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壶口瀑布》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壶口瀑布》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2 11:4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壶口瀑布
梁衡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
壶口
“壶口”一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中,如“既载壶口,治梁及歧”、“壶口、雷首,至于太岳”,都与大禹治水的路线与策略有关。这里提壶口而未言瀑布。
“孟门山”一名,始见于周、秦间的《山海经》著作,书中记“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对孟门及瀑布作了深刻的描述:“《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蹬,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黄河之巨阨,兼孟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有人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衡,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魂。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最怒,鼓山若腾,濬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这里所记,指出瀑布在孟门处,而未提黄河于流上的壶口。
壶口瀑布在晋陕两省边境上,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是中国第二大瀑布。河床至此非常狭窄,形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河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宽度,从20多米高的陡崖倾泻而下,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景象。本文描绘的就是这一胜景。
壶口瀑布
作者简介----梁衡
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
代表作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2018年12月,荣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梁衡
A.所至(到了哪里)
B.所见(见到了什么)
C.所感(有什么感受)
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一般具备三个内容
文章是一篇关于壶口瀑布的游记,思考作者一共写了几次去壶口瀑布的经历?哪次是详写,哪次是略写?
第2段 雨季 略写
3-5段 枯水季 详写
思考作者是怎么描写雨季的壶口瀑布?(所至、所见、所感)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地点:滩里、岸上
视角:俯视近观、平视远望
景物特点:水势盛、水声大
感受:可怕的、危险的
朗读3-5段,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分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所至、所见、所感)
 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
3-5段,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分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以河心为立足点,定点换景
地点:沟底到河心
视角:俯视龙槽,仰视,再次俯视龙槽,往龙槽两边看,俯视脚下(石)
枯水季壶口瀑布特点
龙槽(河中有河,可谓“奇”)
河面(势如千军,挤撞推搡,可谓“雄”)
龙槽(漩涡飞转,碎为水雾,可谓“险”)
龙槽两边(各自夺路,千姿百态,可谓“丰”)
脚下石(窟窟窍窍,蜂窝杂陈,可谓“异”)
面对这样的“所见”,作者有怎样的“所感”?
“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
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文章的意蕴也顿时变得丰富起来——水的种种形态,不正是人生百态的象征吗?
见与感的结合应该是自然的、合乎逻辑的,而不是牵强的、生拉硬拽的。
朗读5、6段,看看作者从石头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联想?
石头: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甚至被旋出大坑
水的特点:水被压迫就会怒不可遏,忍耐后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这种抗争表现在水会去“凿”“旋”“切”“剁”。让石头成孔、成洞,甚至让它成为深沟,还可以改变他的位置。
黄河的品格:“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人的个性:“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民族的品性(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精神)
游记一般具备三个内容:
A.所至(到了哪里)
B.所见(见到了什么)
C.所感(有什么感受)
至此,作者借助写壶口瀑布,完成了对中华民族经历磨难但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抗争精神的赞颂。
拓展阅读
《黄河颂》 光未然
朗诵词:
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崇高!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着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课后作业
阅读梁衡的其他写景散文,如《冬日香山》《晋祠》等,从游记散文所至、所见、所感的角度去把握文章。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