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1.A。根据材料可知,柳宗元认为实行分封制并非由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的个
人意志决定的,而是古人所处时期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A项正确,排除 B项;C项在
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是分封制的作用,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故选 A项。
2.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滕国把鲁国当作同宗同姓,鲁国尊称周为宗主国,
表明宗法分封制在当时仍有重要影响,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诸侯争霸的迹象,排除 A
项;周天子的权威受到威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项;血缘关系纽带日渐松弛与滕称
鲁为“宗国”、鲁称周为“宗周”等不符,排除 D项。故选 C项。
3.A。根据材料“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得出秦统一六国,①正确;由材料“乃诏丞相状、绾,
法度量则不壹”得出秦统一度量衡,②正确;由材料“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得出确立皇帝
制度,③正确;材料信息得不出铁农具的使用,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 BCD项。故选 A。
4.C。根据材料“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
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外物质文化交流加强,C项正确;材
料体现不出商贸方式,排除 A项;材料体现的是物质文化交流,而非农业生产的发展,排
除 B项;材料体现不出拓展了农耕文明的统治范围,排除 D项。故选 C项。
5.B。由材料可知东汉时期严格遵守儒学思想及相应制度,而魏晋时期儒学及相应制度遭
到质疑,这是因为魏晋时期社会状况如战乱、佛道等思想传播,时代变迁制约价值观念选择,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人民喜好决定世风转移,排除 A项;魏
晋时期儒学虽然受到冲击,但正统地位并未发生变化,排除 C项;魏晋时期佛教、道教盛
行,冲击着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材料并未反映出强烈冲击,排除 D项。故选 B项。
6.C。结合材料中军队出行的壮观场景,旌旗招展、部队军容整齐、场面宏大,该图勾勒
出唐朝刚健昂扬的社会风貌,C项正确;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藩镇割据加剧,大一统遭到破
坏,中央集权被削弱,排除 A项;“开放包容的心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项;这一
时期中央集权被削弱,中央集权强化的趋势说法错误,排除 D项。故选 C项。
7.B。通过观察图片及文字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22年”即唐朝初期,地方政府专门
安排官员,负责将均田制下农民缴纳的庸调,“折纳”成银饼上交朝廷,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赋
税征收方式灵活,B项正确;地方官把庸调折纳成银饼,不能说明农民交纳的是货币地租,
排除 A项;材料不能说明政府“减轻”了百姓赋税负担,排除 C项;白银进入流通领域与“银
饼上交朝廷”不符,排除 D项。故选 B项。
答案第 1页,共 9页
8.D。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北魏兴建大量佛寺,说明佛教文化兴盛,D项正确;通
过材料无法看出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发展程度,排除 A项;兴建佛寺不等于奢靡,排除 B
项;儒家是正统,排除 C项。故选 D项。
9.D。材料中认为是君主理智地处理国家事务,都需要臣僚的参与。尤其是重大事务的决
策,皇帝与宰执近臣核心圈子里反复讨论,集体商议是经常的事,这体现了理性的精神,D
项正确;监察机构的多元化、相权与君权的相互抗衡,与材料的意思不符,排除 A、B项;
材料中体现了中央问题,没有涉及地方的信息,排除 C项。故选 D项。
10.C。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频繁,唐朝往往通过册封和朝
贡管理边疆地区,①正确;唐朝时,吐蕃与唐朝是两个并立的政权,②错误;元朝在地方是
行省制,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对边疆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③④
正确;故①③④正确,②错误,C项正确,排除 ABD项。故选 C项。
11.D。根据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证明),须每田(年)收田毕日,商
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私下)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可知,
这一规定保护了佃户的利益,从而有利于减弱佃户对主户的人身依附关系,D项正确;材料
未涉及城市发展状况,排除 A项;材料体现宋朝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而不是社会成员
身份趋于平等和政府加强税收管理,排除 BC项。故选 D项。
12.B。根据所学,元代初期农学家王祯于大德二年(1298)创制木活字 3万多个,并试印自
己纂修的《大德旌德县志》成功,这是中国有记载的第 1部木活字本方志。B项正确;唐宋
时期没有木活字,排除 A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项。故选 B项。
13.A。本题考查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要求理解材料的主旨。“卫所制度”是明太祖为加强
中央集权统治而创立的一种军事制度。明朝卫、所遍布全国各地,镇守四方,其建立大大加
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把选官、用官的人事权从地方集中
到中央,武举在明清盛行,也是由中央(主要是兵部)主持进行,A项正确;八路军、新四
军完全由中国共产党独立指挥,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 B项;清政府准许地方官
员办团练,湘军、淮军的壮大增强了地方汉族官员和地主的力量,排除 C项;朱元璋废除
丞相制度后,兵部成为统辖全国军务的最高行政机构,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反映了皇权
的高度强化,排除 D项。故选 A项。
14.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设立驻藏大臣是在 1727年;抗击沙俄是在 17世纪中叶
之后,至 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设立伊犁将军是在 1762年;收复台湾是在 1683年。
所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④②①③,D项正确;收复台湾是在 1683年,发生在设立驻
答案第 2页,共 9页
藏大臣之前,④应在①之前,排除 A项、B项;收复台湾是在 1683年,发生在设立伊犁将
军之前,④应在③之前,排除 C项。故选 D项。
