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
第二章 探索生命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2、认同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许多现象和不解的问题,如:“夏天,食物变馊的现象” ,“水果放久了有酒味的现象”,可能你会问“食物为什么会变馊?”“水果放久了为什么会有味?”……
另外:
一粒种子为什么会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植物为什么能由小长大?
鱼儿在水中怎样进行呼吸的?……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研究生命科学常用的方法!
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的?
这是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他发现……
装在敞口瓶里煮沸的肉汤没过多久就变质了!
这些细菌从哪里来的呢?
细菌
巴斯德经过观察后发现,肉汤里出现了细菌!
我认为:细菌是从空气中跑到肉汤里去的!
不对!肉汤会自动生出细菌!
我该怎样证实我的想法呢?
都加入肉汤
将烧瓶的瓶颈拉制成鹅颈状弯曲
很快就变质了!
四年后都没
变质哦!
所以,是细菌从空气中进入肉汤,使它变质的!
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结论,巴斯德在四年后,打破了鹅颈瓶。几天后,肉汤就开始变质了!
细菌无法通过鹅颈进入瓶内,所以肉汤没有变质!
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结论,巴斯德在四年后,打破了鹅颈瓶。几天后,肉汤就开始变质了!
1、巴斯德探究肉汤变质的过程包括哪几个步骤?
2、为什么要将放进烧瓶的肉汤煮沸?和细菌有关吗?
3、为什么要用两个烧瓶同时做这个实验呢?
讨论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
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令人迷惑不解的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作出假设:
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假设是在一定知识背景下做出的,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实验:
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包括实验、观察、调查及收集证据等)方面。
所有的实验都有变量,科学探究常常要进行对照实验。
在对照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一般来说一组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科学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一般情况下,将设置成自然状态下的一组作为对照组。
“对照实验”
. 两组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
只有一个变量
重复实验
1
2
3
得出结论:
分析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疑问)
蛆是从哪儿来的?
“小明”的探究之路
腐肉生蛆,好像是这样的呀?
假设蛆由腐烂的肉变来的
作出假设 (可能推测)
忍痛割爱我提供肉做实验吧!
其他种子培养盘中,腐烂的种子上并没有长蛆呀!
以前我也见过腐烂肉上长蛆哎!
书上说蛆是苍蝇的卵变成的幼虫耶!
1
2
实验
将两块大小相同的猪肉分别放在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碗里,其中一个碗口覆盖有纱布,另一个碗口敞开。将这两个碗都放在同样温度条件下进行观察。
本实验变量是?
对照实验:
和外界的蝇是否能够直接接触。
探究蛆是从那里来的
实验变量:
你能行 试试看
A B
“对照实验“:只有实验变量不同,
其他因素均相同。
反复实验
控制单一变量
观察记录
对照实验 观察记录 A B
第一天 、、、、、、、、、、、 、、、、、、、、、、、
第二天 、、、、、 、、、、、、
第三天 、、、、、、、、 、、、、、、、、、
第四天 、、、、、、、、 、、、、、、、、、
第五天
A碗中的肉腐烂,发黑发臭了,而且产生蛆。
B碗中的肉腐烂,发黑发臭了,没有产生蛆。
我们的结论是:蛆不是由腐烂的肉变来的。
得出结论
交流表达
探究过程 探究报告 班级公布
用纱布覆盖的玻璃碗中的肉腐烂了,但是没有产生蛆。
结论
1、当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时,应以实验结果为准。
2、不同的结论由不同的变量产生的。
3、结论是对实验结果的总结、概括,结论不能超过结果。
拓展:假设蛆是由蝇产生的,那又该如何设计实验?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湿土
干土
玻璃板
黑纸板
A组
B组
湿土
湿土
玻璃板
黑纸板
探究袁隆平如何研究杂交水稻:
偶然发现了几株表现出杂种优势的水稻,能否人工培育高产水稻?
利用杂交的办法能培育出高产水稻。
田间试验
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大规模推广。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背景知识: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湿润并且有许多粗糙的刚毛。蚯蚓依靠肌肉和刚毛运动。
1.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蚯蚓分前端和后端,其中前端稍尖,且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生殖带),后端稍圆。
2.围绕“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这一问题讨论并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探究指导
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实验:
分工合作,设计实验
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蚯蚓在潮湿的硬纸板表面爬得快。
潮湿的玻璃板
潮湿的硬纸板
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30秒爬行距离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距离
硬纸板
玻璃板
潮湿的玻璃板
潮湿的硬纸板
(1)提出问题:
(4)实验结论:
(2)作出假设:
(3)实 验:
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潮湿的玻璃板
潮湿的硬纸板
实践出真知
注意:活动结束后要把蚯蚓放回大自然!
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蚯蚓在潮湿的硬纸板表面爬得快。
蚯蚓在潮湿的硬纸板表面爬得快。
当科学探究的结果与假设或原有的知识发生矛盾时,在多次重复实验的基础上,应大胆地修正原有的知识。
课堂小结
1.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常包括:
2.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设置 实验,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对照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了 不同外,其他因素都 。
3. 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 。
4.在科学探究中 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5.在科学探究中,要坚持的 科学态度。假设不一定正确,必须通过 来检验假设的正确与否。
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
对照
实验变量
相同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实事求是
实验
1、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实验对假设 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的步骤是 (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实验 D.得出结论
D
A.光、温度、湿度等
B.鼠妇数量、光、温度等
C.温度、湿度、光、鼠妇数量等
D.空气、湿度、光、鼠妇数量等
2、在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
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应保持相同的条件是( )
D
3、在下列各组变量中,能用来设置对照实验的是( )
A.潮湿与干燥 B.水与土
C.氧气与温度 D.明亮与黑暗
AD
A 玻璃和糙纸同样水平放置
B斜置的糙纸和水平放置的玻璃
C水平放置的玻璃和斜置的糙纸
D潮湿的玻璃和干燥的糙纸
4、在课本的探究活动中,正确的对照实验设计应为( )
A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
C 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D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5、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纸上运动速度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 ( )
B
6、下列关于科学探究过程的排序中正确的是 ( )
①作出假设 ②制定计划 ③提出问题
④得出结论 ⑤实施实验
A、①②③④⑤ B、③①②⑤④
C、②①③⑤④ D、③①②④⑤
7、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 )
A、所有变量都相同 B、所有变量都不相同
C、实验变量相同 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B
D
8、 为探究温度对绿豆发芽的影响,小明同学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甲和乙两个相同花盆中种了品种和数量相同的绿豆,并对光、温度和水加以控制,如表中①、②两处分别是( )
花盆 阳光 温度 水
甲 向阳处 30℃ 充足
乙 ① 20℃ ②
A.向阳处、不充足 B.暗室、不充足
C.向阳处、充足 D.暗室、不充足
C
分析:此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
温度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