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 中考专题六 课内、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课件 (共7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 中考专题六 课内、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课件 (共7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2 08:1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7张PPT)
专题六 课内、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复习
(一)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①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③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④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⑤敛棺椁⑥皆所未具。公怃⑦然,即彻⑧宴席厚赒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僚属:部属。②缞绖(cuī dié):丧服。③亟:急迫地。④寓居士人:寄居在外地的读书人。⑤赗(fèng):送给丧者助葬的车马、束帛等物。⑥棺椁(guǒ):泛指棺材。⑦怃(wǔ):失意。⑧彻:同“撤”。⑨赒(zhōu):救济。
﹏﹏﹏﹏﹏﹏﹏﹏﹏﹏﹏﹏﹏﹏﹏﹏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乃重修岳阳楼/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B. 属予作文以记之/前人之述备矣
C. 满目萧然/公怃然
D.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
1.【解析】A.连词,表示顺接,于是/副词,表示肯定,原来是;B.代词,这件事/结构助词,的;C.表示状态,……的样子;D.副词,表示推测,大概/表示选择。
2.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句 理解词义的方法 解 释
薄暮冥冥 参考成语法:日薄西山 (1)____________
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课内迁移法: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____________
未举觞 查阅词典法:①向上抬;②动作行为;③发起,兴办;④提出;⑤推选,推荐;⑥全。 (3)_______(填序号)
迫近。
带领,率领。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即 彻 宴 席 厚 赒 给 之 使 毕 其 事 坐 客 感 叹 有 泣 下 者。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闲暇的时候(范仲淹)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
/
/
/
5. 下列对两则选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记”是一种文体,属于散文的范畴,甲文是一篇融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体的优美散文。
B. 甲文将“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览物之情进行对比,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不屑。
C. 乙文“公亟令询之”中,一个“亟”字表现了范仲淹体恤百姓、关爱百姓的急切心情。
D. 乙文最后坐客感叹泣下,既是被范仲淹的行为感动,又是对客死者的同情。
B
【解析】甲文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广阔胸襟的赞赏和珍惜。
6. 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提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句子。说说还有谁具有这样的思想并简述其典型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②杜甫: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然后又遭连夜雨,但他心中想的是天下寒士,愿为天下寒士的安乐牺牲自我。
参考译文:【乙】范仲淹在邠州做太守时,闲暇的时候(范仲淹)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范仲淹看见几个穿着丧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他急忙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邻近的郊外,下葬时入殓的衣服和棺材都还没有备齐。范仲淹很惆怅,立即撤掉了宴席,给予了他们重金救济,让他们能完成这件丧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有的人感动得流下眼泪。
(二)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①。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②。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③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④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选自苏轼《放鹤亭记》)
【注释】①扉:门。②麓:山脚。③陂(bēi):山坡,斜坡。④傃(sù)朝向,向着。
﹏﹏﹏﹏﹏﹏﹏﹏﹏﹏﹏﹏﹏﹏﹏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环滁皆山也/隐然如大环
B. 作亭者谁/作亭于其上
C. 故自号曰醉翁也/迁于故居之东
D.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异境焉
1.【解析】A.环绕,动词圆圈形的东西,名词;B.建造;C.所以/从前的,原来的;D.领会/发现。
B
文言词句 理解词义的方法 解 释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参考成语法:居高临下
(1)____________
风雨晦明之间 课内迁移法:晦明变化者 (2)____________
草木际天 阅词典法:①交界或靠边的地方;②时候;③至,接近;④彼此之间;⑤中间,里边;⑥遭遇(多指好的)。
(3)_______(填序号)
居高面下。
暗。

2.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旦 则 望 西 山 之 缺 而 放 焉 纵 其 所 如 或 立 于 陂 田 或 翔 于 云 表。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
/
/
/
5. 下列对两则选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甲文开篇写景,描写滁州风景优美,是为写太守与百姓出游做铺垫。
B. 甲文写太守“饮少辄醉”,极言太守实在不胜酒力,也暗示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