15.C。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戏曲繁荣,世俗化气息浓厚,C项
正确;戏曲只是其中一种娱乐,排除 A项;材料与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不符,且明清时期
政府厉行抑商政策,排除 B项;明清进步思潮中出现早期民主思想,排除 D项。故选 C项。
16.A。根据材料“外国人在中国犯法不受中国法律制裁,清廷无法管制外国人在华的违法
行为。”说明我国的司法主权遭到了破坏,A项正确;指不是双方而是单方享受的最惠国待
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缔约国双方互相承担义务,在通商、航海、税收和公民法律地位等方
面互相给予对方享受各自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排除 B项;租界与材料不符,排除 C项;门户开放指的是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
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排除 D项。故选 A项。
17.D。这里的“花”指的是洋务运动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花”指的是维护清
朝统治,D项正确;洋务运动并未引入西方政治制度,排除 A项;B项是客观影响,不是
主要目的,排除 B项;C项不是目的,排除 C项。故选 D项。
18.A。根据材料“严复把《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为《天演论》后,‘进化论’适合于生物界
的思想与内容被省略,‘进化论’就成为专门适合于人类社会的理论,西方功利文化风靡中国
思想界”故应理性对待西方文明,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严复及中国思想界,排除 BD项
材料中提及严复翻译《天演论》后的消极影响,未涉及全盘西化,排除 C项。故选 A项。
19.D。根据材料“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吾邑学堂业立
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等信
息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举人面对科举制度被废除时的焦虑,该举人认为科举制度
废除,很多读书人因此而失业,表明科举制的废除会导致读书人另找出路,即传统的士人阶
层将被分流,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举人面对科举制度被废除而失业的焦虑,
学堂选官制度是否建立不是题干中的主旨内容,排除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
丧失正统地位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材料内容不能得出儒家思想已经丧失正统地位的结论,
排除 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废除科举制度导致读书人失业的现象,没有体现大众对新
式教育的态度,排除 C项。故选 D项。
20.D。新文化运动是从 1915年 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青年杂志》
从第 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D项正确;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等知识,
排除 A项;《新学伪经考》的维新派康有为的作品,排除 B项;《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
答案第 3页,共 9页
排除 C项。故选 D项。
21.D。根据“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可
得出辛亥革命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最终失败,D项正确;ABC项都
不是毛泽东讲话的主旨,排除 ABC项。故选 D项。
22.D。本题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苏区的税收为切入,考查土地革命。材料中的税收原则
体现于剥削者与农民有明显区别,农民阶级内也有区别,这些都有利于革命的推进,体现了
阶级性与革命性,D项正确;毛泽东思想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 A项;土地革命的顺
利进行需要多个方面的相互配合支持,不能说这一个措施保证了它的顺利推进,排除 B项;
这些措施为根据地建设奠定物质基础,不能为抗日战争作准备,排除 C项。故选 D项。
23.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是维
新派康有为的观点,主张变法图存,是 19世纪 90年代末;②“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
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出自于陈独秀,主张新文化运动,是 1915年;③是指辛亥革命,是 1911年;④是 20世界
30年代;故正确顺序是①③②④,B项正确,排除 ACD项。故选 B项。
24.D。从胡宗南赞同“对蓄谋已久.锐气正旺的日本侵略军必须采用游击战争”的建议,到胡
宗南部属中广泛传阅《游击战争概述》,再到“国民党政府做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的决定”,
表明国民党逐渐认识到游击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D项正确;共产党是全面抗战路线,国民
党是片面抗战路线,排除 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 D。
25.C。根据材料“精挑细选了 5000多名技术好的船大做水手,驾船扬帆”可知,这次战役主
要是在水面作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渡江战役,这一战役的背景是三大战役基本结束,
国民党的主力军基本被消灭,C项正确;渡江战役前,革命中心并不在长江流域,排除 A
项;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排除 B项;渡江战役前,北平已
经和平解放,排除 D项。故选 C项。
26.D。根据材料可知,该宣传画创作于 1953年,画面反映的是一名妇女带着工具奔赴经
济建设现场的情景。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时,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因此该画
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地位提高走出家门参加社会主义建设,D项正确;1953年时,“一
五”计划刚刚开始,1957年才超额完成,成就突出,排除 A项;社会主义制度在 1956年三
大改造后才正式建立,排除 B项;1953年国家工业化开始,但从图中无法看出,排除 C项。
故选 D项。
27.B。1955年周恩来率领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
答案第 4页,共 9页
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B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排除 A项;印度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排
除 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 D项。故选 B项。
