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三单元
13* 湖心亭赏雪
目录
名师导学
01
名师导练
02
名师导学
一、一课一法
体会课文中对比、衬托手法的作用:“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极力渲染了空旷辽远的氛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极力突出景物的渺小。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景顺序,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
二、内容梳理(用原文语句填空,理清文脉)
湖
心
亭
看
雪
湖中雪景
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和天气
写景
全景:“①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景:“②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亭上的人
叙事:相遇——相处——相别(志趣相投)
抒情:大喜——畅快——伤感(释然)
知识思维导图
名师导练
一、字词解释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大雪三日 __________
(2)湖中人鸟声俱绝 _______________
(3)余拏一小舟 ______________
(4)雾凇沆砀 ____________________
(5)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客此 __________
(8)及下船 ____________
下雪。
消失。
撑(船)。
白汽弥漫的样子。
哪能。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客居。
等到。
(1)一
(2)更
(3)是
(4)绝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
上下一白 __________
长堤一痕 __________
是日更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 __________
是日更定 __________
是金陵人 __________________
湖中人鸟声俱绝 _______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
完全。
数词。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还。
这。
判断动词。
消失。
与世隔绝。
3. 文言词汇选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
B. 是日更定矣/问今是何世
C. 上下一白/长烟一空
D. 独往湖心亭看雪/往来而不绝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上下一白
B. 及下船/及郡下
C.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日更定矣
D. 客此/迁客骚人
B
B
【解析】A. 消失;B. 这/判断动词;C. 全、皆;D. 去。
【解析】A. 酒杯/雪白;B. 等到;C. 还/计时单位;D. 客居/官员。
二、 句子翻译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条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到湖心亭看雪。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也成了一个点,和我像草芥那样渺小的一叶小舟,舟中两三个像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
三、内容理解
1. 内容理解默写。
(1)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2. 内容理解简答。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和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做铺垫。
连用三个“与”字反复渲染和突出了天空、云层、山峦和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
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情的赞赏,从侧面烘托出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②暗含了作者天涯遇知音的愉悦。
3. 综合分析选择。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作者采用了
宽视野、远镜头,营造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连成一片,白
茫茫浑然难辨,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
B.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写出了宇宙的空阔与人的
渺小,表现了悠远脱俗的精神。
C. 两个赏雪人见到志趣相投的作者,不停劝酒,作者被迫喝下三大
杯酒后赶紧离去。
D.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深化意境,反衬作者痴迷于
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C
【解析】“被迫”是对“强”字的误解,文中也没有赶紧离去之意。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从听觉起笔,让人
感受到了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
B. 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
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
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C. 文章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
互映照。
D. 文章描写雪后奇景和湖心亭巧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
赏的厌世之情。
D
【解析】作者并无“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对比阅读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①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②,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③。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
﹏﹏﹏
【注释】①肆:极,甚。②沔(miǎn):沔水。沅、湘、汉、沔,都是江水名称。③一舍:三十里。
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____________
(2)拥毳衣炉火 _____________
(3)其势益张 ____________
(4)余兄子瞻名之曰 ________________
消失。
裹,围。
更加。
命名,取名。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
6. 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B.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C.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D.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C
6.【解析】“清河张梦得谪居齐安”是主谓句,“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也是主谓句,两个主谓句之间应断开。
7. 甲、乙两篇文章同写远望之景,描写方法却各具特色。试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写景,使用白描手法,用“痕”“点”“芥”“粒”等量词勾勒出一幅苍茫浩渺的西湖雪景图。乙文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先写江涛汹涌、风云变幻,再写冈陵起伏、草木行列,描绘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
8. 下列对两则选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甲文可谓是痴人赏奇景,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
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其雅
趣异于常人。
B. 甲文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
准确勾勒出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人。
C. 甲文善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
的故国之思,而乙文动静结合,描绘了快哉亭的地理位置以及令人
心旷神怡的景象,衬托出张梦得虽然遭贬谪仍乐观倔强的情怀和旷
达的胸襟。
D. 甲文从各个角度极绘西湖景色,而乙文则用白描手法简单勾勒出快
哉亭周围的山川胜景。
8.【解析】应为“甲文用白描手法简单勾勒出西湖景色,乙文从各个角度极绘快哉亭周围的山川盛景”。
D
参考译文:【乙】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令人惊心骇目,不能长久地欣赏。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数清。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