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第一课时)课件-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第一课时)课件-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6-02 18:5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六章 力和机械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1课时)
新课引入
思考与交流1:这些机械设备工作时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新课引入
体验与交流:
1、请同学们拿出一只笔或硬棒,试着撬动自己桌面的书;
2、请同学用羊角锤,帮老师把木板上的钉子拔出来;
思考与交流2:你是如何使用这些机械的?机械的运动具有什么特点?
撬棒
羊角锤
核桃钳
一、认识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注意:
(1)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曲的
(2)“硬棒”不一定是棒,泛指有一定长度、在外力作用下不变形的物体(形变很微小,可以忽略不计)
抽水机的手柄
剪刀
一、认识杠杆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F1:促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F1
F2
一、认识杠杆
思考:什么情况下才是平衡呢?
F1
F2
物体的平衡状态
杠杆的平衡状态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或匀速转动静止或匀速转动
二、杠杆的平衡
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提出问题:
一个大人与小孩玩跷跷板,
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呢?
①改变力的大小
②改变力到支点的距离
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尺子替代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
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
①力的大小
②力到支点的距离
杠杆平衡时,F1、F2、 L1、 L2满足什么条件呢?
假设一:
F1+L1=F2+L2
假设二:
F1–L1=F2–L2
假设三:
F1/L1=F2/L2
假设四:
F1 · L1=F2 · L2
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设计实验:
① 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
左偏右调,
右偏左调。
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设计实验:
② 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然后把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到支点距离L1/m 阻力F2/N 阻力到支点距离L2/m
1
2
3
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设计实验: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到支点距离L1/cm 阻力F2/N 阻力到支点距离L2/cm
1
2
3
③ 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做两次实验,把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注意:一个钩码重0.5 N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到支点距离L1/cm 阻力F2/N 阻力到支点距离L2/cm
1
2
3
4.进行实验:
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5.分析与论证:
动力×距离=阻力×距离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分析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动力F1/N 距离L1/cm 阻力F2/N 距离L2/cm
1
2
3
注意:一个钩码重0.5 N
1 10 0.5 20
1 15 1.5 10
1 10 1 10
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动力F1:促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杠杆的五要素
18
F
O


F1
动力
F2
阻力
动力作用线
动力臂L1
阻力作用线
阻力臂L2
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
.
.
特别提醒:
切不可把从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作为动力臂,或把从阻力作用点到支点距离作为阻力臂
19
特别提醒:
切不可把从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作为动力臂,或把从阻力作用点到支点距离作为阻力臂
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6.得出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阿基米德杠杆原理
评估
1.若改变拉力方向,是否满足F1×LOA= F2×LOB?
F1
F1
F2
LOB
LOA
评估
1.若改变拉力方向,是否满足F1×LOA= F2×LOB?
F2
F1
L1
L2
满足F1×L1= F2×L2
2:甲乙都处于静止状态。应选择哪一种进行实验?理由是?
应选择乙图进行实验。
理由是:便于测量力臂大小
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