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是诗人、词人面对秋天写出的风格迥异的情怀,既有王维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又有张继的满怀旅愁之思,还有纳兰性德的羁旅怀乡之情。面对大自然的景物,人的心情不同,感受也截然不同,正是所谓境由心生。
【单元要素】
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借助注释, 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知古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品格培养目标】
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秋色,感知古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知古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轮到的小组交流必读书目《田螺姑娘》中最打动自己的故事。
【预设评价】这个故事我也很喜欢,听了你的讲解我很有共鸣。
【预设评价】你们的故事讲得生动精彩,如果加上动作,再放开自然一些就完美了。
【设计意图】拓展积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小主持讲安全:穿越马路,要听从交通民警的指挥;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 “ 绿灯行,红灯停 ”。
【设计意图】:日日讲安全,安全记心中。
一、谈话导入
1.结合小组课前三分钟导入:通过刚才的故事,老师能感觉到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季节不同,美景不同,人的心情也不同,对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欣赏一组描写自然之景的古诗词——《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来感受面对大自然不同诗人的感受。我们先来欣赏《山居秋暝》(出示课题,生齐读)
2.在欣赏之前我们要先会读,我们回想一下读诗要注意什么?
【预设】(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调动情绪,激发兴趣。
二、检查预习
(一)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哪些字音要注意?
【预设】浣(huàn)女,“浣”的意思是洗。
请大家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
【预设评价】你读的真流畅!字音也读对了,注意到了“浣”的读音。还有谁也想像他一样读一读?那就齐读吧。
(二)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读通诗句对我们来说并不难,读古诗还要读出节奏。请你在诗句上画一画停顿,再读一读。
老师也画了停顿,和老师的对照一下,谁再来读?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指名生读。
指名生从节奏感把握的角度进行评价。
我们来比赛读一下敢不敢?男女生比赛读。
【设计意图】读好古诗是理解诗意的基础,对古诗朗读要明确要求,才能读出诗的韵味,为理解诗意,理解诗人情感打好基础。
【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比赛读锻炼孩子勇于挑战的品格。
【预设评价】 读着读着,同学们就读出了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节奏,读出了诗的韵律美。下面我们看看有没有你读不懂的字词?是否解决了?
三、研读赏析
过渡:自由读古诗,弄懂诗歌中的重点字的意思,句子含义。
(一)组内交流,补充完善。
(二)全班交流,小组汇报展示,补充质疑。
【品格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品格,认真倾听,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
【预设】地点:山居,就是山中居所 时间:秋天的傍晚 这首诗是描写秋天傍晚的山村风光的。
相机解决“暝”的意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你对傍晚有什么感受?对秋天有什么印象?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体验会答出:傍晚宁静、温馨等特点;秋天美,丰收等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题目的分析,让学生初步理解秋天傍晚的特点,为领悟诗歌意境做铺垫。
集体交流
读懂一二句重点字的意思。
【预设】空山:空旷的群山。 晚来秋:夜晚的降临使人感到凉爽,天气已是初秋。
空气清新,传来泥土的气息。
树木像洗过澡一样,绿叶、红叶更加娇艳。
3.随着时间的流逝,月亮渐渐升起,这时又是一副什么景象?看下边3、4句,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意思。
松间照:明月从松间洒下清幽的光辉。 石上流: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预设】这两句景物第一处写的是静态,第二处写的是动态,做到了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看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对偶
作者为什么能有这么细致的体验?
因为诗人就在这明月之夜走在山间欣赏这美景。(松间照)引导学生想象:作者都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带领学生走进诗歌描写的意境中。
景物这样幽静,诗人心情会如何?
【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充分体验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4.在这优美的夜色中,还有人在干什么呢?欣赏5、6句。
这两句写人物的活动,竹林喧闹,是洗衣女子说笑着归来;荷叶晃动,是渔船顺流而下。
引导学生思考:洗衣女子的欢笑怎么能听到?莲叶晃动为什么能看到?
学生还没接触到以动衬静的写法,可以举例子:
夜晚从远处传来一两声狗叫。
学生总结5、6两句的作用:用人物的活动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
5.这么美的风景,你有什么感想?引领学生走进自然的怀抱,热爱自然。
作者又是怎样想的?