C. 乙文开篇用直叙的方法,简练交代了山人迁居和建亭的缘由,把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经过写得一清二楚。
D. 乙文第二段主要写鹤,明写飞鹤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也暗喻隐士之乐,隐士爱鹤,故以鹤名其亭。由亭及鹤,又由鹤回到亭,文理回环,构思巧妙,点题自然。
B
【解析】原文中太守无抑郁和苦闷之意。
6. 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上都写亭子,都介绍了亭子的位置、亭子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亭子命名的原因,都表达了人物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参考译文:【乙】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山坡上的田地,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三)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是夕①,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②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③,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④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①霁:雨过天晴。②参廖:人名。③惠因涧:山涧名。 ④普宁:寺名。
﹏﹏﹏﹏﹏﹏﹏﹏﹏﹏﹏﹏﹏
﹏﹏﹏﹏﹏﹏﹏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____________
(2)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
(3)濯足于惠因涧 ____________
(4)谒辨才于朝音堂 ____________
消失。
全,都。
洗,洗涤。
拜访。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余住西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 是日更定矣/是夕
C. 天与云与山与水/选贤与能
D. 可数毫发/野芳发而幽香
2.【解析】A.我/其余;B.这;C.和/同“举”,推举;D.头发/开放。
B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灯 火 隐 显 草 木 深 郁 流 水 激 激 悲 鸣 殆 非 人 间 之 境。
我撑着一条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到湖心亭看雪。
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
/
/
/
5. 下列对甲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是一篇游记,开篇写出了雪后西湖宁静清远的景色,一个“绝”字从冰天雪地、万籁无声中透露出寒意,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B. 第一段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视线由近到远,景物由大到小,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C.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前者借“客”偶遇知音之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
D. 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写西湖雪景。即未游西湖时,先概括描写雪后的寂寥凄清;游西湖时,写西湖全景;最后以动态式具体勾勒,结构完整,笔调淡雅流畅。
B
5.【解析】选文视线是由远到近。
6. 甲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洁情怀和豪爽率真、潇洒超脱的生活态度。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字与甲文中“独”字所流露的感情具有相似之处。
特立独行,不随流俗


(一)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①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③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⑤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⑥不至,掘野鼠去⑦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⑧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班固《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白:禀告,报告。②旃:同“毡”,毛织物。③北海: 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④羝(dī): 公羊。⑤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⑥廪食:公家供应的粮食。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臣,匈奴理应供给吃的用的。 ⑦去:即“弆”(jǔ)。收藏。⑧节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鱼,我所欲也/单于愈益欲降之
B.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乃得归/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及还/及鲁肃过寻阳
1.【解析】A.想要;,B.祸患,灾难;C.才/竟然;D.等到。
C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C. 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吃)
D. 杖汉节牧羊(拿着)
2.【解析】“绝不饮食”根据文意应该是“坚决不给(他)吃的喝的的意思,所以“食”应为名词,意为“吃的”或“食物”。
C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牧羝,羝乳乃得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天 雨 雪 武 卧 啮 雪 与 旃 毛 并 咽 之 数 日 不 死 匈 奴 以 为 神。
不仅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这种心)罢了。
(匈奴)让(苏武)放牧公羊,(说是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够让他回来。
/
/
/
/
5. 下列对两则选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甲文中列举“不食嗟来之食”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两个例子,事例典型,无可辩驳,有力论证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B. 甲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乙文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详细记叙苏武被幽禁时忍受的种种磨难,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苏武这一人物形象。
