小节,朗读中拓展,渗透“祖先”情结。1.师生配乐美读。2.由省略号,推算祖先生活的年代。你知道这小小省略号省去了多遥远岁月吗?猜猜祖先生活在多少年前?
总结提升: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祖先情结,自古以来就崇敬自己的祖先,是祖先创造了悠久的人类文明,流传下灿烂的中华文化。
【设计意图】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崇拜自己的祖先,本课的人文主题恰是“祖先”,但“祖先”这个概念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太远。本环节就是由“那么遥远......”展开拓展,巧妙地引出远古时代的生活、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直至第四环节《我的祖先名叫炎黄》诗歌的激情介入,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润物无声般在学生心中埋下了“祖先”情结,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五)由“祖先”主题,拓展欣赏。
1.欣赏诗朗读《我的祖先名叫炎黄》。2.师生配合齐诵——《我的祖先名叫炎黄》
【设计意图】这两段诗歌节选自《我的祖先名叫炎黄》,其内容恰与本课主题息息相关。从第一遍视频欣赏,到第二遍的跃跃欲试,孩子们兴味盎然的朗诵着,同时也将一颗民族自豪感的种子埋在心底。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孩子们,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五千年(悠久的)中华文明从这原始森林开始。课下,请你带着这份理解,再来创作小诗,相信你的小诗会更有厚度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