即使春去花落,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
相机让学生掌握“春芳”、“王孙”的意思。
春芳:春天的花草 王孙:我
从整首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
6.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A生自渎,同桌互读,小组内读。
B小组选出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在班中比赛。
品格培养预设评价:你会看到并欣赏他人的品质,能诚实地评价自己和别人,表扬你。
【预设评价】同学们的朗读,读出了秋天乡村生活的的美,读出了作者怡然自得的心情。现在我们来看,作者通过什么事物来表现心情的?
雨、明月、松林、清泉、人物
1.在这短短的八句诗中诗人写了这么多事物,内容既有写景,又有情感,真是不简单,诗人是谁?
2.王维。王维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指名生背出。
《鹿柴》、《使至塞上》、《鸟鸣涧》、《杂诗》
【预设评价】同学们记得真扎实,学过的诗歌还记得。----同学真不愧是“古诗大王”,赞一个。(领同学们鼓掌,表扬)
3.面对秋天清新的景色,王维表达了他对这种景色的喜爱、满足之情,还有哪些诗也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学生交流刘禹锡的《秋词》
(三)欣赏《枫桥夜泊》
过渡:面对秋天清新的景色,归隐的王维充满喜爱和满足,那么在漂泊在外的张继心中又是什么一种感受呢?出示《枫桥夜泊》,指名生读。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同学们读得非常棒,我们在四年级已经学过这首诗,现在小组内欣赏这首诗歌,理解本首诗表达的感情,通过哪些事物表现了诗人情感?
《枫桥夜泊》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能小组内通过交流补充理解诗人感情。
一个“愁”字最能表现诗人的感情。为什么愁?出示资料背景。
“安史之乱”后,江南政局比较安定,不少文人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这其中就有张继。
根据资料学生很容易理解张继在诗中表现的旅愁。
3.小组交流
【预设】(1)通过景物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愁绪,如慢慢落下的月亮、啼叫的乌鸦、冰冷的霜、枫树、渔火、钟声、渲染了孤独凄凉的秋景。
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让学生说出诗歌所表现的画面。
(2)直接通过抒发感情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感情,如:江枫渔火对愁眠,其中的“愁”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4欣赏《长相思》
①指名生朗读,强调读音和节奏:
榆、畔、更、聒 更(gēng更换)(gèng更加)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②指名学生回答,前二首是诗歌,这首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过词,应该能回答出来,再和学生一起回顾已经会背的词,如《满江红》、《天净沙.秋思》等。
③学生交流作者和写作背景所查的资料。老师补充。
纳兰性德:清代满族词人,18岁中举,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其风格缠绵清婉。
写作背景: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回盛京祭祖,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大帝御前侍卫随驾出征,写下了这首词。
【预设】学生在交流资料时,会总结地详细繁琐,指导学生精当地选取资料。
④欣赏上阙:通过山水的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路途遥远,行军困难。
相机出示地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从北京到山海关之间的距离,想象将士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的情景。
⑤让学生根据句子说出想象的画面,进一步走进上阙描绘的行军生活。
⑥你能把这种艰辛的行军生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导学生缓慢深情地朗读。
⑦作者“身向榆关那畔行”,那么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欣赏下阕: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情?思乡之情
⑧你是通过那句词体会到的?“故园无此声”,相机理解“故园”的意思。
故园真的无此声吗?
引导学生结合《桂花雨》中“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没有故乡院子里的桂花香”来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情有独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⑨生齐读本首词,缓慢深情,读出思乡情。
四、课结
我们在欣赏古诗词时,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动静结合
21 枫桥夜泊
以动衬静
长相思
五、拓展延伸
课文中前两首是唐诗,后面一首是清代的词,他们体裁不同,时代不同,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
【预设】学生根据在欣赏的过程中理解的诗人的心情可以回答出来:都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六、小组合作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小组合作交流中,大部分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倾听或发言补充,少部分学生不愿表达。
【教后反思】
1.学生理解诗歌蕴含的感情有难度,但通过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的途径,再体会感情容易多了,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充分预设,采取多种方法,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欣赏古诗。
2.课前预习的质量很关键,要加大训练的力度。
3.在指导学生欣赏古诗时,可依托本首诗进行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诗歌积累数量,逐步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不足之处是在课堂上读的少了,今后还应该加强读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