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普京曾说:“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苏联,谁就没有脑子。”
黄苇町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中说,……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
课标要求:
1.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主要成就,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
2.了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史实,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重点:苏联的改革,东欧的改革,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就
难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阅读教材第一目的内容战后苏联的发展表现、改革的背景及三次改革的内容、成效及弊端?
1940年 1952年
钢 1800万吨 3440万吨
煤炭 1.65亿吨 3亿吨
石油 3100万吨 4700吨
电力 480亿千瓦 1190亿千瓦
——陈之骅 吴恩远 马闪龙主编《苏联兴亡史纲》
五年计划期间(1946—1950)用于整个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额中,用于机器制造工业的占87.9%,用于轻工业的仅占12.1%。机器制造业的指标提前超额完成了,而轻工业只完成计划规定的80%多,未达到战前水平。1950年农业产值只相当于1940年的99%。——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1、苏联的发展
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战后苏联的成就及特点?改革的原因?
国防成就突出、重工业恢复发展迅速
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1.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4.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回忆: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弊端?
苏 联 经 济 改 革 势 在 必 行
2、苏联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年)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年)
背景
措 施 政治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农业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推行“加速战略”方针、实施根本性变革、改革所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后转向政治改革
工业
效果 成就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弊端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堪忧;
赫氏改革成效不大,纠正赫氏改革混乱
国家政治、经济领域积累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危机四伏
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扩大种植玉米。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1.经济: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推动农业发展;
2.政治: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取得了一些成效。
1.经济: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2.政治: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 新经济体制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对农产品降低收购指标,提高收购价格。
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前期收到一定效果,经济有所提高
1958年1月1日起,取消了义务交售制。……由集体农庄自行制订具体的生产计划。大力种植玉米;扩大播种面积。1954—1955年,垦荒总面积达到3590万公顷……对政府机构进行改组,唯独军工生产部门没有减缩。在全国范围内划分经济行政区,将部门管理体制变为地区管理体制
——陈之骅 吴恩远 马闪龙主编《苏联兴亡史纲》
在1953—1964年期间,谷物总产量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7倍,年增长率为10.5%。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及评价?
农业是改革的重点领域;经济改革中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原来体制内的修补
如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
(1)从背景看:改革是大势所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
(2)从内容看:改革从反对个人崇拜和农业入手,选对了突破口,符合苏联社会发展需要,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3)从影响看: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把苏联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
领域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工业 缩减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数量
增加企业的利润留成
把增加传统重工业作为赶超西方国家的战略目标
农业 大范围提高收购价格,积极扶持庄员副业生产
国防 奉行霸权主义、加紧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
工业是改革的重点领域;更加重视重工业、国防工业;进一步加大市场经济成分;原来体制内的修补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
10.25% 6.45% 4.95%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商品短缺,通货膨胀十分严重,以致人们寻找短缺商品的时间比工作时间还多。” ——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戈尔巴乔夫
“要根据市场规律有计划地掌握和管理市场” ……提出了“加速战略”…………戈尔巴乔夫首次完整地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提倡“社会主义多元化”、“民主化”……1990年3月召开的第三次人代会决定,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打破计划经济;转变迅速;经济改革转向政治改革;突破旧体制、根本变革;思想混乱、政治动荡、经济形势恶化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
取得了短期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社会经济的畸形发展。
探讨:从指导思想、内容、结果三方面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异同
项目 相同 不同
赫氏 勃氏 戈氏
指导思想
内容
结果
都为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未能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
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侧重农业
侧重重工业
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自由讨论
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搞跨了。你认为正确吗?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问题导学:阅读教材第二目的内容分析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背景、成就和东欧剧变的实质、原因?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东欧社会主义建设
(1)、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
(3)、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历史纵横p123
东欧原是地理概念,一般指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东至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区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东欧国家”则成为一个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战后在中欧和南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模式
(1)含义:苏联模式是苏联共产党采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2)基本特点: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影响: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东欧国家大多采用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列失调
东欧国家 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南斯拉夫、 阿尔巴尼亚 主要依靠本国人民 借助苏军
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保加利亚、 捷克斯洛伐克、
主要依靠苏军挺近
民主德国 在苏联军事管制下
国家 50-70年代的改革或成效 70-80年代的实际情况 直接后果
南斯拉夫 经济滞缓、失业增多、罢工闹事;“国家集体元首制”、“议会代表团制”
捷克斯 洛伐克 民众要求为“布拉格之春”平反; 出现捷克共产党的反对派,政局不安
波兰 经济恶化;全国罢工浪潮;反对派“团结工会”提出“政治多元化”
匈牙利 财政赤字剧增、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社会不稳定
民主德国 民众要求统一
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调动人民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布拉格之春)
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稳步增长,居东欧之首
地方主义
民族问题
国家分裂
陷入经济政治困境
国民年收入递增,消费水平提升,人民满意度较高
2、改革成就及存在问题
探究原因:
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
东欧国家 各不相同的结局 命运的共同点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罗马尼亚
民主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
相对平稳
流血冲突
合并统一
国家分裂
国家解体
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
变—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剧—时间短,范围广
1989-1992年东欧国家的变化形势示意图
3、东欧剧变(1989-1992年)
探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根本原因: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障碍;缺乏市场调节机制,经济欠发达,重工业和轻工业比例失调。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和东欧各国执政党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 元化。
内部原因 :民族矛盾激化、经济长期困难、苏联和东欧各国政策失误造成的问题积压最终导致政局失控和国家分裂。
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教训: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与时俱进; ②要坚持国民经济比例发展;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要建立健全民主法治建设;⑤要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三、中国社会主义发展
识图学史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阶段 时期 成就 影响
改革开放前的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定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 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内建设成果丰硕
1、阶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论的提出
(1)、标志:十九大的召开
(2)、意义: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11月.12日
社会主义
(经济)
制度确立
阶段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十月革命
确立政权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不断的探索改革实践。
1.
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A
当堂练习
2.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A
3.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而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中华民族发展以崭新的前景。中苏改革的不同结果,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
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
B.要时刻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C.改革应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策略
D.改革步伐要尽快适应国际形势发展
A
4.1996年《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市场经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等新词汇,2012年又收录了“非公有制经济”“乡镇企业”等新词汇。这反映了我国 ( )
A.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B.私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开始
D.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