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七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层次巧妙、过渡自然。课文没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三件事,而是先出结果,再追述原因的写法。课后题第一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我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赞”等几个生字,通过查阅资料理解光耀门楣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运用主要人物+事件的方法概括周恩来读书时的三件事情。
3.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4.通过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体会周恩来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主要人物+事件的方法概括周恩来读书时的三件事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品格培养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争做强
国好少年。
2.在小组合作讨论时尊重其他同学的观点,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在交流时能做到
站姿挺拔、声音响亮、自信大方。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主持人:1.交通安全每日一讲,不满12周岁不得在马路上骑自行车。
2.《中国神话故事》系列之五《女娲补天》,出示这个故事中的精彩片段,主持人朗读。
主持人:女娲勇敢顽强、智慧能干、甘于奉献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齐读一遍,再来感受他的优秀品质。
3.出示星级评价标准
A.站姿自然大方,声音响亮。
B.讲述通顺流畅。
C.讲述有感情。
D.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E.从主持人身上学到了什么?
4.引导学生按星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预设评价】
xx同学声音洪亮,表情自然大方,语言表达准确生动。
通过xx同学的分享,我懂得了女娲的伟大品质。
谢谢你精彩的展示!刚才同学们倾听认真,点评中肯,这是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品质,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设计意图】主持人上台自己主持和交流,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激发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得到锻炼,提高孩子们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一、启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致哀,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周恩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他有关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初步的了解主人公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环节目标】
1.每个孩子都会读本课的生词,朗读做到通顺流利,掌握易错字的书写。
2.培养孩子自主预习的能力,扫清字词障碍,读熟课文为下面学习课文打好坚实的基础。
1.出示词语
课前布置了同学们预习,预习卡上的字词你会读吗?
严肃 清晰 崛起 胸怀
轧死 效果 训斥 惩处
为之一振 疑惑不解 光耀门楣
(1)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指名读,正音、齐读词语)。
相机纠正:惩处(chǔ) 为之一振 (wèi)这里的“为”是介词,表示目的和原因,所以读第四声。
师评价:老师要特别表扬一下这位同学,你把这两个难读的字都读准确了,真了不起,可见课下预习下足了功夫,希望其他同学也像这位同学学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同位互查 帮出错的同学正音
关注后进生:史家琪 万豪气 李豪泽 徐畅
【品格培养预设评价】同位互查互助的过程,是团结同学互相尊重的表现。
(2)理解光耀门楣的意思
看来词语大家都会读了,那它们的意思你都弄明白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光耀门楣是什么意思呢?要理解这个词语,我们关键要弄清楚关键字门楣的意思。哪位同学课前搜集了资料。
预设:门楣——就是正门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古代按照建制,只有朝廷官吏的府邸才能有门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准有门楣的。
光耀门楣,指子孙做了官出了名,让祖先和家族都荣耀起来。我们用另一个词语来说就是光宗耀祖。
学法指导:对于难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抓住关键字词还可以搜集资料来理解,希望同学们以后遇到不懂的词语也运用上这些方法。
【预设评价】这位同学课前预习时能做到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查资料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自主预习的品质。
字词,我们会读了,意思也理解了,可是老师在批阅同学们的预习卡时,
发现这个字很多同学出错,谁来当小老师,帮帮这几位同学。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这个字的写字要领我们就掌握了
老师也总结了一首小儿歌,找同学起来读一下
两个先字稍有别
左竖提右竖弯钩
最后一笔是个点
上宽下窄写美观
跟着老师的范写一起来书空一下吧。
在你的练习本上练写一个吧。
展平反馈评价: 书写正确一颗星,结构端正一颗星,干净整洁一颗星。
【预设评价】同学们能就书写要领进行评价,并且关注了同位的坐姿和执笔姿势,
我们就应该互帮互助才能共同进步。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小学语文教学重点之一便是识字和写字,多种形式的识字和写字练习符合四年级认知特点。
2.分组抽查课文朗读情况
朗读评价:正确流利一颗星,会停顿一颗星,声音洪亮一颗星。
根据组员朗读情况给小组计分。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预习了解孩子课文朗读的情况,并表扬预习充分的孩子,给其他孩子树立榜样,已督促全班孩子做到充分预习,为高效课堂做好铺垫。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环节目标】
1.理清课文写了周恩来的哪三件事。
2.学习关注主要人物+事件的方法,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预习卡
1.课文写了周恩来的哪三件事?
我们看这位同学写的答案,谁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答案怎么样?(太啰嗦……)
针对孩子预习卡总结的事件存在的问题,提示概括事件的方法:
第一步 梳理出谁在哪里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步 去掉描述性的语言。
就预习单具体点拨: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位同学概括得这么简练,其实是有方法可循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一件事里出现了很多人物,我们要抓住周恩来这个主要人物,然后看看他干了什么,也就是要关注事件,我们运用了主要人物+事件的方法来概括。
谁能运用这种法,起来概括一下第二件事情。
在奉天上学,周恩来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感到疑惑不解。
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看到中国妇女受欺负,真正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1.理清了文章写的三件事情,那老师现在问你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呢?我们需要把这几件事情串联起来就可以对不对?谁来试试。
2.这位同学的概括能力非同一般呐。他之所以概括得这么巧妙,是因为他运用了小妙招。因为他理清了三件事情之间的关系,你来看一下什么关系?