28.B。根据此料时间 1972年及尼克松可知,这反映了中美关系缓和并走向正常化,B项
正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 1971年,排除 A项;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时
间为 1979年,排除 C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 D项。故选 B。
29.D。材料“这一指示迅速在学校、工矿、机关、部队、农村得到推广”说明全民健身理念
得到推崇,D项正确;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这个时候国
家经济开始恢复,排除 A项;材料并未涉及如体育馆、田径场等体育设施的完善,排除 B
项;竞技体育是一种制度化、体系化的竞争性体育活动,以打败竞争对手为目标材料中无法
体现,排除 C项。故选 D项。
30.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强调商品经济发展的
重要性,认可市场作用,明确提出要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表明党和政府意在摆脱传
统经济模式的束缚,C项正确;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与“要有步骤地逐步缩小指令
性计划的范围”不符,排除 A项;材料并未明确中国要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排除 B项;
直到 1992年中共十四大,党和政府才明确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排除 D项。故选 C项。
31.B。材料“画中描绘了埃及南部的农民犁地并播种的情形”反映了埃及重视农业生产,B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排除 A项;材料无法体现祭司主管农业生产,
排除 C项;材料只体现了农业生产,体现不出注重精耕细作,排除 D项。故选 B项。
32.B。依据材料可知,在雅典悲剧表演开始前,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结合所学可知,公
民的城邦认同离不开宗教信仰、对外战争、历史传承意识的结合,因此材料中的仪式有利于
强化公民的城邦认同感,B项正确;材料中的仪式是为了公民的城邦认同感,而非“印证了
民主政治的悲剧性”,排除 A项;材料中的仪式是为了公民的城邦认同感,不是强化公民和
平意识,排除 C项;当时雅典推行的是民主政治,“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的特点,不符合雅典的史实,排除 D项。故选 B项。
33.A。依据材料“西亚文明”并结合所学可知,波斯建立起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古巴比
伦王国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均属于西亚文明的扩张,②④正确,A项正确;地中海变成罗
马的内湖、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大帝国 属于希腊文明的扩展,①③错误,排除 BCD三项。故
选 A项。
34.B。根据材料“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
答案第 5页,共 9页
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
伯文明促进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即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社会转型有推动作用,B项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没有涉及到东西方文化的传播,
无法得出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传播者的结论,排除 A项;阿拉伯文化促进了欧洲社会
的发展,并且阿拉伯连接了东西方,文化传播跨越了国家统治范围,排除 C项;材料内容
没有强调欧洲文明的渊源,并且欧洲文明并不是源于阿拉伯国家和东方国家,排除 D项。
故选 B项。
35.A。根据“要解除关系意味着封土必须收回”可知封君封臣制度下是以土地为纽带的,A
项正确;维系封君封臣制度的是土地,BCD与题意不符,排除 BCD项。故选 A项。
36.D。以狐狸列那为主人公的一系列动物故事中,“伊桑格蓝狼代表残暴又愚蠢的贵族……
主人公列那狐是城市富商的代表,它精力充沛、机智多变”,反映了中世纪市民阶层对社会
各阶层的评判,歌颂了人的聪明才智,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A项表
述太绝对,不符合中古西欧的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人们普遍认可王权强化,排除 B
项;基督教神学在中世纪欧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排除 C项。故选 D项。
37.B。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大化改新是日本效仿唐朝制度进行的改革,建立起了中央集权
制的封建国家,使得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B项正确;A项不是大化改新的实质,
排除;大化改新削弱了世袭贵族的地位,排除 C项;十九世纪后期日本的倒幕运动直接推
翻了幕府统治,排除 D项。故选 B项。
38.A。根据材料可知,日本的大化改新在仿照唐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具有效仿中国
兼具自身特点,A项正确;材料是中央官制,不是中央集权国家,排除 B项;典章制度是
指一个国家的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与材料不符,排除 C项;D项的彻
底消除说法错误,排除 D项。故选 A项。
39.D。材料反映了桑给巴尔与印度、阿拉伯帝国等进行贸易往来,说明其对外贸易高度较
为发达,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桑给巴尔是帝国,排除 A项;材料中桑给巴尔的贸易品
是初级品,说明并非以发展手工业为主,排除 B项;材料无法说明桑给巴尔尚未进入奴隶
社会,排除 C项。故选 D项。
40.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阿兹特克人的发明了“浮动园地”,创造性地扩大了耕地
面积,促进了阿兹特克人口和财富的增加,A项正确;玛雅人、印加人虽然同属美洲文明,
但与“浮动园地”无关,排除 BC项;库斯科人属于古代美洲民族,排除 D项。故选 A项。
41.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西方的经济基础不同,所以对于财富的处理方式(价值
答案第 6页,共 9页
观念)也不同。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强调国家都是皇帝的私有财产,而西方商品经济发达,
强调保护配有财产,C项正确;当时都处在封建社会,排除 A项;题干主旨并非强调航海
结果,排除 B项;当时中国的航海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排除 D项。故选 C项。
42.B。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开始,“寻金热”成为欧洲人寻找通往亚洲新通道
的动力,当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源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这表明新