C. 甲文用“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来强调人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乙文中的苏武堪称孟子眼中的“贤者”。
D. 甲文首先阐明了“义”重于“生”,在阐述这一层道理时,孟子先从反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继而再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乙文中“匈奴以为神”表现了匈奴人对苏武的敬重。
D
5.【解析】甲文首先以“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论述了“义”重于“生”,之后连用“使…则…”的句式,从反面假设,提出疑问。乙文“匈奴以为神”是被“武卧啮雪,与旗毛并咽之,数日不死”的行为震撼。
6. 试用甲文作者的观点,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苏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作者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乙文通过详细记叙苏武在被匈奴扣押时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心中有“义”的人。
参考译文:【乙】卫律知道苏武最终不可能因为威胁而投降,就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使苏武投降,便把他囚禁在大窖里,坚决不给(他)吃的喝的。天降雨雪,苏武就卧在地上吞食雪团,与毡毛一起咽下,过了好多天也没饿死,匈奴以为他有神灵保佑,就把他流放到北海边上没有人烟的地方,(匈奴)让(苏武)放牧公羊,(说是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够让他回来。(匈奴)把他与属吏常惠等人分开,囚禁在不同的地方。
苏武(被流放)到北海边上之后,匈奴不供给他粮食,(他只好)挖掘野鼠所储藏的草籽充饥。拄着汉朝旄节牧羊,时时刻刻把汉朝旄节带在身边,连旄节上的旄尾都脱落了……苏武被扣留在匈奴一共十九年,出使时正当壮年,等到返回时,胡须和头发都白了。
(二)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上①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②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③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 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选自《宋史》)
【注释】①上:这里指宋太宗赵光义。②中书:官署名,中书省的简称,掌拟诏、出令之权。③蒙正:吕蒙正,北宋名臣,以敢言著称。
﹏﹏﹏﹏﹏﹏﹏﹏﹏﹏﹏﹏﹏﹏﹏﹏﹏﹏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故不错意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B. 天下缟素/素湍绿潭
C. 蒙正退以名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 上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1.【解析】A.主意/情趣;B.白色;C.把/因为;D.同意,赞成/多,表约数。
B
文言词句 推断方法 解 释
徒以有先生也 联想成语法:家徒四壁 (1)____________
上尝欲遣人使朔方 课内迁移法: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____________
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 阅词典法:①理解,明白;②比喻;③告诉,一般用于上告下。
(3)____________
卿何执耶 上文中“三问,三以其人对”和下文中蒙正的回答。
(3)____________
只、仅仅。
出使。
命令。
2.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固执。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其 人 可 使 余 人 不 及 臣 不 欲 用 媚 道 妄 随 人 主 意 以 害 国 事。
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不久终于用吕蒙正所推荐的人,果然称职。
/
/
/
5. 结合两则选文概括唐雎和吕蒙正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选文都运用__________________刻画人物,用词精确传神,善用语气词,甲文中“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的“乎”表责问语气,表现了唐雎据理力争,质问秦王时的__________________(精神特点);乙文中“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的 “尔”表示肯定的语气,表现吕蒙正面对君王据理力争的__________________(性格特点)。
共同特点:不畏强权,据理力争。
对话(语言描写)
大义凛然
果敢坚定
参考译文:【乙】皇上想派人出使北方,告诉中书挑选有才能可以胜任此事的人,吕蒙正退朝后把名字上报,皇上不认同。后来,多次询问,都以这个人答复。皇上说:“你怎么这样固执呢 ”蒙正说:“我不是固执,是陛下不肯信任罢了。”坚持说:“这个人可以出使,其他的人都比不上。我不想谄媚而随便附和皇上的意思,而妨害国事。”同僚屏住呼吸不敢稍动。皇上退朝后对身边的人说:“吕蒙正的气量,我比不上。”不久终于用吕蒙正所推荐的人,果然称职。
(三)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罄?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吾儿恃有汝父庇荫,然亦当稍知稼穑①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息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②也。
(选自张之洞《复儿子书》,有删改)
【注释】①稼穑(sè):指农业劳动,②训:教诲,教导。
﹏﹏﹏﹏﹏﹏﹏﹏﹏﹏﹏﹏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无奔走之劳矣/虽乘奔御风
B. 余朝京师/亦足用一年而有余
C. 求学宜先刻苦/凡所宜有之书
D. 何竟忘之/岂他人之过哉
1.【解析】A.奔走/飞奔的马;B.我/多余,富余;C.应当;D.代词/结构助词,的。
C
文言词句 理解词义的方法 解 释
言和而色夷 参考成语法:和颜悦色 (1)____________
儿自去国至今 课内迁移法:去国怀乡 (2)____________
毋负老人训也 阅词典法:①背;②担负;③倚仗,依靠;④失败,与“胜”相对;⑤背弃;辜负;⑥享有。
(3)_______(填序号)
脸色。
离开。

2.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撰长书以为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汝 如 此 浪 费 必 非 饮 食 之 豪 起 居 之 阔 必 另 有 所 销 耗。
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
为什么带去的那么多钱都花完了?
