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师
说韩愈【翻译检测】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译文: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译文: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译文:(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⑨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译文: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走近作者】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 韩愈的论说文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重在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等;另一类重在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作不平之鸣,而且不少篇章还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在这类论说文中,《师说》最有代表性。有为而发,不平则鸣,本无意于塑造形象,而其自我形象在波涛翻卷的情感激流和气势夺人的滔滔雄辩中得以自然展现,这是韩愈论说文的一大特点。韩海苏潮:
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李耆卿 《文章精义》◎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的华而不实的文风。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
——梁衡《读韩愈》 【朗读课文,梳理思路 】师生关系与师道关系 立 论 老师的职责从师的必要择师的标准反面论证批判耻于从师正面论证【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 1.本文第四段交代作《师说》的缘由,请问缘由是什么?不拘于时根本原因:能行古道 2.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 3.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择师的原则: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士大夫之族耻师之风是错误的古圣人 从师而问今众人 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位卑—官盛 呜呼,师道之不复…其可怪也欤 批判中阐明总论点【正反对比论证】【课堂练习】 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是学道,惟“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
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但是,你读《师说》,不能只停留在对文字的欣赏,也不能只是隔靴搔痒学点皮毛。我们常常说,为了坚持真理,为了振兴国家,要敢做出头鸟,敢当弄潮儿。但是,“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那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能耐啊!要知道,我们民族的传统是专打出头鸟的!
但是,韩愈却做了出头鸟,当了弄潮儿!《师说》是韩愈射出的一支响箭,是他扔出的匕首和投枪,是他向当时的权贵和时俗发出的一道战书。你读《师说》,必须潜入到文字的背面,文章的深处,听出它的厮杀声,嗅出它火药味,方能学到韩愈的胆略和勇气。
你有这样的听觉和嗅觉吗?请说说自己的感受。 韩愈生活的时代,从皇帝、王公大臣到地方官吏都信奉佛教,而韩愈却以辟佛为己任,在《师说》中大肆鼓吹传儒家之道,授六经之业,公开与皇帝老子唱对台戏,这本身就冒着很大的风险,需要很大的勇气。达官贵人自以为是无师自通的天生龙种,韩愈却胆大包天,将他们统统斥为愚人。韩愈大声吆喝:“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你们“惑而不从师”,所以“愚益愚”。自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盛行,重门第,严士庶,韩愈却反其道而行,提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当时代表封建秩序的师道尊严盛行于世,学生对老师只能唯唯诺诺,而韩愈对此予以当头棒喝:“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把那一套封建礼都教和封建秩序,砸得个稀里哗啦。韩愈不仅在理论上与权贵们抗争,而且还“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在行动上扯起从师的大旗,与权贵们分庭抗礼。为此,韩愈遭“群怪聚骂”,“以是得狂名”,受到统治者百般诋毁攻击,还多次被贬谪发配。如柳宗元说:“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但是,韩愈始终如一,无怨无悔。他在晚年上《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差一点掉了性命,最后被贬为潮州刺史,一家人皇皇从长安逃难,小女儿也惨死途中。面对弥天大祸,韩愈慷慨陈辞:“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现了刚直不阿,至死不渝的决心。
读《师说》,最重要的就是要从字里行间读出韩愈的这种骨气,这种硬骨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