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B项正确;AC项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客观
原因,排除 ACD 项。故选 B项。
43.D。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三角贸易造成了非洲人
口的下降,美洲印第安人因为瘟疫及遭到屠杀人口下降,D项正确;高产作物的交流体现不
出非洲、美洲人口下降,排除 A项;黑奴贸易的泛滥只能体现出非洲人口下降,排除 B项;
欧美国家的移民不是共同因素,排除 C项。故选 D项。
44.A。根据材料“埃及的国王曾从事香料贸易,他们购买阿拉伯人的、波斯人的、印度人
的和其他亚洲人的香料和东方的药品,并把它们卖给西徐亚人、日耳曼人、意大利人、法兰
西人、希腊人、摩尔人和其他欧洲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最早应出现在 15世纪新
航路开辟后,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物种交流,A项正确;16世纪、17世纪和 18
世纪均晚于新航路开辟,排除 B、C、D项。故选 A项。
45.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即启蒙运动时期,休谟关注人性,思考理性、真理和道
德的关系,用人性和道德的复杂多变质疑理性的标准作用,体现了思想家对启蒙运动的反思,
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道德“至上”,排除 B项;材料发展而非否定了理性主义,排除 C
项;传播科学理念与质疑“单独的理性是否能区分善恶”等不符,排除 D项。故选 A项。
46.D。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与题干中“文
艺复兴首先得花钱”等信息相合,D项正确;文艺复兴开始于 14世纪,而新航路开辟于 15
世纪晚期,排除 A项;题干提及的是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非其影响,排除 B项;题干提
及的是文艺复兴与金钱即“经济”的关系,未提及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排除 C项;
故选 D项。
47.A。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明治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交通落后,这严重
影响日本的近代化的进程,为了发展近现代工业的需要,1872年日本建成从东京到横滨的
铁路,这是日本的第一条铁路,被称为“日本铁路之祖”,铁路起源于西方,这是日本向西方
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结果,被视为文明开化的象征,A项正确;日本修建从东京到横滨
的铁路,与侵略中国无关,排除 B项;日本修筑铁路,一定程度上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答案第 7页,共 9页
起到抵制作用,但不是当时日本政府兴修铁路的主要目的,排除 C项;日本政府兴修铁路,
主要是推行新政措施,排除 D项。故选 A项。
48.B。根据“法国大革命后,民意成为政府合法性的唯一源泉,连独裁者也不得不通过公
民投票之类的程序来攫取权力”可知,法国大革命传播了民主观念,使得民意成为政府合法
性的唯一源泉,独裁者也不得不顺从民意,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法国大革命传播了民主观
念,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没有背离了启蒙思想家设计的“蓝图”,排除 A项;热月政变标志
法国大革命结束,排除 C项;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故选 B项。
49.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小块地经营,这种经营模式从长远来看,不能适应现代农
业的机械化作业,B项正确;A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短期的效果,排除 A项;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属性,排除 C项;D项不是长远角度的分析,排除 D项。
故选 B项。
50.D。根据材料“而安妮女王于 1710年罢免了不愿停战的辉格党人,任命托利党人组成一
党内阁。”说明国王仍握有较大权力,D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国王的权力受
到了限制,君主是实,立宪为虚说法错误,排除 A项;君主专制未根本改变说法错误,排
除 B项;1721年责任制内阁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项;故选 D项。
二、材料题
51.(13分)
(1)(6分)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
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2)(7分)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
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52.(15分)
(1)(9分)材料一马可 波罗介绍了中国的富裕,引起了西方对东方的向彺,是新航路开
辟的动因之一。
材料二讲的是欧洲香料价格高涨,是欧洲商业危机的表现,由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所导
致的商业危机是新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之一。
材料三讲的是中国发明的指南针西传后发展为航海指向标,是新航路开辟和条件之一。
(2)(6分)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使世界打破了相互隔绝的状态联为一体;世界市场的
雏形出现;殖民扩张,殖民掠夺;人口与物种交流;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欧
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转型。
答案第 8页,共 9页
53.(12 分)示例一:
观点:赞成欧洲思想具有传承性,同时欧洲的思想是在传承基础之上的发展
论证:历史的发展既有延续性,也有发展性。
早在古希腊时代,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特征,人文主义思想起源,诞生了一批
最早的哲学家,从泰勒斯到智者学派再到苏格拉底,逐步从探索自然界本身转向对“人的价
值”的肯定以及“认识你自己”命题的提出。
14世纪,新兴资产阶级为追求自身利益提倡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提倡人性,反对神
性,追求现世的幸福,打破了神学桎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
17至 18世纪,欧洲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基础之上,人文主义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出现了
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欧洲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上构建了民
主、自由的理想蓝图。
综上所述,欧洲思想具有传承性,其蕴含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在时代的变迁中传承、发展,
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示例二:
