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 同步练习
梅河口市博文学校初中部 艾国华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提供政治借鉴。
2、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
3、本文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二、重点字词
1、注音:卿qīng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涉shè 猎liè
2、解释重点实词:
初:当初 谓:对……说 卿:指古代君对臣或朋友间的称呼 当涂:当道,当权 事:掌管政事。辞:推托 以:用 多务:事情多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欲:想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 《诗》《书》《礼》《易》《春秋》等 为:做 博士: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通“耶”语气词 但:只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历史 耳:罢了。 言:说 孰:疑问代词,谁 若:比
以为:认为 大: 很, 乃:于是,就 就:从事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论议:谈论议事 才略:才干、谋略 吴下阿蒙,今义:比喻学识尚浅。士: 读书人 别:分别 三:概数 何:疑问代词,怎么 之:助词,无义 即:就 更,重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比喻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待新的人或事物。
遂:于是,就 结友:结为朋友 而:表承接,就
3、通假字:邪:通“耶”语气词 吗,表强烈的反问语气。
4、古今异义词:1、但当涉猎: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
2、见往事耳: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3、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5、蒙辞以军中多务:古义,推托 今义,美好的词语
6、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 今义。经过
7、孤岂欲卿治经: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
8、即更刮目相待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5、一词多义:当:1、卿今当涂掌事:动词 掌管 2、但当涉猎:动词 应当,应该
见:1、见往事耳(动词 知道)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 认清 ,识别)
就: 1、 蒙乃始就学 (动词 从事) 2、指物作诗立就 (动词 完成)
可: 1、 不可不学 (可以 可能) 2、皆有可观者 (值得)
6、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1、吴下阿蒙,原指吴县的那个吕蒙,现在比喻学识尚浅。
2、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刮目相看):另眼相看,比喻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待新的人或事物。
7、对联:1、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 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2、孙权善劝显才智 吕蒙勤学成将领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层: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部分:孙权劝吕蒙要学习
孙权 第二层:事务多不能成为不学习的借口
劝学 第一层:鲁肃惊讶吕蒙的巨大变化
第二部分:以鲁肃的赞叹体现吕
蒙的巨大变化。 第二层:肃拜蒙母,与蒙结友
2、
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好学。
性格特点
孙权 劝 学
知错能改,谦虚好学,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性格特点
吕蒙 就 学
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性格特点
鲁肃 赞 学
3、本文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够概括本文的内容,它就是开卷有益。
三、用原文回答:
1、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吕蒙的句子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的句子是: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反问句,孙权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的句子 是:卿言多务,孰若孤?
4、孙权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的句子是: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的句子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6、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的句子是: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7、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是:但当涉猎 目的是:见往事耳
8、课文中,孙权向吕蒙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9、文中能表现吕蒙自得之态的语句是: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0、表现鲁肃对吕蒙情不自禁地赞叹的语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11、表明孙权劝吕蒙学习的理由的句子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12、表明吕蒙对孙权的劝告开始所持态度的句子 是:蒙辞以军中多务
13、表明孙权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指出吕蒙应当学习的必要性的句子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14、孙权以自身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指出吕蒙“蒙辞以军中多务”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句子是: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15、从侧面表现吕蒙因“学”而取得了很大进步的句子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16、表明鲁肃敬才、爱才,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的句子是: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7、成语“刮目相看”出自本文中的语句是: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8、填空:本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睿智、关心下属;吕蒙是直率。
19.填空:鲁肃的话表现他情不自禁的赞叹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成;文末“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20、鲁肃对吕蒙变化的强烈反应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1、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2、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3、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用原文回答)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4、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5、《孙权劝学》中从侧面表现吕蒙读书学习确有成效的句子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四、问答题。
1、俗话说:“刀不磨会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只要努力就会进步。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答: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3、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本文写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说明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不论事务多繁忙,只要肯抓紧时间学习就能学有所成。
4、本文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本文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伤仲永》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两文的写法不同,本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显示吕蒙怎样的神态?
答:颇为自得神态,巧妙接应鲁肃赞叹,表现当之无愧的坦然之态。
6、文章是通过什么来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答:与鲁肃议论表现的。
7、通过孙权劝学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关心爱护下属,对下属充满期望,要求严格,善劝。
8、通过吕蒙学习可以看出吕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接纳别人善意的建议,知错就该,学习勤奋,进步大。
文章结尾写鲁肃拜见蒙母以及吕蒙结为朋友,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鲁肃对吕蒙的敬重,对知识的尊重。
9、请你借助想象,描绘吕蒙是怎样学习的。
每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他都在伏案读书;每一个晨曦初露的早晨,他都在朗声吟诵;每一个练兵休息之时,他都在与将士们探讨兵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终于成为一位出色的将领。
10、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劝学
11、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答: 从辞学——就学。
12、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答:先是大惊,然后与吕蒙结友。
13、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答:对话(语言)描写
14、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①孙权:关心,爱护下属,善劝,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②吕蒙:勇而有谋略,识军计,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③鲁肃: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5、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答: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16、“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答: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严格要求,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殷切希望。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17、“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答:“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18、“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答: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19、“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答:感叹句,惊讶不解的语气,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0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答: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2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反问句,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22、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 是怎样表明的
答:不是直接表现的,而是借鲁肃之口侧面表现出来的。
23、吕蒙为什么不愿意学习?从他听从孙权劝告,“乃始就学”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特点?
答:没有看到学习的重要性。知错就改的特点。
24、文中为什么没有正面描写吕蒙的学习过程和情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借鲁肃之口侧面表现出来的。更能突出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表现吕蒙的学识大有长进。
25、孙权这段话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读书道理的?答:1、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现身说法,学习的可能性。
26、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答: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27、概括本文故事情节(分别用两个字):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28、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答: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5、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9、列举劝学的故事:答:1、陶渊明劝学2、乐羊子妻劝夫读书3、师旷劝学4、孔子劝子路学习
30、文中用“蒙辞以军中多务”来表现吕蒙的反应。试根据上下文的情境,用人物对话来表现吕蒙此时可能会说的话。
答:蒙:军中之事甚多,哪有时间看书哇!权:你再忙,也只是军中之事;我要处理一国之事,不是比你还忙吗?(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即可)
31、孙权劝吕蒙说:“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联系你的体会,说说读书的益处。
答: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不同角度回答。如:读书可增长才智,读书可让人耳聪目明;读书能引人思考……
32、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前有一副对联:“峰颠片石留三国,槛外长江咽六朝”,此联涉到《三国演义》中的哪两个人物?
答;刘备,孙权
33、文中侧面描写吕蒙的句子是哪一句?表现了吕蒙有什么变化?
答:侧面描写句子: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34、优秀作文结尾: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PAGE
4
人教版七年下学期文言文复习提要 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