/
/
/
5. 下列对甲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克服了无书、无师、求学路途遥远、生活艰苦等重重困难。
B. 作者详写自己艰辛的求学经历,略写现在的成就,鼓励青年一辈努力学习,力求做到“业有精”“德有成”,属于欲扬先抑的写法。
C. 作者通过太学生求学的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文章情感真挚,循循善诱。
D. 好的品德修养是作者终能学有所成的基础,因而作者得以“遍观群书”,得以“硕师名人与游”,得以“预君子之列”。
C
5.【解析】作者是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
6. 甲、乙两则选文都是作者劝诫后辈的文章,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乙:希望儿子花钱要节俭,学习要刻苦,要有所得。
参考译文:【乙】你从离开国家到现在,不过四个月的时间,为什么带去的那么多钱都花完了?这确实很让人奇怪!你这次去,目的是求学。求学应当以刻苦为先,不必去在乎交友应酬的事。你带去的费用,也是足够用一年多的,为什么四个月不到就花完了呢?何况这样的浪费,必定不是花在饮食起居上,一定是另有其他的事耗费的。你倚仗有你父亲的保护,不需要这样,但是你应当知道劳动的艰辛,尽你求学的本分。如果不这样,即使学成回国,也一定是一件事也做不了。你现在这样,我今后可能对你没有指望了!花钱是小事,但因为钱而荒废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就是大事了。我之前曾写信告诫你,一定要努力学习,你怎么就忘了?光阴可贵,求学不易,这中间的甘苦,你应该自己去体会,不要辜负老人的一番教导。
(四)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之拔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
﹏﹏﹏﹏﹏﹏﹏﹏﹏﹏﹏﹏﹏﹏﹏﹏﹏﹏﹏﹏﹏﹏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遂逐齐师/当余之从师也
B. 公问其故/渐就衰竭之故
C. 一鼓作气/此善于用气者也
D. 夫大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1.【解析】A. 军队/老师;B. 原因,缘故;C. 士气;D. 句首发语词。
A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善于用气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预 料 城 之 不 能 遽 下 而 蓄 养 锐 气 先 备 外 援 以 待 内 之 自 毙。
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都倒下了,所以才追击他们。
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
/
/
4. 下列对两则选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B. 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军事上无知的昏君。
C. 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气”的思考。
D. 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
B
4.【解析】“无知的昏君”错误,“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
5. 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参考译文:【乙】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枯竭了。我对这几句话,经常思索。大概用兵并无其他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罢了。(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于郝昭,两者失败都因起初气势太盛,过于锐不可当,渐渐就衰竭无力的缘故。只有荀罃攻克逼阳,士气衰竭而又重新振作;陆抗攻克西陵,事先预料难以迅速取胜,因而养精蓄锐,先安排好外援,等待城中敌人力尽自毙。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五)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
【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C.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1.【解析】A. ……的人;B. 像;C. 从前/原因,缘故;D. 表连接。
C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凡 吾 所 以 来 为 父 老 除 害 非 有 所 侵 暴 无 恐!