认识:欧洲思想具有批判性,我赞成这种观点
论证:欧洲思想的发展在批判中前进。在古代雅典,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哥拉提出“人
是万物的尺度”,将哲学关注的重点从自然转移到人类社会,体现了古代西方人文精神的觉
醒。然而,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引发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苏格拉底在批判继承智者
学派人文思想的基础上,提倡“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
的学问;亚里士多德主张“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把古希腊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到了近代,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对神性,提倡人性,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
追求现世的幸福,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宗教改革运动则批判教会主张的“因行称
义”,主张“因信称义”,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作用,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自主权;
启蒙运动批判“君权神授”,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彰显了理性主义的光辉,康德的三大
批判更是将理性主义推向成熟。
综上所述,正如康德所说,“要把一切事物、一切问题都摆在理性的天平上加以批判”,才能
推动思想的进步,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答案第 9页,共 9页曲靖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 史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2分)
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彼封建者,更占圣王尧、舜、再、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封建,非圣人意也……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据此可知,柳宗元认为分封制
A.是古人所处客观形势发展使然 B.根本取决于圣人的个人意志
C.是国家由松散走向紧密的关键 D.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
2.春秋初期,滕国和鲁国都为姬姓诸侯,滕称鲁为“宗国”,而鲁称周为“宗周”。这表明当时
A.已经出现诸侯争霸的迹象 B.周天子的权威受到威胁
C.宗法分封制仍有重要影响 D.血缘关系纽带日渐松弛
3.山西省发现一件铁权(今俗称秤砣),上著有铭文:“廿六年(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以印证的史实有
①秦统一六国 ②秦统一度量衡 ③确立皇帝制度 ④铁农具的使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方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这些活动
A.反映了以物易物的商贸方式 B.推动了中外农业生产的发展
C.促进了中外物质文化的交流 D.拓展了农耕文明的统治范围
5.居丧是死者亲属等相关人员在服丧过程中的哀悼表现,儒家制度经典根据血缘远近规定了相应的居丧等级示准。东汉时严格遵守居丧制度,魏晋时居丧违礼现象却时有出现。该变化反映出
A.人民大众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B.时代变迁制约价值观念选择
C.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D.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思想
6.下图为《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局部),位于敦煌莫高窟第156窟,描绘的是唐朝敦
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799-872年)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该图
A.洋溢着恢宏大一统的时代特征
B.体现了唐代开放包容的心态
C.勾勒出唐王朝刚健昂扬的风貌
D.反映了中央集权强化的趋势
7.下图为唐朝岭南道怀集百姓在缴纳庸调时,由地方官折纳成银饼上交朝廷。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B.赋税征收方式灵活
C.政府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D.白银进入流通领域
8.北魏迁都洛阳后,大修寺庙,奉佛之举,朝野风从,皇室造寺47所,王公贵族造寺839所,民间造寺数百所。宣武帝时,洛阳建寺达500余所。北魏末期,洛阳寺庙达到1367所,全国的佛教徒都到洛阳进行朝拜。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北魏
A.封建化已完成 B.奢靡之风盛行
C.佛教成为正统 D.佛教文化兴盛
9.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突出反映了宋代
A.监察机构的多元化 B.相权与君权的相互抗衡
C.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D.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
10.《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结合如图及所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唐朝往往通过册封和朝贡管理边疆地区 ②唐朝时吐蕃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的管理③元朝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④元朝对边疆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宋会要辑稿·食货》中记载:“(1027年)十一月诏:……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证明),须每田(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私下)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这实际上反映了宋朝
A.城市兴盛市场活跃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政府加强税收管理 D.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12.沈括曾这样评价活字印刷:“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下列哪本木活字印刷的书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A.唐代《金刚经》 B.元代《旌德县志》
C.宋代《武经总要》 D.清代《古今图书集成》
13.明朝军队的基层组织分为卫、所两级,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卫辖有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设千户一名。卫隶属于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这种军事制度设置的目的等同于