预设:因果关系。第一件事情是果,后两件事情是因。
周恩来之所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因为他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就本班孩子总结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点拨,指导孩子学会关注主要人物+事件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完成单元语文要素。
四、研读赏析,激发情怀
【环节目标】
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2.通过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体会周恩来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感悟中华不振,理解周恩来立志原因
出示主线问题“中华不振”这个词语在文中也多次出现,课文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中华不振呢?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做批注。
自主读书圈画关键词句,写批注。(时间5分钟)
小组交流:
【品格培养预设评价】同学们有序交流,礼貌发言。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全班交流:
预设1:孩子找到——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教师引读:
中国别处的一条条街道,到处断壁残垣,破旧不堪,而这一带——
放眼中国满目苍凉,唯有几处繁华的地方,却不属于中国,而这一带——
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强烈的反差,一百年前的中国多落后呀!中华不振呀!
预设2:孩子找到——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他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预设3:孩子当时的内心感受——中国巡警太可恶了,中国人竟然不帮助中国人。纵容洋人。欺软怕硬。当时的中国太软弱了……
【品格培养预设评价】xx关注了第三件事的关键句子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谈了自己的感受,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好孩子。
1.你能不能把你对巡警的愤怒读出来?谁再来读读这句?
(指导朗读:重读“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
2.看到这不公平的场面,你心情如何?(预测:气愤,愤怒)
3.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指名说。把这样的心情用声音读出来吧。
指生朗读。
【预设评价】xx朗读的非常有感情,让人听了如身临其境,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走进文本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读出感情。我们应该向这位同学学习。
4.同学们感慨如此之多,听了同学们的交流,再看到“中华不振”一词,你又有什么问题不问不痛快?
预设4:
(1)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不能随便去,有时还要绕着走?
(2)为什么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没处说理?
(3)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那个外国人?
(4)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不敢拿外国人怎么样?
……
【品格培养预设评价】同学们就课文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能提出问题,我们都应该向这些同学学习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
【设计意图】读到此处孩子们内心一定会出现很多疑问,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的预设,即贴合课文的内容又和孩子产生了共鸣。
5.看似不该发生的事情,在外国人的占据的地盘里却都发生了,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状,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中华不振”老师深深地理解大家此刻的感受,也许光用语言来形容你们的愤怒与冲动显得太苍白无力了!那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吧!用上你们的感情和你们的表情!
6.这样的一幕只不过是“中华不振”的一个缩影。在当时的旧中国,像这样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事件又何止这一件呢?请阅读老师给你们搜集到的几则资料:
补充资料: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曾经挂出这样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于是中国人就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上海的租界当局不但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反而还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看到这几个刺目的字眼,你又有什么感受?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1840年开始,英国蓄意发动战争,开始侵略中国。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清政府向英国赔款白银2100万两,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1894年,李鸿章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7. 你现在又有什么想说的?
假如你就是当时的小学生,你的内心又会产生怎样的想法?
过渡:这样的愤怒,这样的屈辱不但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同样也震撼着年少的周恩来的心灵!他的想法是不是和大家一样呢?齐读17自然段。
(二)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坚定决心
1、过渡:所以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有的同学说── 生:为家父而读书。
有的说── 生:为明理而读书。
还有的说── 生: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而周恩来却说──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那你理解了崛起的意思了吗?
预设:让中国变强大,让中国不再受人欺负……
这掷地有声的九个字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出示: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
当效此生!
现在你理解了“效”这个字的意思了吗?“仿效,学习”魏校长的这句话,不仅
是对周恩来的同学们说的,也是对我们所有中国人说的,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句话,(指名,齐读)
3.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补充资料: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后,在同学们和师友的帮助下,筹到了一笔
赴日本留学的经费。出国前,他回到母校,与小学时的同学话别。他给同学写下了临别赠言是“愿相会在中华腾飞世界时”。由天津乘船东渡日本前夕,他又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东去,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这首诗有点晦涩难懂,那你能猜一猜,周恩来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内容呢?
是啊,这不就是他的远大志向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奋斗的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课文找关键句子,结合补充相关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而深深的感悟当时的“中华不振”,懂得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体会周恩来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因为中华不振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他那炽热的爱国心。也正是因为有了像周恩来这样的爱国志士,现在我们的国家才会如此繁荣富强,请看视频
虽然我们现在的综合国力蒸蒸日上,但是在国际竞争中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很严峻,例如和美国的贸易战争,和日本争夺钓鱼岛的主权问题……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华少年,你们现在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品格培养预设评价】同学们,你们一个个都是具有远大志向的中华现代好少年。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过度:此时此刻,我想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足以表达我们的心声,让我们齐读《少年中国说》(配乐朗读)
【品格培养点】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争做强国好少年。
七、布置作业
希望同学们都能努力学习,将来成为报效祖国的有用人才。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为什么而读书,那你为什么立下这个目标呢?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练笔,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并进一步强化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关键词和关键句,做到了学以致用。
八、小组合作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在讨论过程中,大部分小组能遵守讨论纪律,不乱说话,全身心投入到讨论中。给这些小组加一分,但是仍有少数同学在讨论过程中不积极,发言吞吞吐吐,这些小组的同学要加油!
九、每课安全教育点。
如遇问路者,可以告之大概方向,但不能应其要求带其前往。一旦发现有陌生人尾随或是不停纠缠,应迅速走向人多的地方,或是寻找街头民警的帮助。
【板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爱国
中华不振
主要人物+事件
【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散,但细读之后,我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我就抓住这个核心线层层教学,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词,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但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很多,在课堂上既要落实一些词语,又要读通全文,还要体会“中华不振”,可时间是不够的。经过分析,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就是第九自然段,于是我就抓住这个典型事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去品读“中华不振”。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让学生换位思考,变换角色,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来读书目的的可贵。
不足之处
1.一节课下来,我满怀激情,学生情绪时高时低,故而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还做得不够。另外,感觉自己有些急躁,以至打断学生的思维。
2. 关注优生的预设较多,中等生有点跟不上节奏,学得不扎实。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接着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然后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最后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让学生们讨论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深化对课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