几个月以后,还不时有人偶然进谏。
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
/
/
4. 简要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参考译文:【乙】民众被秦朝严刑峻法迫害很久了,说句不同的意见就会被灭族,发句牢骚就会被处死。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三条法律:杀人的处死,伤人或者偷东西的按情节轻重判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官吏人民各司其职,各安生计。我们之所以来这里,是为民众除害,不是想来推动危害大家,不用惊恐!而且我们之所以驻军霸上,是等待诸侯们到来而商定大事,实践承诺的。
(六)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巳,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
【乙】及陈涉起,沛令欲以沛应之。掾、主吏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崐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遗沛父老,为陈利害。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门迎刘季,立以为沛公。萧、曹等为收沛子弟,得三千人,以应诸侯。
(选自《资治通鉴》)
﹏﹏﹏﹏﹏﹏﹏﹏﹏﹏﹏﹏﹏﹏﹏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卒中往往语 ____________
(2)遗沛父老 ____________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 广起/及陈涉起
B. 士卒多为用者/君为秦吏
C.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愿君召诸亡在外者
D. 为陈利害/杂然而前陈者
到处。
给,给予。
C
2.【解析】A. 跳起/起义;B. 被/是;C. 逃跑;D. 陈说,陈述/摆放。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季乃书帛射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沛 令 后 悔 恐 其 有 变 乃 闭 城 欲 诛 萧 曹。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刘邦就用绸绢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楼上。
/
/
/
5. 下列对甲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选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主要叙述了发动起义的经过,着眼于反映陈胜在反抗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杰出才能。
B. 陈胜、吴广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做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准备;为了得到人民的响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
C. 前期的准备为起义的发动打好了基础。起义的发动分为三步: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至此,一支团结战斗的起义军队伍宣告组成。
D. 选文善于用极为丰富精练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陈胜的性格。
B
5.【解析】陈胜、吴广做“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准备,不是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而是为了从舆论上获得信服和支持。
6. 陈胜、吴广发动起义,沛令响应起义,他们的基本策略有什么共同点?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取得成功、沛令响应起义却遭杀身之祸,原因何在?分别作简要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点:都在竭力争取群众的支持。
原因:陈、吴先用计赢得众人的同情,杀两尉又断了动摇者的退路,再加上陈说利害且极具号召力的宣传发动,最终得到众人的拥护。沛令身为秦吏,难以得到民众的支持;召得刘季之众却又不信任他们,甚至要杀害全力支持他的萧、曹二臣,最终他成了孤家寡人。
参考译文:【乙】及至陈胜起兵,沛县县令打算全城响应他,主吏萧何、狱掾曹参说:“您身为秦朝官吏,现在想要背叛朝廷,以此率领沛县的青年,恐怕他们不会听从您的号令。望您把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召集起来,可得数百人,借此威胁大众,众人便不敢不服从了。”县令于是便命樊哙去召刘邦来见,这时刘邦的部众已有百十来人了。县令事后很懊悔,担心召刘邦等人来会发生什么变故,就下令关闭城门,防守城池,并要诛杀萧何、曹参。萧、曹二人大为惊恐,翻过城去投奔刘邦以求自保。刘邦就用绸绢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楼上,送给沛县的父老,陈说利害关系。父老们便率领年轻一辈一起杀掉了县令,敞开城门迎接刘邦,拥立他为“沛公”。萧何、曹参为刘邦召集沛县青年,得三千人,以此响应诸侯抗秦。
(七)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②深矣,常有以自下③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有删改)
【注释】①御:马夫。②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③自下;谦虚。
﹏﹏﹏﹏﹏﹏﹏﹏﹏﹏﹏﹏﹏﹏﹏﹏﹏﹏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性行淑均 _______________
(2)拥大盖,策驷马 ________________
(3)身相齐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愚以为宫中之事 /晏子荐以为大夫
B. 悉以咨之/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 妾是以求去也/去后乃至
D. 晏子怪而问之/固以怪之矣
善良公正。
驾驭(驾着)。
A
2.【解析】 A.认为/成为;B.都,全;C.离开;D.感到奇怪。
担任相国(当国相)。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今 子 长 八 尺 乃 为 人 仆 御 然 子 之 意 自 以 为 足。
都拿来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将士们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低的人(德才高低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
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
/
/
/
5. 先帝深知诸葛亮“谨慎”,结合选文说说诸葛亮的“谨慎”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接受托孤以来,经常忧愁叹息,担心先帝托付给自己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损伤先帝的英明。②出师北伐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认为当时已经具备了出师北伐的先决条件。③北伐之前明确各方面责任,首先严于律己,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
6. 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的名相,结合文段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的标准:忠贞纯正;忠诚报国;能干公正;久经锻炼与考验。
晏子的标准:有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改正。(或:做人谦恭,不张扬)
参考译文:【乙】晏子做齐相时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我满足。
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她丈夫问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的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为这才要求离开你。”
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