A.进行武举选拔军事人才 B.改编红军为八路军、新四军
C.组织团练,创立湘军、淮军 D.废丞相,兵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14.下列清政府维护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大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①设立驻藏大臣 ②抗击沙俄 ③设立伊犁将军 ④收复台湾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 D.④②①③
15.明清时期,戏曲在江南地区兴盛。秦淮河畔开设众多观戏的茶楼酒馆,甚至有人刊刻戏曲剧作,“以娱民众”。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是
A.娱乐活动的丰富多彩 B.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
C.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D.民主色彩思想的兴起
16.晚清时期,外国人在中国犯法不受中国法律制裁,清廷无法管制外国人在华的违法行为。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内容有关?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租界 D.门户开放
17.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主要是指
A.引进近代政治制度 B.促进新的经济因素产生
C.抑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维护清朝统治
18.受欧洲“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1898年严复把《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为《天演论》,“进化论”中适合于生物界的思想与内容被省略,“进化论”就成为专门适合于人类社会的理论,西方功利文化风靡中国思想界。这反映出
A.应理性认识西方文明的利弊 B.国人普遍接受外来文化
C.全盘西化会妨碍中国近代化 D.中西文化观念存在冲突
19.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据此可推知A.学堂选官制度尚未建立 B.儒家思想已丧失正统地位
C.新式教育备受大众质疑 D.传统的士人阶层将被分流
20.下列报纸杂志书籍开始出现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是
A.《海国图志》 B.《新学伪经考》 C.《民报》 D.《新青年》
21.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这表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A.缺乏革命政党的领导 B.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C.缺乏革命到底的勇气 D.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22.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决定,苏区税收的基本原则是重担归于剥削者,征收的标准为贫农中农税轻,富农税重,雇农及红军家属免税,灾区按灾情轻重减税或免税。这一原则
A.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B.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
C.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D.兼顾了阶级原则与革命原则
23.甲午战败后,西方列强步日本帝国主义后尘,开始占领和分割中国。国家面临着被瓜分的险境。下列挽救民族危亡的国家探索按时序排列准确的是
①“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②“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③“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④“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24.1937年8月,共产党员宜伙父向胡宗南提出“对蓄谋已久、锐气正旺的日本侵略军必须采用游击战争”的建议得到赞同;随后,应胡宗南之请,宣侠父写文章《游击战争概述》,并在胡宗南部园中广泛传阅;1938年6月,在武汉军事会议上国民党政府做出“以游击成配合正规最”的决定。这表明
A.国民党开始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B.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C.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D.游击战的优势被国民党认可
25.在某次战役中,地方党政组织动员了90多万民工,精挑细选了5000多名技术好的船大做水手,驾船扬帆;当地渔民不但献出了自己的木船,同时还上船划桨,一夜过江七八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奉献,这场战役就不可能成功。该战役的背景是
A.革命中心发展到长江流域 B.战略反攻序幕正式揭开
C.国民党主力军已基本消灭 D.北平即将实现和平解放
26.下图是周令剑在1953年创作的宣传画,据此可知
A.“一五”计划成就突出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建设热情高涨
C.国家工业化全面开展
D.妇女地位提高踊跃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27.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又称万隆会议。周恩来在这次大会上提出的方针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
C.“非暴力不合作”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8.1972年2月6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标题是:尼克松的“长征”。封面上一个大大的“友”字,将封面分割为四个区域,主题凸显得相当明确。这反映了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缓和并走向正常化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9.1960年,党中央在《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运动。”这一指示迅速在学校、工矿、机关、部队、农村得到推广。这反映了当时
A.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B.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善
C.强身健体利于竞技体育发展 D.全民健身理念得到推崇
