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和凝华》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2)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过程与方法
(3)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升华和凝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乐于探究生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现象,领略物态变化的美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感知升华和凝华两种物态变化,并能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我国部分地区干旱视频,指出缓解旱情的方法:人工降雨。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空中抛洒干冰能够引起降雨?要想知道其中的道理,通过学习这一节的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原因。
板书课题:升华和凝华
二、合作探究
1、复习回顾物质的状态及其物态变化,提出问题:物质能否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或者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学生猜想。 做“观察碘的升华现象”实验,认识升华现象,验证猜想。
①学生观察试管中碘的状态和颜色,思考要让固态的碘的状态发生变化,可采用什么办法。
学生分组实验,用热水对固态的碘加热,轻轻摇晃试管,观察是否有液体生成,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下列问题:
a、实验中,对固态碘微微加热,碘熔化了吗?
b、加热时,烧瓶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c、烧瓶中的紫色碘蒸汽是怎么来的?
d、实验表明,固态物质可以直接变成气态吗?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讨论:固态的碘受热能直接变为气态吗? 。
②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a、什么叫升华?升华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b、固体升华吸热可使温度发生什么变化?升华有什么作用?
③教师点拨:“直接”两个字反映了固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直接变为气态。
④解释图4---33(a)(b)所示的现象。教师点拨指导。
⑤课堂补充练习:
利用所学知识判断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
A、烧水时从壶嘴里冒出的“白气” B、冰雕作品在0℃以下慢慢变小
C、雨后,地面上的积水慢慢变干 D、春天来了,冰雪熔化
3、做“观察凝华现象”实验,验证猜想。
①将紫色的碘蒸气用冷水降温,观察碘蒸气的变化,取出冷水中的试管,擦掉试管外的水分,观察试管中是否有碘液体出现。
②在一个搪瓷杯里盛一些冰和盐的混合物,过一会儿,在搪瓷杯的外表面,可以看到一层薄薄的霜,这层霜是从哪儿来的?
③讨论:气态的碘遇冷可以直接 。
④学生阅读课文,叙述凝华的定义。
⑤解释图4---33(c)(d)所示的现象。教师点拨指导。
⑥讨论:物质在升华和凝华过程中要吸热还是放热?
⑦课堂练习:用久了的灯泡为什么会变黑?
三、分析现象,思维拓展
1、引导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分析他们发现的固,气之间直接转化的实例:升华现象:雪堆(或冰雕)没有熔化变小、灯丝变细、固体清香剂消失;凝华现象:霜、灯泡壁变黑、、冰棒纸上白花花的“粉”、雾凇)借助多媒体课件观看雾凇、霜的美丽画面。
2、教师展示新旧白炽灯,学生观察对比,分辨出新旧灯,试着解释灯管壁变黑的原因。
3、尝试解释“室内飘雪”的现象
4、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
问题一:冰箱中的霜是怎样形成的,采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少霜的形成?
问题二:什么样的天气容易形成霜,霜对农作物有害,如何防止?
四、巩固提升
1、介绍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学生猜想干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人工降雨。思考在云层中抛撒干冰为什么会促成降雨?观看多媒体课件:在舞台上撒干冰制造白雾。思考在舞台上撒干冰为什么会出现白雾?
3、北方严寒的早晨,窗户玻璃上的冰花,为什么总出现在室内的一面?
4、科学世界:“大漠里的故事”
五、归纳小结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
(一)定义:物质由 直接变为 叫做升华。
(二)升华需要 热。
(三)升华具有 作用。
二、凝华
(一)定义:物质由 直接变为 叫做凝华。
(二)凝华需要 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