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大学》节选
大学之道
《礼记》
1、博学
2、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文题解读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一说曾子作。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人,孔子弟子。
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礼记·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人生哲学的论文,其主体是“三纲”“八目”。
要了解文中包含的基本思想,分析“三纲”“八目”的内在联系,探究本文论述过程中的思想脉络,领会其思想的严密性和深刻含义。
作品简介
试从原文中找出“三纲”“八目”分别是什么?
自主思考
文白对译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得:处事和宜。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每样东西都有本末,每件事情都有始终,明白了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实物发展的规律了。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三纲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引出下文“八目”。
要点提示
文白对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8)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9)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0)。致知在格物(11)。
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齐,形使动,使……整齐。
正:形使动,使……端正。
诚:形使动,使……真诚。
致其知:获得知识。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想要使家族中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文白对译
物格而后知至(12),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3),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4)。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庶人: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
事物的原理推究明白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才能修养自身品性,品性得到修养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才能天下太平。上自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一概都是以修养自身品性作为根本。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八目
“格物”: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诚意”: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致知”: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
“修身”: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
“齐家”: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八目”概述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修 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目的
基础
“八目”关系
(内修)
(外治)
独善其身
兼善天下
在这“八条目”之中,修身是从“内修”到“外治”的过渡。既要内化于心,也要外显于行,因此作者强调,从天子到庶人都应该以修身为本。天子不能依仗权位置身事外,庶民也不能因为地位低微而放松要求——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要点提示
《大学》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构建了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示。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文本探究
你认为上述人生发展阶段,在当今社会是否适用?
拓展探究
我认为“修齐治平”的思想当今社会仍然适用。 “修齐治平”的思想中体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主动入世的精神。对于这种积极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态度,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
说修齐治平的思想能够推动个人不断提升自己,也能督促人们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这样人民就会幸福。但之于其具体内涵,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推陈出新,不能够一味地照搬照用。
答案示例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推荐同学们课后阅读《大学》全篇。
推荐阅读
整理本课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