30.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市场调节的辅助性作用不可缺少,并指出要有步骤地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这表明党和政府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积极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C.意在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明确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31.下图为古埃及一位祭司的墓室壁画。这位祭司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5世纪,画中描绘了埃及南部的农民犁地并播种的情形。据此可知古埃及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重视农业生产
C.祭司主管农业生产
D.注重精耕细作
32.在雅典悲剧表演开始前,十将军首先上前向神奠酒献祭;其次是展示提洛同盟盟员缴纳的贡金并作相应奖励;最后年满18岁的雅典阵亡者孤儿的武装游行。这一套仪式
A.印证了民主政治的悲剧性 B.强化了公民的城邦认同感
C.推动公民和平意识的强化 D.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33.西亚文明扩张的方向大致是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这一特征的是
①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湖 ②波斯建立起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③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大帝国 ④古巴比伦王国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34.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 B.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社会转型有推动作用
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欧洲文明源于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35.“领主封臣关系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忠诚与否的关系,它有着深刻的经济因素。要解除关系意味着封土必须收回,显然没有重大的理由,封臣不会这样做。”这表明维系西欧封臣和封君的基础是
A.土地 B.权利 C.血缘 D.忠诚
36.中古西欧城市文学中的典型代表是以狐狸列那为主人公的动物故事。伊桑格蓝狼代表残暴又愚蠢的贵族;狮子代表国王,象征正义和权力;骆驼代表邪恶虚伪的僧侣;主人公列那狐是城市富商的代表,它精力充沛、机智多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贵族统治彻底衰落 B.王权强化受到普遍的认可
C.基督教神学丧失统治力 D.新兴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37.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正式开始。对改革解读正确的是
A.天皇掌握了实权 B.使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提高了世袭贵族的地位 D.直接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明治政府
38.下图为隋唐官制与大化改新时日本官制的对比。二官大体相当于唐之三省,其中的
太政官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八省实际上是唐三省、六部、九寺中某些部门的综合、简化形式。据此可知,大化改新
A.效仿中国兼具自身特点 B.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C.确立了完备的典章制度 D.彻底消除了贵族特权
39.赵汝适(1170—1231年)在其所著的《诸番志》中写道:“层拔国(桑给巴尔),……产象牙、生金、龙涎、黄檀香。每岁胡茶辣国(印度古国名)及大食(阿拉伯帝国)边海等处发船贩易,以白布、瓷器、赤铜、红吉贝为货。”据此可知,当时桑给巴尔
A.建立了强大的帝国 B.以发展手工业为主
C.尚未进入奴隶社会 D.对外贸易较为发达
40.古代美洲著名的“浮动园地”,其扩大了耕地面积。发明这一做法的是
A.阿兹特克人 B.玛雅人 C.印加人 D.库斯科人
41.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事件,除了开通丝绸之路以外,恐怕就要数郑和下西洋了。郑和带回物产的价值巨大,奇珍异宝多成为御用或用于赏赐,很多都随着明神宗和明宣宗埋入了墓穴。而达 伽马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进入市场,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
A.社会制度不同,对外政策有别 B.经济水平不同,航海结果有别
C.社会环境不同,价值观念有别 D.航海水平不同,利润大小有别
42.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A.奥斯曼帝国控制了旧商路 B.地中海沿岸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 D.造船技术的进步
43.1650年—1750年,在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中,欧洲由18.3%上升到19.2%,非洲则由18.3%降到13.1%,美洲也由2.4%降为1.6%。造成这些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A.高产作物的交流 B.黑奴贸易的泛滥
C.欧美国家的移民 D.殖民活动的开展
44.“埃及的国王曾从事香料贸易﹐他们购买阿拉伯人的,波斯人的、印度人的和其他亚洲人的香料和东方的药品,并把它们卖给西徐亚人、日耳曼人、意大利人,法兰西人,希腊人,摩尔人和其他欧洲人。”上述记载最早出现于
A.15世纪 B.16世纪 C.17世纪 D.18世纪
45.休谟(1771—1776)在《人性论》中提出:美德与理性是否相一致?道德是否和真理一样,仅凭一些观念并借着一些观念的并列和比较被认识?单独的理性是否能区分善恶?据此可知,休谟
A.反思启蒙运动 B.强调道德至上 C.否定理性主义 D.传播科学理念
46.有西方学者指出,文艺复兴首先得花钱,这些财富来自危险的东方航程,来自计算、投资、贷款、利息和分红——直到盈余足够买下议院、政府而有余,他们便聘请一位米开朗琪罗把“金钱幻化成‘美’,使财产带着艺术的芳香。”上述材料可用于说明文艺复兴
A.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B.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
C.以人而不以神为中心 D.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47.1869年,日本政府经过反复权衡,决定修建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1872年,京滨铁路全线竣工。当时日本政府兴修铁路的目的之一是
A.推动日本人民的文明开化 B.为侵略中国奠定物质基础
C.抵抗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营造利于维新的社会新风
48.法国大革命后,民意成为政府合法性的唯一源泉,连独裁者也不得不通过公民投票之类的程序来攫取权力。这种“全民批准的个人独裁”以其独特的方式肯定了“主权在民”的时代潮流。这反映出,法国大革命
A.背离了启蒙思想家设计的“蓝图” B.推动了民主观念的传播
C.以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为结束标志 D.使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
49.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分户经营。从长远看,这一举措
A.使农民的实际经济收益提高 B.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C.容易造成土地所有权私有化 D.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50.1694年,英王威廉三世任命支持其对外战事的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而安妮女王于1710年罢免了不愿停战的辉格党人,任命托利党人组成一党内阁。值得一提的是,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这表明英国当时
A.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B.君主专制未根本改变
C.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 D.国王仍握有较大权力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40分)
51.(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变化的主要原因。(7分)
52.(15分)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内容,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东方某国“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
——《马可·波罗行纪》
材料二 当时的欧洲,大量肉类需用香料进行保存,而香料的贵重只有黄金可以比拟。……在印度花不到3杜卡的胡椒,在开罗涨到68杜卡,而到了威尼斯,已经是印度的50倍。 ——《大国崛起》
材料三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及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9分)
(2)列举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影响(任答三点)(6分)
三、论述题
5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的历史文化有三种性质”,一是“批判性”,二是“辐射性”,三是“传承性”,这些性质使欧洲文明自古代以来就不断“进步”,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越滚越大;即使在“黑暗的中世纪”,现代欧洲的“进步思想,民主、自由、人权等,都可以在基督教神学的变化和发展里找到最初的“种子'”。
——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观点提出你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曲靖市第二中学 2021—2022 学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答题卡
确 填 涂
填
姓 名 涂 考 号
范 错 误 填 涂
例
班 级 条形码张贴位置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碳素笔或钢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
注
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及姓名,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意
2. 选择题使用 2B 铅笔填涂,其他试题用碳素笔或钢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按照题号顺
事
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项
3.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选择题修改时,用橡皮擦擦干净,其他试题修改禁用
涂改胶条。
缺考 (填涂说明:严禁考生填涂缺考标记。缺考考生由监考员贴条形码,并用 2B 铅笔填
标记 涂左边缺考标记)
第Ⅰ卷 选择题 (每小题 1.2 分,共 60 分)
01 [ A ] [ B ] [ C ] [ D ] 11 [ A ] [ B ] [ C ] [ D ] 21 [ A ] [ B ] [ C ] [ D ] 31 [ A ] [ B ] [ C ] [ D ] 41 [ A ] [ B ] [ C ] [ D ]
02 [ A ] [ B ] [ C ] [ D ] 12 [ A ] [ B ] [ C ] [ D ] 22 [ A ] [ B ] [ C ] [ D ] 32 [ A ] [ B ] [ C ] [ D ] 42 [ A ] [ B ] [ C ] [ D ]
03 [ A ] [ B ] [ C ] [ D ] 13 [ A ] [ B ] [ C ] [ D ] 23 [ A ] [ B ] [ C ] [ D ] 33 [ A ] [ B ] [ C ] [ D ] 43 [ A ] [ B ] [ C ] [ D ]
04 [ A ] [ B ] [ C ] [ D ] 14 [ A ] [ B ] [ C ] [ D ] 24 [ A ] [ B ] [ C ] [ D ] 34 [ A ] [ B ] [ C ] [ D ] 44 [ A ] [ B ] [ C ] [ D ]
05 [ A ] [ B ] [ C ] [ D ] 15 [ A ] [ B ] [ C ] [ D ] 25 [ A ] [ B ] [ C ] [ D ] 35 [ A ] [ B ] [ C ] [ D ] 45 [ A ] [ B ] [ C ] [ D ]
06 [ A ] [ B ] [ C ] [ D ] 16 [ A ] [ B ] [ C ] [ D ] 26 [ A ] [ B ] [ C ] [ D ] 36 [ A ] [ B ] [ C ] [ D ] 46 [ A ] [ B ] [ C ] [ D ]
07 [ A ] [ B ] [ C ] [ D ] 17 [ A ] [ B ] [ C ] [ D ] 27 [ A ] [ B ] [ C ] [ D ] 37 [ A ] [ B ] [ C ] [ D ] 47 [ A ] [ B ] [ C ] [ D ]
08 [ A ] [ B ] [ C ] [ D ] 18 [ A ] [ B ] [ C ] [ D ] 28 [ A ] [ B ] [ C ] [ D ] 38 [ A ] [ B ] [ C ] [ D ] 48 [ A ] [ B ] [ C ] [ D ]
09 [ A ] [ B ] [ C ] [ D ] 19 [ A ] [ B ] [ C ] [ D ] 29 [ A ] [ B ] [ C ] [ D ] 39 [ A ] [ B ] [ C ] [ D ] 49 [ A ] [ B ] [ C ] [ D ]
10 [ A ] [ B ] [ C ] [ D ] 20 [ A ] [ B ] [ C ] [ D ] 30 [ A ] [ B ] [ C ] [ D ] 40 [ A ] [ B ] [ C ] [ D ] 50 [ A ] [ B ] [ C ] [ D ]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 40 分)
51.(1)(6 分)
(2)(7 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高一历史试卷答题卡 第 1 页 共 2 页】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52.(1)(9 分)
(2)(6 分)
53.(12 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高一历史试卷答题卡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